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花400万,回国月薪六千,父母无所谓,外人才觉得亏大了

苏南流 2024-03-06 12:45:16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一个孩子,留学花费400万,回国以后的工作是月薪6000元,一些围观者的心态是:看吧,工作一辈子,这些钱也赚不回来,真的是亏大了,有必要吗?

实际上,能拿出400万让孩子出国留学,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父母心态早就发生了变化,教育观念、教育的意义、教育的目标也已经和普通人不一样了。

教育投资和教育回报

之所以谈起这个话题,因为才刷到了一篇相关的文章,文章作者列举了这个点,同事的女儿出国留学花费了400万,回国以后在合肥找了一个月薪6000的工资。

这个女孩成绩很普通,如果在国内读大学,按照她的分数是上不了重点大学的,所以父母选择让她读中美高中,之后出国留学,本科毕业后读了研究生,然后回国工作。

普通家庭,在教育上很多人看的是投入和产出比,教育孩子的直接目的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高薪的工作,这样才会觉得没有亏本。

家庭条件越好,父母越会忽视这样的教育产出比。

一个家庭能够拿出400万供孩子留学,父母看重的已经不再是孩子未来的工作、薪水,单纯就是希望孩子能过得快乐轻松一些。

如果我们现在说,教育不能看投入和产出比,一些普通家庭的父母肯定不同意,简单来说就是,谁也不希望投入那么多时间精力、金钱,最后换来的是一个摆烂的孩子。

不过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未来能成为精英,能过得很好,这种想法没有错。

但是我们不能把这样的想法直接体现在教育上,因为这样的方法对于实现这个结果没有任何正面意义。

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比,不能这么计算,因为孩子是有感情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

把想要的结果搁置,把重心放在培育、陪伴、引导、正向教养这些点上,孩子的良好习惯、性格养成了,之后孩子能走到哪里,那就看那点天赋了。

现实点,不攀比,脚踏实地

这些不仅适用于工作、生活,也适用于教育。

教育孩子,不谈赚还是亏,这个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整天算计着,投入得到什么回报,会容易陷入一种非常焦虑的境地。

给孩子报个舞蹈班,希望孩子能够成为舞蹈家,给孩子报个书法班,希望孩子能够成书法家,花时间辅导孩子写作业,或者是给孩子报个培训班,希望孩子成为学霸……

这种希冀是不现实的,因为从头到尾都忽视了孩子的客观存在,忽视了孩子的天赋。

不现实的希冀很容易让个人陷入焦虑中。

另外,攀比同样是焦虑的根源。

为什么别的孩子可以,我家的孩子不可以?这种心态最容易毁掉亲子关系,也容易毁掉家庭的教育体系。

目光只投向自己的孩子,只关注自己的孩子,认清自己的孩子,不去做任何没有意义的攀比,但是可以了解同龄人的状态,教育孩子就该脚踏实地,顺其自然。

不要把个人的焦虑强行加到孩子身上

一个朋友,孩子上三年级,各种焦虑,每次碰面,她谈的都是孩子学习、能力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恨不能替孩子去成长。

其实这些孩子根本就感受不到,孩子们能感受到就是来自家长的压力。

如果家长自行焦虑,不会把这些焦虑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可以正常成长,可惜很多家长做不到,他们因为自己焦虑,就容不得孩子自在,会从行为上、言语上打压、强制孩子。

不过陷入这样的一种困境中,也容不得别人劝解,每次稍加劝解,朋友就会立马警觉起来:“你的方法不可取,我不管行吗?不管孩子怎么办?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要去送外卖?我这是为孩子好……我投入了自然要求有结果,否则我投入那么多图什么……”

就像是给自己铸造了一个密不透风的铁桶,最终能拿掉这个铁桶的只能是自己。

跳出来看,就能看得很透彻,投入很多精力到孩子的身上的同时,也携带了很多的抱怨、焦虑、压力,这些负面情绪对于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成为孩子前进的阻力。

既然投入了,也希望能够孩子有好的结果,为什么就不能把这些负面的东西给屏蔽掉呢?

结语

很庆幸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难以想象如果在父母那一代,我们就已经为人父母了,得有多窒息。

不过人的适应性是很强的,如果我们真的在那个年代就成为了父母,也应该被同化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能适应的,就被淘汰了。

这个开放的时代,之所以呈现出开放的状态,是大环境和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时代,如果依然抱有和父母一样的观点,讲究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比,希望让孩子按照既定的目标成长并且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就是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烟火人家》中李衣锦反抗成功,逃脱了母亲的控制,最终走上幸福的人生,可是现实中很多被父母强行压制的孩子,并没有机会逆袭,就一地鸡毛地继续着生活,父母的希冀没有实现,父母子女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

放下执念,只谈当下,去掉“教育”的名词化和具象化,忽视投入和产出比,注重“陪伴”的快乐,和孩子一起进步,一起成长,这就是最好的样子。

0 阅读:69

苏南流

简介:定期分享教育动态,专注学习、关注就业,提升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