【引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1d2c57596f490dc439748eca5e822f5.jpg)
1968年春寒料峭,刘贤权将军踏入了北京军委大院。从青海来到中央,本该是升迁的喜事,可他的心里却五味杂陈。作为一位在战争年代屡建战功的开国少将,刘贤权凭借着出色的政治工作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一路从师政委、军长做到省军区司令员。特别是在"青海事件"中,他沉着应对,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正是这份出色的表现,让中央决定调他来京,主持全军政治工作。然而,命运弄人,就在他刚到任的那一天,军委办事组政工组却突然被撤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刘贤权心中不禁涌起一个念头:还是回青海吧!可中央为何不准他回去?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
一、从军事指挥到政治工作:刘贤权的成长之路
世人都说刘贤权将军是位"全能型"将领,可鲜有人知,这位开国少将年轻时最大的愿望,竟是当一名冲锋陷阵的军事指挥员。
1927年,年仅17岁的刘贤权毅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谁能想到这个身形瘦小的少年,日后会成为军政双全的开国将领?
"小刘这娃子,打仗是把好手啊!"当年和刘贤权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们都说,这位年轻的指战员,打起仗来总能想出些与众不同的点子。有一次,部队遇到敌人的围追堵截,情况万分危急。刘贤权却巧妙地利用地形,带领一个排的战士佯装主力,吸引敌人注意力,为主力部队成功突围争取了宝贵时间。
可就在刘贤权憧憬着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时,组织上却另有安排。1934年,组织上看中了他的政治素养,将他调任政治工作岗位。从此,这位年轻的战士开始了一段与政治工作相伴的征程。
"政治工作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刘贤权常对战友们这样说。从连队政治指导员到师政委,再到军政治部主任,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担任某部师政委期间,他创造性地开展"三同"活动——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到一个连队,他都要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睡一个通铺,干一样的活。
1947年,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出现了。因为战事吃紧,上级决定让他改任师长。这一消息传来,让刘贤权喜出望外。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他立即投入到繁忙的军事指挥工作中。
从师长到副军长,刘贤权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在一次重要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利用夜色掩护,巧妙地穿插到敌人后方,一举攻克了敌人的重要据点,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认为刘贤权军政两方面都有特长,便让他先后担任军政委、军长等职务。在每个岗位上,他都展现出了全面的能力,被誉为"能文能武"的将领。
1962年,组织上又一次找到他:"贤权同志,沈阳那边需要你去工作。"就这样,他从沈阳军区副参谋长调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同时兼任青海省军区司令员。
"从东北到大西北,这一路可不近啊!"老战友们打趣道。可刘贤权却说:"革命军人,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说完,便收拾行装,踏上了开往青海的列车。
二、青海风云:政治智慧的历练场
1966年的青海高原,天气异常寒冷。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却让这片高原更添几分肃杀之气。驻守在此的刘贤权将军,正面临着他军旅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
"贤权同志被夺权了!"这个消息在青海军区迅速传开。谁能想到,这位刚刚走马上任没多久的省军区司令员,会遭遇如此变故。
可就在人们都以为这位将军就此沉寂之时,一场更大的风波却在青海高原上涌动。1967年,青海省内局势陷入动荡,各派群众组织之间的对立日益加剧,工厂停工、学校停课,社会秩序濒临崩溃的边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b3d982a8eeb0effa63fa003d7735b8f.jpg)
"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中央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过慎重考虑,上级决定让刘贤权重新出来工作,主持全省大局。
