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223期。提到东北野战军的大名,几乎人尽皆知: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最重要的一支战略部队。而东野指挥机关中的“林罗刘”三人组,同样有很高的知名度,分别是野战军司令员林总、政委罗荣桓以及参谋长刘亚楼。但跟“101”、“102”号首长不同,东野的“103”刘亚楼,仅仅在建国后获得上将军衔,比两位元帅差了两级,甚至比野司的“104”谭政大将也差了一级。为什么贵为东野“103”号首长的刘亚楼,最后的军衔却只是上将呢?
在一支战略部队当中,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虽然也是主要首长之一,但离真正的军事主官和政治主官,还是有较大的职级差距,并不是展现在字面上这么简单。刘亚楼虽然担任过东北野战军参谋长,但他的军内地位比不上东野的一些兵团司令,像萧劲光、程子华,资历都要比刘亚楼深得多。
程子华在红军时期当过25军军长,萧劲光更是出任过军团政委,而刘亚楼在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仅为师一级(中央红军第1师师长)。更重要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刘亚楼受组织委派,到苏联学习多年。虽然这属于公干,但作为一名军事干部错过了战争的关键阶段,在个人履历上讲肯定是有缺憾的,评衔时处于相对劣势。
解放战争时刘亚楼出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特别突出的职务。在兄弟野战军当中,参谋长的军衔并不比刘亚楼高。比如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1955年也是上将;中原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同样被评为上将军衔;西北野战军参谋长阎揆要,被评为开国中将。再类比一下不同时期的作战部队:抗美援朝时志愿军的第一任参谋长解方,名气也很大,后来他的军衔甚至只是少将。所以部队里的参谋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军事主官,听起来很响亮,但对应的军衔却不算高。
李达和陈士榘的资历都很深,不熟悉军史的朋友可能觉得刘亚楼的名气更大些。李达是人民军队里老资格的参谋长,参与领导过著名的宁都起义,后来曾在红二方面军担任参谋长,历史地位超出大部分开国上将;而陈士榘的能力比较全面,擅长亲自带兵打仗,后来还当了三野的第八兵团司令员,参加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这样一位将才,同时还是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时的嫡系,1955年获得了上将军衔。
刘亚楼能够跟上面这两人平齐,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都是正兵团级的开国上将。这得益于刘亚楼出众的军事素养,林帅一直十分喜爱和器重。天津战役时,刘亚楼是东野部队的主要负责人,统一指挥5个军34万人攻城,大获全胜。林总给了刘亚楼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在后期战绩方面他要高过一般的参谋长。
为何他不是大将?因为野战军参谋长并不比下属的兵团司令级别高多少。从解放战争中刘亚楼本人的经历也可以看出一二:他在平津战役胜利之后,改任第四野战军12兵团司令员,不再担任野战军参谋长职务,而是改由萧克来辅佐林帅进行战役决策。萧克建国后也是上将军衔,他当过第四野战军参谋长,而且资历比前任刘亚楼深得多,1955年也没能成为大将。由此可见,不能想当然地以为:“101和102都是元帅,那103至少也是大将”。以刘亚楼的总体条件,授予上将军衔不高不低,是合适的。
有坊间传闻说:林总曾经在授衔前专门找过毛主席,要给刘亚楼争取大将军衔,但主席只是一笑置之。这最多只能体现出将帅之间的感情,并不能证明更多问题。在苏联养伤期间,林帅得到过刘亚楼的照顾和帮助,于公于私他们的关系都非常不错。但从55年评衔的结果来看,还是十分公正的。事实上林帅因为多年伤病,未能亲自出席授衔仪式,当时人在青岛海滨休养。所以55年林总为刘亚楼“争大将”的典故未必属实,更多是用来说明战友之间的感情。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想想就好
陈士榘战功比刘强出三条街都不止,可也只是上将,刘凭什么要比其他野战军参谋长军衔高?
乙卯亚仲次二郎
东野首脑正规排名应该是林罗谭刘!
米兰
林不会这样做的,他都没参加授衔
赢嫩模输跳河
502也才大将呀
天高云淡
刘亚楼是让影视剧吹高的他何德何能排东野第三号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