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沉睡在凌晨:坚决不开第一枪的苏联红军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4-08-15 02:43:56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全文约7500字,阅读时长10分钟。

难以置信的战争预警

1941年6月18日晚间,苏联红军的步兵团团长伊万·伊万诺维奇·费加宁斯基接到了一个来自于波兰边境驻军的电话。打电话的红军军官激动的有些语无伦次了,费加宁斯基听了好一会儿才搞清楚他在说什么:

“一个德国士兵刚刚投奔了我们,他说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消息,但是我不知道是否应该相信他。”

“等着我。”费加宁斯基当即驱车赶往前线驻地。到了那里后,他直截了当地说道:“问问他为什么要向我们投降?”

那个德国士兵解释说,他因为喝醉了,失手打伤了一名军官,即将被送上军事法庭。但是他一向对苏联有好感,他的父亲就是一名德国共产党员。

“求求你们了,请不要枪毙我!”这个可疑的德国士兵不断哀求。

架设在树上的德军瞭望塔,德军在上面时刻监视苏军的调动迹象。

在场的苏联军官都感到非常奇怪,苏联人为什么要枪毙一名落到他们手里的普通德国士兵呢?要知道,苏联和德国目前还是友好国家,而且还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呢。

当苏联军官提出他们的疑问后,“因为战争马上就要爆发了!德国马上就要进攻苏联了!”那个德国士兵开始惊恐地高叫道:“希特勒的部队会在6月22日的凌晨进攻苏联,他们会沿着从北极到黑海2000英里(约3250公里)的战线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

尽管这名士兵说得有模有样,但是费加宁斯基仍然觉得他的话“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在他的部队驻守的乌克兰西部,类似的传言已经流传了好几个月了,被内务部抓到的那些散布留言的家伙,几乎全都是对苏联农税政策不满的乌克兰人。

而就在几天前的6月14日,苏联的塔斯社还郑重其事地发布了一个公告,毫不含糊地驳斥那些关于战争临近的传闻都是“毫无根据”的,全都是“苏联和德国的敌人为了扩大战争而散布的愚蠢谣言”——没错,苏联的敌人指的就是英国和美国。

最后,塔斯社义正言辞地总结说:“德国始终不渝地遵守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苏联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毫无疑问,所有的苏联军官对德国士兵的话都充满了怀疑,但这名士兵却信誓旦旦地一口咬定:“如果你们在6月22日凌晨五点还没有看到德国军队杀到你们面前的话,就请枪毙我吧!”

费加宁斯基半信半疑地给自己的上级,苏联第5集团军的波塔波夫少将打了个电话通报情况。波塔波夫少将不以为然地告诉他,“你不要相信这些挑拨离间的鬼话,一个逃兵还不是什么谎话都敢说出来的。”

其实就在同一天,克里姆林宫也收到了一条类似的警告讯息。苏联特工亚历山大·福特在瑞士截获了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出的代号“巴巴罗萨”的军事行动命令,在命令中,德军奉命以最快的速度歼灭苏联红军的主要作战力量,并全面占领乌拉尔山以西的苏联领土。

福特截获的情报是如此详细和完整,以至于他前后花了四天时间,才分段将情报用电报发回了莫斯科。6月18日,送往克里姆林宫的情报上写着“6月22日凌晨,德军将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

参加图上作业的德国军官们。

而上面讲述的,只不过是苏联政府在战争爆发几个月前收到的大量警示情报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接连不断的战争警告

早在1941年的2月中旬,一名反纳粹的德国印刷厂的工人就悄悄地将一本简明俄语对话手册扔进了苏联驻德国大使馆的院子里。这本分发到大量德军官兵的册子里全是这样的句子:

“你是不是共产党员?”“你们的公社主席在哪里?”“这里的党支部书记叫做什么名字?”如果说这些对话还不足以引起重视。册子的后半部分就全是诸如“举起手来,不然我就开枪了!”“放下武器,到这里集合。”甚至还有“交出你们这里的犹太人。”“谁是政委?”这种明晃晃的警告。

