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的一组图,将大众对关于“是琉球,还是冲绳?”的问题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这130年来,琉球群岛在日本、美国的控制下,政治上无法真正自主自立,经济上对外依赖性强,文化上的主体性也模糊游移。
因为有美军基地的存在,美国军人侵犯妇女等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同时琉球人一直备受日本人歧视,可以说其民族尊严长期以来遭到严重践踏。
近年来,“琉球独立”、“冲绳的主体性”、“琉球自治、自立”的诉求频频成为热点,《冲绳独立日》等书籍畅销,时刻提醒着琉球人不要泯灭自我意识和意志。
而琉球复国运动和独立运动长久以来也一直影响着琉球和冲绳的历史,深刻影响着琉球人的意识和行为。
曾经的藩属国
琉球,日本称为冲绳,自明代起就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琉球正式成为中国的属国,双方确立了宗藩关系。
明廷赐予琉球国王家族姓“尚”,以示尊重。
在随后的500年间,琉球一直遵从明、清两代的正朔,并定期向中国朝贡,从未间断。
两国之间的册封使往来频繁,史料丰富。
但是在1606年,日本岛津藩入侵琉球,掳走琉球王尚宁,迫使其称臣,出现了所谓的“两属”局面。
尽管如此,琉球与中国的封贡关系依然延续,未受动摇。
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琉球使臣金应元等抵达北京。
次年,清廷赐给使臣衣帽和布帛,并将其遣返回国。
此后,琉球多次遣使请封,清廷也多次派遣使臣前往琉球,封其国王。
康熙元年(1662),清廷使臣成功到达琉球,完成册封仪式。
康熙七年,清廷在福建重建柔远馆驿,专门接待琉球使臣。
从政治上看,琉球与中国的关系是一种宗藩关系,即藩属定期向宗主国进贡,并接受册封。琉球新王继位必须向清廷请命,等待册封。
未受封之前,新王被称为“世子”,暂时统领国事,直到清朝使臣到来正式封王,才具备合法性。
在经济上,琉球的“贡献方物”和清廷的赏赐实际上是一种货物交换。
例如,康熙十八年琉球的贡物包括金银器皿、泥金彩画围屏、胡椒、腰刀、火刀、盔甲、枪等。
而清廷的赏赐多为丝绸、玉器、瓷器等,这种交换起到了互通有无的作用。
在文化上,琉球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特别是在清朝时期,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琉球国王在本土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康熙十二年在久米设立文庙祭祀孔子。
46年后,又在文庙之南建明伦堂,称为“府学”。
嘉庆三年(1798),琉球国王尚温在王府以北建“国学”,并建乡学三所,乡学士子成绩优异者送至国学深造。
琉球采用了中国的历法“时宪书”,并不断向中国派遣留学生。
康熙二十五年,琉球国王尚贞派官学生四人来华入太学,清廷对这些琉球学生给予优待,提供膳食和学习费用,并专设教习指导。
此后,琉球多次派学生来华学习,持续的文化交流加深了琉球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日本的窥觊
进入19世纪后半叶,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得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特别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加快了吞并琉球的进程。
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势力向东扩展,琉球因其在东太平洋的重要战略位置而引起列强关注。
1855至1859年,美国、法国、荷兰先后与琉球签订了通商条约。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对外扩张,琉球成为其首要目标。
1872年,明治天皇要求琉球遣使朝贺并贡献方物,下诏将琉球视为“藩”,作为吞并的第一步。
次年,又将琉球与日本府、县同列,要求其接受内务省管辖,并向大藏省交纳赋税,将琉球视为日本领土的一部分。
1874年4月,日本派兵入侵台湾,标志着日本近代史上首次侵华,并迫使清政府放弃对琉球的宗主权。
当时日本侵台的借口是所谓的“琉球漂民”事件。
1871年11月,琉球船只因飓风漂至台湾,船员66人与当地土著发生冲突,导致54人被杀。
两年后,日本借此事件称琉球为其“属国”,以此为借口“兴师问罪”。
虽然日本入侵台湾不顺,但通过外交谈判捞取利益,最终在1874年10月31日签订《北京专条》,清政府承认日军侵台为“保民义举”,并赔款白银50万两,这变相承认了日本对琉球的吞并。
根据大久保利通的建议,日本逐步加强对琉球的控制,召琉球三司官池城安规等至东京,但琉球官员拒绝日本提议,要求按旧章办事。
日本遂强令琉球停止对清廷的朝贡及受册封的惯例,对华交涉转由日本外务省处理,并撤销驻福州的琉球馆。
琉球政府一方面抵制日本吞并行为,另一方面派人赴中国求援。
1877年4月12日,琉球使臣向德宏抵达福州,会晤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丁日昌,陈述日本“阻贡”之事。
