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175期。1949年1月,傅作义将军经过深思熟虑,同时也是迫于内外部形势带来的压力,终于决定发动北平起义。25万国民党军接受改编,古都得到和平解放。不过在北平的西北方向,傅作义仍然有一支魂牵梦萦的嫡系部队,此时几乎毫发未损,有6万余人之众。
在他的起家之地绥远,消息闭塞谣言四起,甚至传言傅作义已经被我方秘密扣押了。绥远地区的国军官兵,很难确定长官傅作义的真实状况,并且老蒋、阎锡山等人也从中作梗,制造大量障碍。绥远要跟北平一起同步发动起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傅作义在北平起义时只字未提绥远的情况,也没有给董其武、孙兰峰等嫡系部下作出明确指示。
董其武是傅作义部队中的一员主要战将。他虽然悍将,但却有头脑。董其武的日记记载:早在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国军失败,头号王牌74师折戟沉沙后,董其武得知张灵甫的死讯,预感国军已经很难打真正的胜仗了,他对国民党维持内战的形势感到悲观。可见董其武的思考、预判能力很强,不是一介武夫。1946年傅家军攻打张家口之时,董其武曾经立过大功,但从另一方面讲也是我军的仇敌。当时董其武内心也膨胀过,进张家口城后发表过一些刺耳的言论。
所以49年初上司傅作义起义,他背上了很重的心理包袱,担心自己会遭到清算。况且绥远有数万部队加上政府人员,要追随傅作义起义的话,其形势可能比北平更为复杂、难以把控。绥远也不是董其武一个人说了算,军中还有孙兰峰这员虎将,当时算是顽固派,坚决不愿起义投诚,董其武对他很头疼。
1949年2月傅作义在西柏坡面见毛主席,说明了心中的顾虑。他担心若绥远不能和平起义,解放军可能会动用强大武力,导致伤及绥远军民。傅作义心里确实是极为难受的,那里毕竟是他真正的起家之地,帮助他一步步当上了“华北王”。毛主席听后点了一根烟,笑着对傅作义说:绥远不打仗!绥远有绥远的方式。
傅作义眼前一亮:主席,请问绥远方式是什么?毛主席不紧不慢地说:画一条停战线嘛,解放军不过去。让董其武慢慢调理,什么时候各方条件成熟了,什么时候再起义。你告诉他,不要着急,两边的经济贸易也可以进行沟通,确保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傅作义听完几乎感动得流下泪来,跟着毛主席走,确实是对了!
董其武很快跟傅作义通上气,得知了主席提出的绥远方式后,也是大喜过望,对毛主席由衷敬佩。后来中央还送了20万银元到董其武那里,让他用于稳定当地的情况,可以说是雪中送炭。经过半年多的梳理,董其武进行了耐心的工作,劝服部队、官员并普及政策,最终绥远军政两界达成一致,于9月19日宣布起义,6万5千多官兵弃暗投明。董其武将军立下了大功,既体现出对老上司的忠诚, 又展现了深明大义的态度和过硬的工作能力。董其武带领绥远军民,奔向了新政府和新社会的怀抱。
建国一年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董其武手下的绥远起义部队,此时已改编、整训为解放军第23兵团,下辖36军和37军共5万多人,战斗力比起义之前大有提升。他是首批向中央报名参战的解放军高级将领,并且获得了主席的首肯,不久后率领第23兵团入朝,是当时志愿军的六大主力兵团之一。董其武的这种光荣经历,在起义将领当中是极为罕见的。绥远起义成功与抗美援朝,是董其武的两大功绩,1955年军委决定,授予董其武开国上将军衔。
董其武得知消息,深感受之有愧,他向毛主席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上表示:我在“那边”时,还只是区区中将,怎么在内战中有罪之人,现在反而能当上将?实在是没有这样的资格!请降低我的军衔。但主席坚决不同意,还拿出跟董其武打过多年交道的杨成武来举例子:像他这样的共产党人,授不授上将都行;但你是有贡献于民族和国家的起义将领,必须要授上将!
董其武看到主席的回复,感动得泪流满面。其实从绥远起义到抗美援朝,再到新中国的建设过程,董其武上将已经真正完成了思想和角色的双重转变,真正以一名共产党员的严格标准要求自己,就和毛主席提到的杨成武上将一样。在1980年,已经是81岁高龄的董其武,终于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光荣理想。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青莲,出於泥而不染
电视剧《彭德怀元帅》饰演彭总的演员董勇跟董其武将军长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