大使馆马上安排外交邮件渠道将手册送回了莫斯科。

与此同时,苏联大使馆还发现,德国的大批军队和战争装备正川流不息地从西向东调动,“到了3月份,运送坦克、大炮和士兵的火车已经首尾相连,看不到尽头了。”

3月份,美国政府交给了苏联驻华盛顿大使康斯坦丁·欧曼斯基一份希特勒制定的进攻计划,该计划来自和德国反纳粹组织交往密切的萨姆·伍兹,他是美国驻柏林的商务参赞。美国人后来回忆道:“当这份计划递交到苏联大使手中时,他的脸色马上变得惨白。”

4月份,丘吉尔将一份绝密文件交给了苏联驻伦敦大使伊万·迈斯基,要求他亲自转交给斯大林,文件中说,希特勒曾经亲口告诉南斯拉夫的保罗王子,他将在6月30日进攻苏联。这份文件在两个星期后被送到了莫斯科。

另一个一直警告说德国人准备对苏联发动战争的情报来源,是在德国的两个苏联高级间谍:在德国空军大本营工作的“斯塔辛娜”(Starshina)和在德国经济部工作的“柯西卡奈兹” (Korsikanets)。(注1)

他们给莫斯科发送了大量情报,包括德国人即将发动进攻的证据。有意思的是,斯大林对于来自空军的情报拒绝相信,并亲笔在报告上批示:“也许你可以让你的‘线人’从德国空军参谋部滚 蛋了。他不是‘线人’,而是‘送假情报的人’。”但对于来自经济部的情报,斯大林并没有说什么。

也许最具说服力的情报来自远东。苏联间谍理查德·佐尔格(Richard Sorge)以德国记者的身份在东京工作。他的主要情报来源是东京的德国大使和德国使馆武官。佐尔格的报告是以和这两人的口头交流为基础的,但事实证明,它们并不全都是准确的。

佐尔格提供的早期情报告诉莫斯科,德国只会在彻底打垮英国之后才会入侵苏联。但是到了5月初,他警告克里姆林宫,德军将动用150个师在6月20日进攻苏联,几天后,他再次通知国内,进攻日期改为了6月22日。

就连在苏联国内,战争即将爆发的征兆也几乎从未中止:天空中越境的德国侦察飞机越来越频繁;5月份,德国驻苏联的工作人员家属开始陆续收拾行李返回德国;德国驻列宁格勒领事馆取消了在当地订做的新制服;6月11日,斯大林得知,德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正在焚烧文件并打包行李。

6月15日,苏联海军中将库茨涅佐夫告诉莫洛托夫,德国人的船只正在紧急驶离苏联港口,但莫洛托夫的回答却是:“只有傻子才会想着来进攻我们。”

从1940年的冬天到1941年春天,德国人开始将大量的坦克、大炮和步兵师从西线调往东线的东普鲁士、波兰和罗马尼亚。大约17000列火车满载着人员和装备不断驶向东方。也许是天意,在4月初,这些已经集结好的部队部分被临时调往南方,参加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短暂军事进攻,到了4月底,德国对上述两个国家的军事行动都获得了成功。

希特勒的注意力重新转回了他的“巴巴罗萨”计划,但是行动日期却不得不推迟了5个星期,主要原因是新组建的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缺少机动车辆,而且东欧地区的春季大洪水也让边境河流更加难以逾越。

向东调动大军没能躲开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的注意。为了打消苏联人的疑虑并解释自己的军队为何在苏联边界进行大规模的集结,德国人散布了大量的假情报,这也使得事态变得更加的扑朔迷离。德国人起初一口咬定他们的军队集结是一种防御措施,后来又说他们在东线集结是一种计策,以诱使英国人放松警惕,为了加强这个假象,德军还真的调动了许多二线师向法国沿岸集结,但是斯大林并没有上当。

除了所谓的迷惑英国人的假情报外,还有另外两种说法甚嚣尘上,一种说法是,德军集结在苏联边境上并不是为了入侵,而是为了威逼苏联人在经济和领土方面做出让步。而另一种说法更具迷惑性——即使希特勒真的要发动进攻,他也会首先给斯大林下最后通牒——似乎斯大林真的相信了这种说法。

