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

琅琊左史 2025-04-24 10:00:37

崔琰之死和孔融、荀彧、杨修之死是一个性质,是曹操对世家大族宣战。

1

按照世家大族门第之见的看法,曹操这个人出身极其卑下,是“赘阉遗丑”,意思是多余的、继承自太监的丑陋之人,

这个“赘阉遗丑”出自陈琳为袁绍撰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在这篇檄文中,陈琳把曹操祖宗三代骂了个干净。

陈琳的檄文代表了以袁绍为首的世家大族的观点,他们这些高门显贵压根就瞧不上出身宦官之家的曹操。

曹操确实不是出身世家大族,按照陈寅恪的观点,曹操出身寒族,田余庆和易中天认为是庶族,二者其实一个意思。

东汉近两百年,渐渐形成了世家大族,他们几乎垄断了朝廷官位,只有宦官和外戚集团能够和他们抗衡。

何进和宦官火并后,宦官和外戚集团全部完蛋,世家大族一枝独秀。

出身庶族的曹操,很有一番理想,那就是重建新秩序,他想要建立新秩序,就必须搬掉世家大族这座高山。

所以在十八路诸侯反董卓失败后,曹操不再和袁绍这些世家大族为代表的军阀合作,自立门户,打造自己的队伍。

身处乱世,要想掀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必须得依赖枪杆子。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收服了青州兵,从此有了建立新秩序的本钱。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从此有了建立新秩序的合法权。

建安五年(200年),以曹操为代表的庶族和以袁绍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在官渡进行决战,结果庶族战胜了世家大族,曹操一统北方。

失败的世族成了曹操的统战对象,他们纷纷进入曹操的政权,位居要津。

此时他们屈服于曹操,只是权宜之计,他们早晚要颠覆曹操的政权,实现世族的再兴。

2

曹操虽然建立了如陈寅恪所说的“法家寒族”政权,但其实是个混血产品,政权里面充斥着世家大族的名士,比如孔融、荀彧、荀攸、崔琰、杨彪、杨修。

这些人虽然是曹操的属下,但不认为是曹操的私属,而是汉室的臣子,在他们看来,曹操只是丞相,理论上也是汉室臣子。

他们明里暗着都跟曹操作对。

比如孔融,就明着跟曹操作对,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生性喜欢拉帮结派,著名的狂士祢衡就是他的挚友,他经常公开反对曹操,抨议时政,言辞激烈,让曹操下不来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忍无可忍就把孔融杀掉。

再比如荀彧,荀彧在曹操创业早期就投奔曹操,算是世族和庶族合作的典范,但是当曹操野心变大,准备称魏公时,荀彧坚决反对,这时就是世族和庶族分裂的前兆。曹操没有妥协,将荀彧赐死后称公。

崔琰是继荀彧之后被杀的第二个重臣,他是清河崔氏的领袖,又是当时以正直著称的名士,大有士人领袖的风范,敬慕他的不乏其人,这就让曹操忌惮。如果士人都去追随名士崔琰,那我老曹岂不就是个小人?我的权力岂不就不稳固?

当时曹操面临立储困扰,他用密信的方式询问群臣意见,结果崔琰不以密函的方式回复,反而用“露板”(信函不封)的方式公开回复曹操,相当于当着众人的面打曹操的脸。曹操本就对世族有意见,崔琰又这么明目张胆的反对曹操,曹操自然不会饶了他。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崔琰夺职下狱,为了侮辱崔琰,打击他那高不可攀的名士派头,曹操下令将崔琰施以禿刑(剃光头),还罚他做苦役。

崔琰不愧是名士,居然对这种侮辱坦然自若,这就更让曹操怒不可遏,直接赐崔琰自尽。

曹操杀崔琰,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尽量削弱世家大族对储君的影响力。崔琰公开支持立曹丕为储君,这就让曹操有所担忧,他怕日后曹丕被世家大族裹挟,曹魏根基将会毁于一旦。

曹操杀杨修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在夺嫡之争中,崔琰支持曹丕,杨修支持曹植,曹操对夺嫡之争的参与者各打五十大板,先杀了崔琰,三年后又杀了杨修。

杨修的出身更为高贵,他出自弘农杨氏,五世三公,比袁绍的四世三公还要阔气。杨修的父亲是太尉杨彪,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就想找个由头杀掉杨彪,被孔融据理力争,才没杀成。

3

曹操这个“法家寒族”政权,处处与世家大族有冲突,曹操力行“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侵夺了世家大族世代为官的权利。

之所以曹操一直占上风,是因为他掌握了足够多的军队,通过枪杆子暂时压制了世家大族。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世家大族头再铁,也抵不过兵痞的刀硬。

但是终曹操一世,他始终没有跨过那一步--代汉自立。不是曹操不想,是世家大族不支持,而他提拔任用的庶族官员又不足以和世族抗衡。

等到曹丕继位后,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让渡给世家大族,这才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拥戴,他才能够代汉称帝。

曹丕将曹操的“法家寒族”路线彻底抛弃,转身拥抱世家大族的“儒家士族”路线,这种妥协虽然让他荣登九五之尊,但也为曹魏灭亡埋下了祸根。

九品中正制必然会形成门阀士族,门阀会垄断中枢,等到魏明帝曹叡驾崩后,曹魏政权基本上名存实亡。

曹魏政权的两大基石:曹魏宗亲和寒门士族,都被世家大族取而代之,而司马氏这个世家大族的代言人,就成了曹魏理所当然的掘墓人。

0 阅读:8
琅琊左史

琅琊左史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