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免费,免费!!!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接替麦克阿瑟职务的李奇微让毛主席产生了疑虑。
李奇微采用”磁性战术“,命令部队边打边退,缓慢后撤,坚决不和志愿军正面对战,同时切断志愿军补给线。
毛主席给彭老总发去电报:
“现从敌人且战且退的情况来看,敌人确有诱我南下然后在北部登陆的企图。”
彭老总在结合毛主席的看法和自己的分析后,于5月21日下令,志愿军前线各部队全部后撤至三八线附近设防。
然而,李奇微更快一步,他突然下达反攻命令,战场状况换成了志愿军且战且退。
志愿军边打边退来到了铁原附近,这个地方已经是撤退极限了,后方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如果美军踏过铁原,志愿军将会沦为活靶子。
必须有人站出来在铁原负责阻击美军,为后方志愿军在三八线设防争取时间。
死守铁原,军令如山1951年5月,志愿军第19兵团接到了司令部彭老总发来的电报。
总指挥明确要求,19兵团必须全力以赴,想办法守住铁原,阻挡敌人的进攻,最起码要守15至20天。
持续几天的阻击战,在许多战场上都极为常见。但是长达半个多月的阻击战,对于所有参与其中的战士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而且,当时的19兵团情况其实并不乐观。
19兵团63军在开赴朝鲜之后,已经经历了长达两个多月的作战。虽然战斗减员情况相对不算严重,但长时间的奔波劳累,还是让战士们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
若是此时投入阻击战当中,他们的战斗能力和战斗欲望或许不会处于最巅峰的状态。
但是除了63军之外,其他部队好像更不适合作为阻击战主力部队。
64军还在北线与“联合国军”部队纠缠,他们自身的作战任务极重,完全没有可能被抽调到铁原。
65军的战斗减员情况非常严重,这支部队只能作为接应部队参与战斗,不适合作为主力出现。
也就是说,能够接下这个任务的部队只有63军。而63军的人数,也只有两万余人。
但他们需要面对的,却是人数比自己多了一倍有余的敌人。不仅如此,对方手中的重火力武器也远远不是我军所能拥有的水平。
如何战胜兵力和火力上的天然不足,在长达20多公里的正面防线上坚守阵地,这成为了63军全体官兵眼前最大的挑战。
虽然局势对我军并不是那么有利,但19兵团是当时志愿军能够摆出的最为精锐的作战力量。在他们赶赴朝鲜之前,毛主席就已经做好了,让他们碰强敌的打算。
至于彭老总提出的要求,那并不是苛刻,而是针对现有情况下达的最基本的命令。
当时我军主力部队有向北转移的趋势,而位于西线的美军便抓住这个机会,悍然发动了对于志愿军主力的反扑行动。
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建了精锐部队,并且重点使用炮兵和装甲兵等重型机械化兵种。
而且,航空兵还能随时在天上为陆地兵种开道,美国可谓是优势在手。
拿下涟川和铁原,是他们推进反扑行动的关键。
因为这里是相当重要的志愿军物资运输和战略中转地带,也是直接影响战场全局的交通枢纽。
简单来说,如果美军占领了铁原,那我军东西两个方向的军队就会完全失去联系。甚至志愿军司令部下达的命令,也没有办法顺利到达一线。
铁原以北一大片区域是平原地带,后方就是三八线。最差的结果就是美军装甲部队会如入无人之境,三八线也会被李奇微拿下。
届时,我军主力部队将会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敌人也更方便对我军做出蚕食之举。
因此,为了整个战场局势的稳定,为了守住志愿军好不容易打下来的优势,63军必须守住铁原,必须守到彭老总所说的时间。
兵团主力和伤员需要转移,一切的战略安排都需要时间。而时间,就得靠63军和策应部队一起打下来。
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把63军的军长傅崇碧叫到自己的面前,对他下达了这个任命。
傅崇碧
与此同时,杨得志将军还从兵团直属部队中抽调了500名经验丰富的老兵,这是傅崇碧将军最需要的资源。