如果在事后来判定这些情报的真假无疑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在当时却很不容易确定,尤其是德国人到底会在何时发动进攻的问题上。

虽然斯大林可能希望,甚至是相信希特勒不会发动进攻——这还是出于为苏联争取必要时间的考虑——他仍旧在继续或者说加速进行备战工作,包括向苏联前线大举增派部队:

5-6月,苏联征召了80万预备队。

5月中旬,28个师接到命令开赴苏联的西部各个军区。

5月27日,这些军区接到命令成立野战指挥所。

6月份,38500人被派驻到了边境地区的筑垒地带。

6月12-15日,这些军区接到命令让军队向边境移动。

6月19日,这些军区的大本营接到命令移往新的指挥所。另外,各军区还接到命令把主要军事目标伪装起来并疏散飞机。。。

到1941年6月为止,苏联红军现有部队的300多个师550万人中,已经有270万人奉命进驻了西部边境地区。而到了6月21日深夜,这支庞大的军队接到紧急命令,进入戒备状态并要提防德国人的突然进攻。

向前线开进的德军部队

而就在他们的对面,148个师的330万德军士兵士气高昂地整装待发,这相当于当时德国380万总兵力的87%。其中有19个装甲师,2400辆坦克随时准备在苏联的国土上重现曾经在波兰和法国战场上的辉煌。

14个罗马尼亚师,20个芬兰师也将参加这场让“世界屏息凝神”的空前战争。

沉睡的红色巨人

或许是为了给苏联的备战而赢取时间,斯大林并不在乎牺牲一小片领土或者送给德国一些粮食和战争物资。在这个危险的时刻,斯大林仍然寄希望于自己的退让能够换来暂时的和平。

4月22日,苏联政府正式对于它所说的纳粹飞机从3月27日到4月18日80次侵犯边界的行为提出抗议,但是他们即便在抗议时的态度也是足够温和的。苏联政府在照会中说,他们正向边防军“发出命令,不得射击在苏联领土上空飞行的德国飞机,只要这种飞行不是经常发生的”。

斯大林在5月初进一步采取了和解的行动。他催促贸易部门加紧向德国运送石油等战略物资——尽管德国从来都不按照约定及时向苏联提供等值的产品。

为了讨好希特勒,在元首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他驱逐了比利时、挪威、希腊甚至南斯拉夫驻莫斯科的外交代表,关闭了它们的公使馆。他承认了伊拉克的亲纳粹的拉希德·阿里政府。

而最让苏联万分后悔的是,斯大林一直拒绝公开发布关于战争逼近的警告,禁止国内一切可能会被认为是针对德国的防御性行为;他还极其严格地约束苏联的报纸,以免惹怒德国。

塔斯社在6月14日发布的公告就是体现苏联政府和平意愿的最好例证。但是德国并没有对此做出任何反应,甚至连德国国内民众都不知道苏联发出的这个和平呼吁公告。

塔斯社的公告并没有像苏联政府希望的那样得到德国的和平回应,或者打消希特勒进攻的念头,反而极大地消磨了红军的斗志——6月21日——就在战争爆发的前一天,苏联边境上有不少红军士兵已经在打包行李,准备撤回后方的营房,有的军官不禁抱怨道:“前几天还在枕戈待旦,就因为塔斯社的公告,现在我们又准备回家了。”

集结的德军部队

实际上,在当时的苏联国境线上,几乎所有的红军部队都没有做好应付进攻的准备:许多原定用来牵引大炮的卡车被调往他处,用来协助修筑工事。好几个空军基地刚刚完成了一次夜间军事演习,在6月21日白天,飞行员们个个精疲力尽,飞机都摆放在露天机场里而且还没有加油。

而就在布列斯特要塞地区,要塞的守军主力奉命开展一次夏季机动训练,被调动到了附近的各个地方。

在南部的基辅军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将军向莫斯科建议疏散当地的30万居民,得到的回答却是:“战争不会发生。”

而他们的对手,所有的准备工作都进行得井井有条。6月21日,战争口令“多特蒙德”已经下达了,而这就是“巴巴罗萨”计划开始的口令。元首本人乘坐的专列离开了柏林,这列特殊的火车将停靠在东普鲁士的一条伪装严密的铁路支线上,充当临时司令部。