"老刘啊,这可是块难啃的骨头!"当时的工作人员都说。可刘贤权接到任务后,立即投入到工作中。他提出"四个面向"的工作方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生产、面向稳定。
在他的带领下,青海省军区迅速派出工作组深入各地。"要把情况摸清楚,把问题弄明白!"这是他给每个工作组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工作组成员们走街串巷,深入工厂、学校、农村,认真倾听各方意见。
"我们要在保护群众的同时,维护好生产秩序。"刘贤权在一次会议上说。他采取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措施:组织军队帮助工厂恢复生产,安排医护人员进驻学校维持秩序,派出干部下乡稳定农业生产。
一件小事最能说明问题。有一天,刘贤权得知某机械厂因为派系纷争导致重要零件生产中断,眼看就要影响全省工业生产。他二话不说,亲自带队来到工厂,召集各方代表现场办公。
"同志们,咱们先把生产搞起来,有什么问题可以慢慢协商解决。"刘贤权的这番话,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当天下午,机械厂的生产线就重新运转起来。
短短几个月时间,青海的局势就发生了显著变化。工厂的机器轰鸣声重新响起,田间地头又开始忙碌,街道上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刘贤权的这一系列举措,很快引起了上级的关注。
"青海的局势稳定得不错啊!"当时负责联系青海工作的中央领导这样评价道。正是这次青海的表现,让上级对刘贤权刮目相看。
这时,内蒙古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上级立即决定调刘贤权前往内蒙古军区任司令员,希望他能够故技重施。然而,就在调令即将下达之际,中央却有了新的想法。
"让刘贤权同志去北京吧,全军的政治工作需要这样的干部!"这个决定,让刘贤权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
三、命运转折:不期而遇的北京之约
世人都说军委大院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可谁能想到,一纸调令竟让刘贤权与这座庄严的大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8年初春,刘贤权接到通知,要他即刻赶赴北京参加会议。"老刘啊,这次可是个重要会议!"通知他的同志意味深长地说道。
当时的总政治部已经停止工作,由军委办事组政工组负责全军的政治工作。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能够进入军委办事组工作的人,无一不是当时备受器重的干部。
"政工组副组长,这可是个重要岗位啊!"消息传来时,不少人都说。可刘贤权对此并未表态,只是按照惯例,认真准备着工作交接。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贤权在军委大院遇到了时任军委办事组组长杨成武。"贤权同志,你在青海做得不错啊!"杨成武笑着说道。这次短暂的会面,给刘贤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刘贤权又陆续见过杨成武几次。每次谈话,杨成武都会详细询问青海的情况,特别关心基层部队的政治工作开展情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bb985c7e588a15dcc71573298e729a.jpg)
"总政部的工作要恢复了!"这个消息很快在军委大院传开。按照当时的安排,一旦总政部恢复工作,政工组的同志自然就要转入总政部工作。而刘贤权作为政工组的副组长,显然是总政部主任的重要候选人之一。
可就在这时,青海方面又传来消息,当地的工作还没有完全理顺,需要刘贤权回去处理。这让即将走马上任的刘贤权陷入了两难境地。
"青海的事情很重要,可北京这边的工作也不能耽误啊!"当时的一位领导同志这样说道。最终,决定让政工组副组长刘锦平暂时主持工作。
这位刘锦平同志,原本是中国民航总局的政委。"锦平同志政治素养很高,让他来主持工作再合适不过了。"这是当时杨成武的提议。
谁料想,就在这看似一切都安排妥当的时候,历史的车轮却又一次出人意料地转向了。1968年3月的一天,刘贤权刚刚走进军委大院,就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杨成武被终止了工作,政工组也在同一天宣告撤销。
"这...这可如何是好?"在场的工作人员面面相觑。就连一向沉稳的刘贤权也没有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变故。当时的情形,可谓是人心惶惶。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刘贤权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径直找到有关领导,提出要回青海工作。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够在军委办事组工作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啊!
