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悲凉:清军屠刀已至,“扬州十屠”始末

有史杂谈 2024-12-16 14:36:24

“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

“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

中宣告:“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

这是一位那个历史残酷一页亲身经历者所述的“扬州十日”,如今读来,依然觉定

的不寒而栗,我们难想象这种场景。

这是一个民族对于另一个民族的暴行,苍天可鉴,作为一名中华儿女如何能忘记。

暴风雨前的平静

在崇祯皇帝上吊殉国、清军入关后,明朝灭亡,中原地区迅速陷入混乱之中。

逃到南京的一些宗室大臣们依据惯例开始尝试建立新的政权,意图在南方立新君以抗清。

但是不同的派系对于接班人的选择产生了分歧,大致分为两派:

以马士英为首的一派主张立福王朱由崧为君的福王派;

以史可法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应该立潞王朱常帮的潞王派。

就在两派争执不下时,马士英等人抢先行动,来了个先斩后奏,最终推举了福王朱由崧担任监国,南明政权由此建立。

后面,作为有“从龙之功”的马士英等人自然把持了朝政,将“有二心”的史可法等大臣外出镇守淮安和扬州。

辞别当日,弘光皇帝加封史可法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

此时,史可法不知道这一别竟是永隔。

江北四镇作为当时南明为数不多的重镇,长期以来便受各方垂涎,为了稳定前方,也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史可法行雷霆手段,压住了四镇部将。

江北四镇的镇将们见此,也只好接受了史可法的指挥,暂时维持了局势的稳定。然而,由于各镇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扬州地面的安定并不持久。

与此同时,清军主帅裕亲王多铎派遣使者向史可法施压,要求其拥立清朝认可的君主,否则将面临清军的进攻。

其实初到扬州的史可法,在面对清军和李自成两方的压力,“白日做梦”般希望采取了联虏平寇的策略,借助满清的力量先剿灭李自成。

然而,裕亲王多铎并不打算与史可法合作,而是迅速发动进攻。

他率领大军南下,先后攻取了归德、颍州、亳州、徐州、盱眙、泗州等地,最终于四月十四日渡过淮河,进军扬州。

扬州城内的市民纷纷出逃,城内守军人心惶惶,外援未至,情势十分危急。

面对清军的来势汹汹,史可法向各镇传檄求援,但徒劳无功。

只有一个刘兆基带了两三千人过来。

扬州的守军逃的逃,再加上中央马士英从中作梗,不想援助史可法,任由其自生自灭。

导致最后留在史可法身边的正规军,再加上乡勇民兵,勉强有个2万人左右,按当时场景来说,也算不少。

但城内守军数量虽众,缺乏统一指挥和战斗意志,鱼龙混杂,所以局势对史可法也十分不利。

而反观多铎导到了扬州地界,则开始通过各种手段试图劝降史可法。

清军主帅多铎多次发出招降书,试图逼降史可法,但史可法坚决拒绝,最终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

在扬州城面临破城之时,为了表示决心,史可法连写下了五封遗书给与自己的亲友与敌人,表达了自己的不屈和决绝,其中一封给多铎的信中写道: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负国之臣不可言忠。身死封疆,实有余恨。得以骸骨归中山之侧,求太祖高皇帝鉴此心,于愿足矣。”

在城外的多铎意识到史可法不可能轻易投降之后,于是下令加紧攻城。

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史可法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与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汉族的悲凉要开始了。