所有身上都涂着白色的大写字母“G”的车辆都属于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集群,6月21日白天,古德里安在布格河西岸注视着对面的布列斯特要塞,就在两年前,他的部队夺取了这个要塞,但是根据两国的条约,要塞的主人最后变成了苏联人。

此刻河对岸的苏军部队正在欢快地演奏着军乐,丝毫没有加强防御的迹象。古德里安将军甚至犹豫了好一会儿,他考虑是不是要取消进攻前的掩护炮击,最后为了减少伤亡,他还是没有下达这个命令。

德军一个师接着一个师,沿着漫长的前线排列着,树林和村庄里都已挤满了集结的部队。

但是坦克发动机的轰鸣声,卡车行驶的噪音,火炮被拖曳的声响却无法被掩盖,察觉到这些声响和震动的苏联军官紧张地向上级报告:边境上听到了越来越近的“引擎轰鸣声”。

布列斯特西北部的守军也报告说,德军已经剪断了边境线上德国一侧的铁丝网。

当这些报告陆陆续续的传到莫斯科后,斯大林已经意识到,他被希特勒欺骗了,这次冒险的赌局中苏联成为了输家。面对迫在眉睫的战争,斯大林仍然心存一丝侥幸,希望这是希特勒在边境的大规模挑衅,以挑起红军的过激反应。

6月21日下午两点,斯大林下令莫斯科的防空部队进入二级警戒状态;下午五点,铁木辛哥建议下令边境部队全部进入最高警戒状态,但是斯大林拒绝了这个提议:“不,我们必须非常谨慎,不能给自己制造没有原因的恐慌。”

当天晚上,斯大林终于改变了主意,他命令边境上的守军提高戒备,官兵进入炮兵阵地和掩体——但是,他一再强调,所有活动必须秘密进行,不能给德军任何入侵的借口;红军官兵绝对不要理会德军任何挑衅以避免“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最后,1号军令还强调:“没有接到命令绝对不能轻举妄动”。这条命令的下达时间是1941年6月22日凌晨12点30分,距离“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不到三个小时了。

斯大林的这条命令让许多红军指挥官摸不着头脑,他们纷纷提出质疑,后来成为苏联国防部长的马利诺夫斯基就问莫斯科:“如果敌人入侵,我们到底能不能向他们开火?”他得到的答复却是:“不要对任何挑衅做出反应,不许开火。”

但是在许多通讯滞后的地区,许多红军军官根本没有机会提出疑问,许多人甚至还没有收到这条命令就牺牲了。

运送给养的德军辎重部队

6月21日夜,在国境线的另一侧,德军指挥官们向所有整装待发的士兵们宣读了元首的战前动员令,士兵们的面孔模糊不清,在黑夜里排成了一堵堵整齐的人墙:

“。。。德意志的将士们!你们即将投入战斗,这是一场艰苦卓绝而又至关重要的战斗。欧洲的命运、德意志帝国的未来、我们民族的生存,现在完全掌握在你们的手中。。。”

和激动的士兵们反应不同的是,哈尔德在他的日记里将这个动员令描述为一个“冗长的宣言”。

秘密行军的德军先头部队已经用军毯将武器包裹住,防止发出声响;“勃兰登堡”特种部队的士兵已经先行一步,伪装成苏军夺取了多处桥梁;其他的德国特工还剪断了电话线,破坏了苏军无人看守的车辆。而在布格河边的科登,德军岗哨高声呼叫河对岸的苏军哨兵,让他们出来“商量商量事情”——当苏军战士刚刚走出掩体,就被德军的机枪全部打死了。德国工兵随即迅速在河面上架设了浮桥。

当仔细对过的手表上的指针跳到3点15分时,各种口径的大炮同时喷吐出火舌。曳光弹的轨迹 划过天空,目力所及之处,布格河前线已变成火焰和闪光的海洋。隆隆的炮声如同滚雷一样横扫过国境线,布格河对岸已经变成了一片火海,浓烟冲天。

