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是曹魏第三任皇帝,他是公认的睿智之君,他在世时,司马懿这种三朝老臣也被压制的服服帖帖。
但偏偏是他,问题很多也很大,曹魏国祚短促,他负主要责任。
1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记载:“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异之。曰:‘我基于尔三世矣。’”
曹叡几岁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出众的天赋,让曹操特别惊奇,欣慰的说道我们老曹家后继有人啊。故“太祖爱而奇之,常令在左右”,颇有“好圣孙”的气质。
少年聪慧,学识广博,又得祖父曹操喜爱,曹叡应该有一个完美的童年。
可到了少年时期,等他父亲登基称帝后,事情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这个转弯就是其母甄夫人失宠。
甄夫人就是甄宓,就是曹植名篇《洛神赋》的原型,人长得极其貌美。
甄宓原本是袁绍次子袁熙的老婆,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邺城,甄宓落到曹丕手里,曹丕见色起意,就把甄宓纳为妻子。
这件事还有个说法,据野史记载,曹操早就听说袁熙老婆貌似天仙,攻破邺城后自己猴急的去袁绍府找甄宓,没想到被曹丕抢了先,为了保持做父亲的威严,就强忍着不悦,把甄宓赐给了曹丕。
甄宓在改嫁给曹丕后,两人一度很恩爱,甄宓也很受宠。
但是,你知道的,男人嘛,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朝秦暮楚……
和甄宓腻歪了几年后,曹丕就有点腻了。
等到曹丕代汉自立登基称帝,身边的女人就更多了。
据《三国志·后妃传》记载,曹丕即位后,山阳公(就是汉献帝)把自己的两个女儿献给曹丕为嫔,曹丕又开始宠幸郭贵嫔等人。曹丕毕竟一个人,后宫妃嫔越来越多,不能做到雨露均沾,甄宓就越来越失意。
女人嘛,失宠了难免要发发牢骚,结果曹丕居然“帝大怒”“遣使赐死”。这就有点过分了,甄宓只是说了几句怨言就被赐死,简直不可理喻。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郭贵嫔(就是后来的郭皇后)得宠后,为了地位稳固,进谗言谮害甄氏,曹丕听了枕边风就一怒为红颜赐死了甄宓。
但这些记载语焉不详,甄宓之死肯定另有隐情,但我们已经无法探清真相。
有一种野史的说法是,甄宓和自己的小叔子曹植不清不楚,让曹丕醋性大发,直接赐死了甄宓。
还有一种野史的说法是,曹丕知道曹叡并不是他的孩子,而是袁熙的“野种”,妒火中烧,但又不能公开承认,只能杀甄宓灭口。这个说法虽然有点无稽之谈,但比较符合甄宓被赐死的逻辑。
甄宓死后,曹丕下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就是用头发遮住脸,用麸糠塞口,这种葬法寓意着死者灵魂将无处申冤,不可谓不恶毒。
甄宓被杀那一年,曹叡已经十七岁,已经是个大小伙子,不是懵懂少年,该懂的他都懂。
你想想,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亲眼目睹他的母亲被自己的父亲无缘无故的逼死,又被恶毒下葬,该是何等的震惊,心里能没有阴影?
从这时期,曹叡的心理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跟正常人就不大一样。
2
因为其母的缘故,曹叡虽然是长子,但一直没有被立为太子。
不但没有被立为太子,曹叡还要承受另一种折磨,不得不“认贼作母”。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文帝以郭后无子,诏使子养帝。帝以母不以道终,意甚不平;后不获已,乃敬事郭后,旦夕因长御问起居。郭后亦自以无子,遂加慈爱。文帝始以帝不悦,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为嗣,故久不拜太子。”
曹丕就是有点变态,他让曹叡去侍奉杀母仇人,认贼作母。曹叡心里恨死了郭皇后,明面上还要恭恭敬敬,早晚请安问候,时间久了难免不精神分裂。
长此以往,曹叡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健康心理。
曹丕也看出来曹叡不开心,就迟迟没有册立他为太子,曹丕也想等其他儿子长大了再说。
可时间不等人,曹丕壮年不豫,才四十岁就病入膏肓,此时只有曹叡长大成人,又是长子,只能立他为太子。
《三国志》记载是:“帝病笃,乃立为皇太子”。这个乃字就用的很妙,它有“就”的意思,也有“只能”的意思。根据当时情景,曹丕也“只能”立曹叡为太子。
曹叡继位后,想想自己母亲不得好死,内心悲痛,悲痛完了就该复仇了。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曰:‘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仇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
这两处都记载郭太后被魏明帝曹叡逼死,并且跟甄宓一样,“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不可谓不恨。
3
经历了童年的幸福、少年的忧伤,曹叡形成了一个古怪的性格,等到登基后,就体现在他的施政上。
首先,曹叡极其迷信,整天神神叨叨的。
读他的本纪,其中出现最多的就是星宿天象之变的描述,诸如“月犯太白,又犯轩辕一星”、“月犯轩辕大星”、“太白犯轩辕大星”等等等等。
要么就是各地出现奇怪的现象,这里现“青龙”,那里现“黄龙”,曹叡还亲自前往观看。
这还不算,据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氐池县大柳谷口,一夜大水后,在河里出现了一块苍石,长一丈六尺,高八尺。上面画了十三马,一牛,一鸟,八卦之象,还有文字“大讨曹,适水中,甲寅”。
曹叡听说后,“恶其‘讨’也,使凿去为‘计’”,当时刘备和孙权都在“讨曹贼”,这个石头看来真的是不祥之兆。
《三国志》还记载,青龙三年,寿春出了一个神婆,能够“饮人以水,及以洗疮,或多愈者”,曹叡信以为真,就把她接到宫中善养,但是等到自己生病后,喝了神婆的水根本不管用,这才气的杀了神婆。
曹叡迷信,自然是因为心志不坚,内心柔弱的人才会迷信鬼神符谶,这都是其母死于“无道”,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的缘故。
其次,曹叡尚奢靡之风,喜欢营造宫室园林、铸造工艺品。据《魏略》记载,曹叡还让公卿大臣亲自背土营造园林,这种对基建的热情,令孙权和刘禅甘拜下风。
再者,据野史传言,曹叡还有“断袖之癖”、“龙阳之好”,他的侍从辟邪和宗室子弟曹肇都是他的“好朋友”。但这个三国志没有记载,姑妄听之。
迷信、奢靡、有断袖之嫌,这些特殊“爱好”都是心理不健全的表征,而这都是其母死于“无道”结出的恶果。
对于一个帝王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如果内心不强大,必然沉溺于不良爱好,沉溺于不良爱好则必不长寿。
这都是因果相循。
曹叡虽然很聪明,也很擅长处理政务,可惜天不假年,三十六岁就驾崩。
他驾崩后,只能让八岁的幼子曹芳继位,这就导致了后来司马氏的专权。
可以说,曹魏自曹叡驾崩后就名存实亡,在曹叡驾崩二十七年后,司马炎篡位自立,曹魏正式灭亡。
倘若曹叡有一个完满的少年,心理健康,从而身体健康,以他“仅次于秦皇汉武的才具”(出自裴松之注引《世语》刘晔对曹叡的评价),大魏岂不是得如日中天,吞吴灭蜀,一统华夏,国祚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