清廷指令驻日公使何如璋与日本交涉,何如璋指出日本“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
尽管清廷对日外交软弱,何如璋仍积极办理交涉,并在1878年10月7日提出措辞强硬的照会。
然而,他的交涉未获本国政府支持,最终被解职归国。
日本看到清廷软弱,于1879年3月8日下令对琉球“废藩置县”,正式吞并琉球。
琉球遭吞并后,琉球人不甘心,希望中国援助。
琉球国王命驻日法司官毛凤来向何如璋请援,又托旅日闽商带密信给福建督抚,并派紫巾官向德宏赴中国求援。
1877年4月12日,向德宏抵达福州,在天津谒见李鸿章,请求援助。
尽管中国一些官员和士大夫呼吁清廷采取强硬态度,但清政府最终选择了妥协退让。
1879年12月,日人竹添进一经日本外务省授意来华试探,提出“分岛改约论”,即将琉球南部的宫古、八重山两岛分与中国,条件是清政府修改《中日通商条约》,让日本商人获得到中国内地贸易的权力。
清廷提出“三分琉球”方案,但日方不允,最终中日谈判无果。主持清廷外交的李鸿章倾向放弃琉球,认为其地处偏隅,“可有可无”,最终的拖延外交策略,导致了琉球的彻底丧失。
国民政府对于琉球的态度
在二战后期,日本利用琉球作为阻挡美军反攻的重要据点,不断征兵、征粮,压榨琉球的资源,以支持其侵略战争。
战事激烈时,日本对琉球人民的压迫和暴行达到了极点。
许多琉球人因讲琉球方言被日军认定为“间谍”而遭杀害;
学生和护士在医院的壕沟内集体被屠杀;
老人和小孩被强制移送到缺粮的北部山岳地区,许多人活活饿死。
此外,日本还征召17岁至45岁的男性入伍,甚至连十几岁的中学生也不放过,最终牺牲了琉球五分之一的人口。
面对日本的暴行,琉球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抵抗,以各种方式抵制日本的反动政策。美、日军队在琉球激战期间,琉球人民的愤怒爆发出来,其中三千琉球学生奋起协助美军攻击日本军队就是典型事例。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首次明确表示琉球事关中国国防,表达了中国要求收复琉球的意向。
他指出,琉球等地是保卫中国民族生存的重要区域,这些地方的割裂即为中国国防的撤除。
然而,在同年的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多次询问中国是否想得到琉球群岛时,蒋介石并没有明确表示由中国收回琉球,而是含糊答称:中国愿将琉球先由中美占领,再按国际托管办法,交由中美共同管理。
因此,《开罗宣言》没有明确提及琉球的归属问题,随后的《波茨坦宣言》和《雅尔塔协定》也都没有提到琉球,这使得中国失去了收回琉球的最佳时机。
面对战后美国独占琉球的情况,中国国内再次出现要求收回琉球的运动。
194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主持举行了三次对日和约审议委员会谈话会,邀请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和学界重镇商讨政府的对日方针,特别是琉球问题。
会上,讨论了三种可能的方案:
这一意见认为琉球与中国关系密切,归还中国是上策,由中国托管是中策,由日本托管并用作美国基地是下策。
如果中国不收回琉球,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太平洋国家;
琉球若被日本拿去,台湾将面临危险。
1947年10月18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张群在国民参政会上报告:“琉球群岛与我国关系最切”,“琉球群岛的前途的解决,不外乎中国收回,或中美共管,或联合国托管三种方式,政府对这个问题正在密切注意,无论如何必反对该群岛归给日本。”
尽管政府在会议上讨论了多种可能性,但最终并未拿出正式的文件或明确的方案。
到了1949年底,随着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中国国民政府实际上已无力也无意去考虑琉球的处置问题。
琉球问题被搁置,日本在美国的主导下逐步恢复对琉球的实际控制权。
琉球独立运动
琉球独立运动在二战后美国占领时期得到了发展,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展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独立诉求。
在日本投降后,美国占领了琉球群岛,并计划将其从日本分离出来,使其独立。
美国施行“去日本化”政策,禁止使用日文,停止使用日本货币,并要求琉球人来往于日本和琉球之间必须持有护照。
在这一宽松的政治环境下,琉球人的民族意识高涨,掀起了公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
关于“独立”和“自治”的书刊、言论广泛传播。琉球人普遍不认为自己是日本人,而是琉球人,批判日本政府,并希望依托美国的帮助重新建立主权国家。
1947年,宫古岛的报社记者团向美国军政要员表达了琉球人希望在一个称为琉球的国家中受到美国保护的愿望。
在这一时期,琉球涌现出一大批主张“独立”或要求“自治”的组织。例如:
琉球民主党:由柴田米三等领导,旨在启蒙琉球人的民主自立精神。
共和会:由牧志崇得等组织,推动琉球自治。
成人会:由大城安养等组织,支持琉球独立。