傅崇碧在首长面前斩钉截铁地保证,63军就是打到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也不会让美国的范弗里特向前一步。
范弗里特,正是此次“联合国军”部队的主要指挥者,也是傅崇碧需要应对的强敌。
此时此刻,63军的重火力武器只有240多门大炮,相比起敌人的装备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傅崇碧清楚,用火力来硬碰硬,我们是绝对拼不过对方的。
打仗不仅要靠武器,还得靠脑子。在人数和装备数量都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军长便打算通过阵型排布来增加我军的优势。
他首先告诉所有战士,我军必须把防线放置在主要阵地之前。也就是说,在敌人的步伐还没有接近主阵地的时候,战斗就得打响。
187、188和189三个师,则呈现倒品字型的排布。最前方部署两个师,位于左边的是189师,位于右边的是187师,而位于后方中间的则是188师。
189师所在的左翼战线,是敌人突破的重点方向。因此,他们承担着最重的阻击任务,此处大约分布了14000多人。每个人都在抓紧时间检查武器,整理火药,为战斗做准备。
右翼的187师一方面需要为189师分担压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做出应对。
如果右翼进攻敌军人数多,他们需要根据自己的节奏来进行防守。如若不然,他们则需要酌情支援左翼。
至于,188师,这是预备梯队,同时也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部队。他们处于后方位置,对于左右两边的情况都能尽收眼底,因此做预备接应使用。
首长还叮嘱,战斗打响之后,战士们尽量不要集中在某一处掩体或者工事后方。要多屯兵,少把兵力摆出来,尽量减少机械化部队对我军造成的伤害。
运动防御,坚守阵地189师所在的阵地,是敌人突破的主要阵地,也承担着最为猛烈的火力攻击。
短短一个小时之内,“联合国军”就往这个阵地上发射了4500多吨炮弹,战斗的激烈情况可想而知。
师长蔡长元和战士们一同守在阵地上,迎战来自“联合国军”的狂轰滥炸。敌人的炮火让他们的鼻子被硝烟味充斥,几乎没有一个战士的身上是干净的。
烟尘,黑灰,泥土,鲜血,就是他们此时此刻的全世界。
师长组织大家拼命地挖坑道,和敌人的弹药抢时间。每一条坑道,都能够掩护一部分战士。
他们提前修筑的防御工事,基本都已经被“联合国军”猛烈的炮火夷为平地,没有办法再继续发挥作用。
所以这个境况下,抢时间就是抢生命。
此外,蔡长元还把自己的189师分成了不同的作战单位。这样做虽然会让集体的力量被打散,但却更能够全方位地守护阵地,不给敌人一丝一毫突破的机会。
多个作战单位,在阵地上构建了不同的火力点,每一个地方,在敌人眼里都如同一个单独的小阵地,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有的地方,他们拼尽全力也不一定能啃动。
这样的战略战术,也方便我军把敌人的整体力量转化为分散的力量。多对多,我们的胜算并不高,机械化部队会永远占据上风。但单对单,结果就不一定了。
只能说,蔡长元使用的办法,是最适合当时志愿军情况的办法。
他的战术也果然奏效,有的火力点上,志愿军战士们就像钉子一样,无论“联合国军”怎么拔都拔不动。
187师和188师也随之调整了战术,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除此之外,师里的首长们还提到了运动防御的作战方法。
在阻击战中,我军的主要目的就是防御,守好阵地,防止敌人突破我们的防线。而防御,往往也意味着被动,我们只能被敌军的节奏拉着走。
但首长认为,防御也可以是运动的。进攻方可以动起来,防御者也可以动起来。而且,运动防御,及时变换阵型,随时调整火力点的部署,边打边转移,这也会让敌人陷入迷茫。
189师同样也率先做出动作,先行调整不同作战单位的阵地,改变火力点的具体位置,改变射击的方向和武器的类别,给敌人一种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不安全感。