密密麻麻的战斗机和轰炸机闪电般掠过国境线,向苏联西部的民用和军事目标投下炸弹,德国飞行员非常高兴地发现苏军机场和他们研究过的侦察照片惊人地一致。“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排排的侦察机、轰炸机和战斗机像是检阅一样排列得整整齐齐的。”

德国空军特制的轻型破片炸弹轻易地摧毁了这些苏军战机,在布列斯特附近的一个基地里,一个试图紧急升空迎战的苏军中队被一枚炸弹全部击毁。奋力升空的I-16老式战机被“Me-109”打成碎片,笨重的苏联轰炸机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勇敢出击,却被蜂拥而上的德军战机纷纷击落——德国空军元帅凯瑟林形容击落它们之间的战斗为“屠杀婴儿”。

外号“小毛驴”,是苏联支援中国抗战的主力机型。

攻击的突然性令苏联红军措手不及,德国人完好无损地占领了布格河沿岸的每一座重要桥梁。南部一些苏联士兵英勇地进行了反击,但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德军侵略者,他们的抵抗如同巨浪面前的树叶一样迅速消失。

苏联红军陷入了一片混乱:通讯中断了,指挥所灰飞烟灭,十几个师被消灭或者击退,德军的通讯兵截收到了苏军的电报:

“第三军全军覆没!”还有人在电台里一遍一遍呼叫:“我们没有弹药了,怎么办?怎么办?”结果苏军指挥部的答复却是:“蠢货,为什么用明码?”

莫斯科同样一片混乱,铁木辛哥得知德军全面进攻的消息后马上联系了斯大林,随即给西部军区在明斯克的指挥部打电话,他在电话中对巴甫洛夫的副官博尔金下令:“在没有得到命令前不许反击,斯大林同志禁止我们的炮兵开火。”

“怎么可能?”博尔金在电话里面大声咆哮:“整座城市燃起了大火,敌人在到处杀死我们的军民,我们却在步步后退!”

铁木辛哥用更大的声音重复道:“这是命令!”

与此同时,苏联驻德国大使被紧急召往德国外交部,一群举着相机的记者在等着他们,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目光闪烁,结结巴巴地宣布:因为苏联士兵侵犯了德国边境,德军已经“不得已”地对苏联的“入侵”采取了“必要的防御行动”。

苏联大使怒斥道:“那么会因为进攻苏联而感到后悔,你们一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的!”

当苏联人转身离开时,里宾特洛甫在门口拦住他们,轻声说道:“请转告莫斯科,我本人是反对战争的。”

就在布列斯特附近的科布林市,一枚枚炸弹突然从天空中呼啸着落下,爆炸声冲击这猝不及防的军民的耳膜,硝烟布满了城市,妇女的惊声尖叫不时传来。空袭结束后,惊慌的人群聚集在科布林广场上,高音喇叭中准时播出了早晨六点的新闻:

如同往常一样,人们听到了熟悉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农业再次丰收了,工业的产量又超过计划指标了,英国人和德国人在北非打得不可开交,德军飞机再次轰炸了英伦三岛。。。

天气预报结束后,人们没有散开,他们紧张地等待着关于身边这场战争的报导,然而高音喇叭里面却传出了音乐声:“伸出双臂!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弯下腰!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人们愤怒地散开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血战就此开始了,将有超过2000万苏联平民丧生于此。直到6月22日早晨7点15分,斯大林才向苏联红军下令,“抵抗入侵的德国侵略者”——但同时红军官兵被强令,“不得越过国境线进行反击”——很显然,这条命令此时不会有任何人违抗。

注1:“斯塔辛娜”的真名叫做Harro Schulze-Boysen,德国人,反法西斯的左翼组织成员,成员,1942年8月31日和同为著名的“红色交响乐团”间谍组织成员的妻子一同被捕,夫妻二人于同年12月22日在柏林被处死。

“柯西卡奈兹”真名为Arvid Harnack,德国法学家和经济学家,抵抗组织战士,1942年9月7日被捕,并于同年12月22日在柏林被处死。他的妻子Mildred Fish也是“红色交响乐团”成员,先被判处6年监禁,但是希特勒对此判决极为不满。重新审判后,她在1943年2月16日被处死。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0 阅读:2

近代史知识分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