冲绳民主同盟:明确提出要建立独立共和国。
冲绳人民党和社会党:也持有明显的独立倾向。
在众多组织中,最为活跃的是琉球青年同志会。
该会早在1941年成立于琉球和台湾,宗旨是“鼓吹革命,解放琉球,归属中国,并启发琉球之民族思想,击破日本之侵略政策”。
战后,领导人赤岭亲助出狱,与蔡璋等人共同致力于琉球独立复国运动。
1947年初,该会更名为“琉球革命同志会”,成员发展到6800余人,在琉球和台湾积极开展独立运动。
1947年,该会呈文中国国民政府,吁请将琉球问题列入对日和约的议题。
8月,琉球与那国岛石原等13人到台湾报告,表示琉球同胞一致要求归属中国,并拟具了《琉球与中国之关系》的长篇文件,强调琉球与中国的历史和地理联系,以及琉球归还中国对中国国防的重要性。
1948年7月25日,蔡璋等17人以“琉球人民代表”身份联名向新当选的中国“行宪”政府总统蒋介石递交请愿书,呼吁政府收回琉球。
尽管当时琉球归属问题未定,中国国民党当局对琉球人请愿无明确回应,国民党高层关于秘密运用琉球革命同志会人员掌握琉球政权的构想也未能实现。
蒋介石在1948年致电国民党中央秘书处吴铁城,提及秘密运用琉球革命同志会人员以掌握琉球政权的构想,但并未提出具体意见,相关计划也未能成形。
随着冷战的到来,美国为了防止共产主义势力进入太平洋,决定改变对琉球独立运动的宽松政策,强化军事占领,并准备逐步将琉球交还给日本。
1953年,美国将琉球北部的奄美群岛交给日本。
1970年,美日通过《冲绳返还协定》,将琉球连同钓鱼岛的“施政权”转给日本。
这一决定遭到许多琉球人的反对,他们多次向美国和日本抗议,并向台湾请求援助,然而未能成功。
冲绳返还日本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同化政策的实施,琉球独立运动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琉球的工会与知识界之间开始了“自立论”的讨论,提出冲绳“自治县”或“自治州”的构想。
到了90年代,琉球更出现了官、民共同推动的“自立”运动,谋求“冲绳自立”成为冲绳社会的主流意识。
中国对于琉球的态度是一致的
早在1883年,日本外相井上馨就“中日琉球谈判”破裂表示“事已及九分唯欠一分耳”。
1887年,清总理衙门大臣曾纪泽明确告知日本驻华公使盐田三郎,中国仍认为琉案尚未了结,这表明清政府对琉球归属问题的重视和未放弃的态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琉球问题的态度也十分明确。
周恩来外长发表严正声明,反对美国要求重新决定台湾归属及托管琉球,明确表示无中国政府参加的旧金山对日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
台湾当局也明确反对琉球主权归属日本。
1971年6月,台湾当局发表声明,认为琉球群岛地位应由主要盟国决定,对美国将其私授日本表示不满。
2012年9月,钓鱼岛事件引发了学界对琉球归属问题的研讨。
有学者撰文指出,中国应当对琉球人民的独立诉求有所回应,采取积极姿态。
《人民日报》刊文称,“琉球问题可再议”。
2013年5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不仅台湾及其附属诸岛要回归中国,历史上悬而未决的琉球问题也到了可以再议的时候。
这一表态引发了日本政府的强烈反应。
当时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表达了严重抗议。
而就在不久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用一张图,给某些“健忘”的日本人上了堂历史课,根据决定二战后世界秩序的关键文件《波茨坦公告》,日本领土仅限于本土四岛以及中美英决定的岛屿。
所以可以说中国在历史上和当前对琉球问题的态度一贯明确,认为琉球问题未决,琉球应与中国有密切联系。
中国政府和学界持续关注琉球的归属问题,强调琉球问题可以再议,反对日本对琉球的主权主张
希望中国早点让琉球独立或回归中华大家庭。
琉球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中国迟早都是要收回来的!琉球群岛自古就是中国的藩属国,古代有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各自有自己的直属领地(直接领地),而藩属国的直属领地是宗主国的间接领地。藩属国的国王需要宗主国的黄帝册封才行,藩属国每年需向宗主国进贡财物。宗主国的黄帝是藩属国的宗主,即是藩属国的元首,藩属国的国王是地区领导人,宗主国的政府理论上是藩属国的中央政府。所以藩属国的直属领地同时也是宗主国的间接领地,也是宗主国的国土,宗主国也拥有藩属国直属领地的主权,当藩属国的直属领地被敌人侵略时,宗主国也需派兵和藩属国一起抵抗。因此琉球群岛只能回归中国,不能独立,如独立后很可能投靠或并入日本,到时候我国就没办法了!琉球群岛具有巨大的军事战略价值和海洋经济价值,甚至比台湾的军事战略价值还要大得多。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只要中国不承认琉球群岛独立或是其它国家的领土或和它建立外交关系,它永远是中国的国土,中国永远拥有它的主权。只要有决心和耐心,无论花多长时间,按照我国的国力和军力的发展趋势,回收琉球群岛是迟早的事![拍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