志愿军动起来,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敌人重火力武器带来的伤害,也把我军的战损数量降到最低。
相比之下,美军的情况就要落后许多。准确来说,是他们信息传递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动作调整的速度也非常慢,大多数时候只能被我军牵着鼻子走。
我军就这样掌握了阻击战中的主动权,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也能更大程度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铁原阻击战阵地的百里之外,志愿军司令部半步不退。彭老总就在那里,等待着战场的最新情况。
他是志愿军的主心骨,也是和战士们同生死共命运的主帅。他给63军下达了死命令,那他也要守在这里,和63军在一起。
听着不远处炮火的轰鸣,想着那些牺牲的战士,彭老总的心中难以平静。但是战争就是如此残酷,再难,再痛,他们也得打下去。
战士们的伤亡情况非常严重,有的连队人数,甚至连一个班都凑不齐。总的来说,几乎所有的部队编制都已经被打散。
完成任务,改写局势1951年6月5日上午,我军的第二防线遭到了敌人的进攻。188师563团的2排占据着有利地形,组织全方位的换防和反击,几乎把所有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
打到最后,一个排只剩下8个人。
他们已经没有枪支弹药了,但他们还有刀,还有棍棒,还有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武器。只要还有一丝力气,他们就会战斗到底。
在被敌人包围,完全没有任何反击余地之后,8位战士做出了一个悲壮的决定。他们相携走到悬崖边上,看着肉眼完全见不到底的路,毫不犹豫的跳了下去。
宁愿死,他们也不要做俘虏。
视死如归,这四个字写起来容易,读起来也容易,只有在战场上,它才拥有重若千钧的分量。
63军全体战士,在条件相当不利的情况下,经过14天的苦战,顶住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在6月12日英勇地完成了阻击任务。
美军的攻势也慢慢哑火,不得不灰头土脸的撤到后方,让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彻底成为笑谈。
经过这么多天的激烈对战,铁原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片焦土。所有高于地面的工事,都已经被轰成了平地。地面上的弹坑,洼洞,在此处遍地都是。
志愿军主力的稳固防线基本已经建立,铁原阻击战的主力部队也能撤退,转到伊川一带。
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的傅崇碧,没有办法欢欣鼓舞地迎接胜利,因为他需要手术。
看到战士们身上那破破烂烂的军装,还有多到数不清的伤口,彭老总这位铁血军人也忍不住哽咽。
有人把命交付在这里,有人用肢体永远留在这里,很难想象,过去这么多天,他们是怎么撑住的。
傅崇碧苏醒以后,马上向彭老总要兵。原因无他,63军战斗减员太过严重,部队几乎已经不成编制。只有填补人数,63军才能再次站起来。
两万多名志愿军死死守住铁原,五万多名敌人寸步难行。铁原阻击战,这绝对是值得被载入军事史的伟大战役。
也就是这场战役,打破了“联合国军”的登陆计划,也让美国开始慎重思考战争的解决方式。可以说,是铁原阻击战推动了停战谈判的进程。
美国人意识到,歼灭志愿军主力的计划,恐怕永远也没有办法完成。
可以说,铁原阻击战是决定胜负的一场战役。
朝鲜战场上的许多战役,不管是冲锋战还是突围战,不管是阻击战还是抢夺战,对于后来的军人们而言都有极大的学习价值。
而在这胜利背后,是一个个志愿军先辈们的精神在闪闪发光。
结语铁原阻击战直接改变了战场的局势,也决定了中美之间的胜负,让天平更多的偏向于停战谈判。
两万对五万,志愿军把不利的局面改变为主动的节奏,让铁原变成了美军的噩梦,也塑造了又一次中国军人的神话。
参考:
扭转朝鲜战局的铁原阻击战 《党史纵横》 2012年第5期25-27,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