清军来袭:屠刀已至

此前多铎在4月18日得知了守城明军官员的名字后,下令招降史可法。

虽然未得到回应,但清军却成功招降了扬州和瓜州之间乱窜的李本深等高杰余部的主力。

见到如此情景,为避免明军其他官员投降,使得扬州变成内外受困的局面,史可法将忠将胡茂祯和郭虎的部队调入城防。

在20日,扬州城内外的战斗开始了,高杰部袭击清军炮台工事,史可法组织炮兵进行对轰。

面对炮台攻势,李七凤和监军道高奇峰力不从心,背着史可法率领4000多士兵出城投降,导致扬州守军力量更加单薄。

此时进攻方的多铎意识到城内明军的大部分是高杰余部,已经没有死守决心,决定进行最后一击,使用红衣大炮进行攻击。

由于城外缺乏适合的高地,多铎只能在城西北的小山坡上架设红衣大炮,而这种攻击方式并未给明军造成太大压力。

史可法意识到清军的不利情况,便开始组织炮兵进行对轰,没想到居高临下的攻势,成功重挫清军的攻势。

得此胜果,部将刘肇基建议率军出城掠阵,但史可法认为明军本就不多,若中了清军圈套,可能致自己处于不利的局面,所以拒绝了出城掠阵的建议。

而与此同时多铎意识到自己的策略不利,于是改变战术,派遣投降明军和清军合作攻城,可谓一招驱狼吞虎之招。

投降的广州张家兄弟和李成栋遂率军北上,准备攻击城墙。

战争由此进入了末尾。

清军先是集结红衣大炮猛轰城墙,制造了豁口,然后清军杀入城南,发起进攻。

城南破裂的同时,攻城的清军终于砸破了城北的城墙。

尽管守城的胡茂祯和郭虎的部队奋起抵抗,但最终仍无法阻止清军的进攻。

城内明军和百姓陆续投降,唯有史可法拒绝投降,坚持抵抗。

刘肇基和400勇士英勇战斗至死,而史可法则被清军逮捕,最终处死。

史可法在扬州的防守表现彰显了其忠诚和勇气,尽管最终战败,但他坚持抵抗到最后一刻,没有背叛自己的信念。

史可法眼看形势已成,决意选择自尽,抽出佩刀照着自己的脖子就抹了下去。

幸运的,或不幸运的是,一个叫徐锦的参将赶忙上前阻止了他,但鲜血溅到了徐锦的战袍上。

史可法自杀未遂,最终被清军生擒。

多铎认定了史可法的身份,以礼待之,不断劝降。

但史可法坚决拒绝,表示只求死而不求生。

“城亡我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

多铎见此,决意动手,史可法便遭到了杀害。

史可法死后,刘兆基等人仍然率部与清军死战,最终全部战死。

多铎因为扬州军民抗命不服,下令屠城十日,导致了市民百姓的惨遭杀戮,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堆尸贮积,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多铎后来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中宣告:“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

据估计死亡人数有80万,这可是封建时代的80万啊,扬州当代几近屠戮完了。

这场攻城战的残酷情景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城中一位名叫王秀楚的秀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扬州十日记》,其中描述了清军的残暴行径,使人不寒而栗。

但此书长期被清廷禁止无法流通,建议读者都来读读。

十日之后,嘉定三屠

豫亲王多铎率领清军攻下扬州后,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南下,势如破竹。

此后清军进入南京,就发布了剃发令,要求所有南京市民剃发,由前的长发飘飘变成金钱鼠尾。

这一命令使得江南一带人心惶惶,民众并不甘心剃发,展开展开了顽强的反抗。

江阴、常熟等地的民众纷纷举刀反抗,拒绝剃发。

嘉定人民更是群情激愤,人们奋起抗清,武装抵抗。

即使在困境之中,他们仍然顽强抵抗,不愿屈服于清朝的剃发政策。

于是清朝效仿扬州,派明朝降将李成栋率领清军再度围剿嘉定,将屠刀对准了自己的民族同胞。

李成栋这个名字是要永远写在耻辱柱上的。

城中的抵抗者们用尽一切办法阻挡清军的进攻,但最终仍然无法挽回败局。

在李成栋的命令下,清军对嘉定城进行了屠杀,城中百姓惨遭屠戮,血流成河。

嘉定城陷落后,清军对城中的抵抗者们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城中的民众纷纷遭到杀害或俘虏。

吴之藩等抵抗者被清军擒获,遭到严刑拷打和侮辱,惨死在清军手中。

嘉定城的屠杀引起了民众的恐惧与愤怒,在清军的铁蹄下,人们只能选择剃发易服或者隐匿深山老林,以避免遭受清军的残暴镇压。

踏着江南人民的尸体,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了。

扬州一个自古美丽富庶的城市。

你为何遭遇如此磨难。

历史的风已经吹过。

但伤痛却不能抹去。

我们唯有不忘历史,才能更好的守护你的未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0 阅读:29
有史杂谈

有史杂谈

繁花的落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