这个请求立刻引起了上级的注意。"贤权同志不用回青海了,还是继续参加军委办事组的工作吧!"上级的回复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四、迷局与抉择:在高层的思考
说起军委办事组的成员,在当时可都是红极一时的人物。黄永胜任组长,吴法宪任副组长,还有叶群、李作鹏、邱会作、谢富治等人都在其中。后来又陆续增加了温玉成、李天佑、李德生、张才干等同志。这样的阵容,在当时可谓是豪华至极。
"刘贤权同志,你就安心在办事组工作吧!"领导这样安排道。可是,这位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将军却坐不住了。按理说,能在军委办事组任职,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可偏偏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这让习惯了实干的刘贤权感到不适。
"给我一些实际工作做吧!"刘贤权多次这样请求。在他看来,当时的政工组撤销绝非偶然。政工组原本是代替总政部工作的临时机构,可随着形势发展,总政部的工作必须尽快恢复。
就在这时,一个新的机会出现了。时任安徽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同志,因为在安徽支左工作中表现突出,妥善处理了当地的武斗问题,被中央调到北京工作。
"李德生同志,你来负责恢复总政工作吧!"1969年,这个任务交到了李德生手上。从此,他开始主持总政部的工作,并担任总政治部主任。
这时的刘贤权,除了挂职军委办事组成员外,还被安排到国务院文化组工作,负责电影工业方面的工作。"老刘同志,你对文化工作有什么想法?"当时的工作人员这样问他。
说起文化工作,刘贤权倒是有一番见解。在他看来,电影是一个重要的宣传工具,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可是,这样的工作毕竟不是他的专长。
"我还是想干些实在的工作!"刘贤权在一次会议上直言不讳地说。这番话,引起了与会同志们的深思。
正好这时,铁道兵部队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刘贤权同志,你去铁道兵当政委如何?"组织上这样征求他的意见。这个建议,正中刘贤权下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80f1cd1160daf4e035e1d79b77c95be.jpg)
"修铁路,这可是实打实的工作啊!"刘贤权立即表示同意。就这样,他告别了军委办事组的工作,走上了新的岗位。后来,他又从政委转任司令员,一干就是七年。
谁知道,1973年,一场意外的风波又起。有人对刘贤权参与文化组的工作提出质疑,对他进行了攻击。最终,他被免去了文化组的工作。
"这倒也好,正好专心修铁路!"刘贤权听到这个消息后如此表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这位老将军对实际工作的执着追求。
五、铁道兵岁月:回归实干本色
谁能想到,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开国少将,最终选择了在铁道兵度过他人生中最长的一段时光。从1968年到1975年,整整七年的时间里,刘贤权带领铁道兵战士们,在崇山峻岭之间修建铁路,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
"贤权同志,这是个苦差事啊!"当时有人这样劝他。可刘贤权却说:"修铁路就是打仗,我这个老兵还能怕这个?"
在铁道兵的日子里,刘贤权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每当开工建设新的铁路线,他都要亲自带队勘察地形。有一次,在一段特别险峻的山区,需要修建一座大桥。工程技术人员们都说这里地质复杂,施工难度极大。
"困难是什么?不就是还没有找到解决办法吗!"刘贤权带着技术人员在现场待了整整三天,反复研究地形,最终找到了一个既安全又经济的施工方案。
在他的带领下,铁道兵创造了多项施工记录。有一次,一段铁路要穿越沼泽地带,按照常规施工速度,需要半年时间。刘贤权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反复论证,创新施工方法,最终仅用了三个月就完成了任务。
"老刘同志,你这是打了个漂亮仗啊!"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时这样称赞道。可刘贤权却说:"这都是战士们的功劳,他们才是真正的功臣!"
为了照顾战士们的生活,刘贤权特别要求后勤部门改善伙食。"修铁路是重体力活,战士们必须吃得好!"在他的坚持下,每个工地都建起了简易食堂,保证战士们能吃上热乎饭。
可是好景不长,1975年,一纸调令又将刘贤权调往济南军区,担任副司令员。从铁道兵司令员到军区副司令员,按照军衔来说是降职了。可刘贤权对此却毫无怨言。
"济南军区的同志们欢迎你!"当时的军区首长这样欢迎他。到了济南后,组织上又给了他一个军区顾问的职务。
在济南军区工作期间,刘贤权依然保持着实干的作风。每到一个部队视察,他都要和基层官兵坐在一起聊天。"老首长,您就给我们讲讲您修铁路的故事吧!"年轻战士们常常这样请求。
"修铁路和打仗一样,都需要一股子钻劲!"每当说起铁道兵的往事,刘贤权总是滔滔不绝。那七年的铁道兵岁月,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
临近退休时,有人问他:"您是开国将军,又在军委机关工作过,为什么偏偏对修铁路这么情有独钟呢?"刘贤权指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列车说:"你看,这铁路多气派!咱们修的每一寸铁轨,都是为人民造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