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一辈子没去过大城市,年轻人觉得不值,他们却很知足

村口小酒馆 2024-03-05 09:11:40

回到老家农村,哪怕是城市里的失意者,也可以找到一丝久违的骄傲。啥骄傲呢?见识。

在讯息如此发达的社会里,再谈见识似乎有些不妥。很多新鲜事物,很多遥远之地,就算没去过,你还没看过吗?这就有点以己度人了。

老人们还真没见过。他们的手机,能接打电话,最多加个收音机功能。你给他们个智能手机,他们看不了几眼便嫌烦躁。电视,勤俭的习惯导致他们少看,即便看,也没几个频道。很多的消息,聚集在村口大树下,还得日头足的时候才能交流。

老家,是被时代遗弃的地方;老家的人,是刻意蜷缩在此地的灵魂。除了土地、儿孙、粮食,其余的所有于他们而言,只是谈资笑料。如乡间的风,此间的人,来了走了,淡淡而已。

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好了,农村也不例外。离家的年轻人在城里买了车,买了房,生活安稳下来,心情却急躁起来。他们的眼睛,只在乎车水马龙中的好车,混凝土钢铁丛林中的大巢,老家,是心伤时自我疗伤的回味,老家的人,是失落时的慰藉。

几番折腾,年轻人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平凡。回乡居住是不可能的,回乡看看已成为日常。回去的次数多了,惦记的时间久了,看着眼前的老人们,听着他们颇显幼稚的见解,心中生出不值。不是为自己不值,是替他们不值。

不值他们的固步自封,不值他们的一生。是啊,有多少老人,一辈子没去过大城市,县城、小城去的亦不多。有的人去过了,是因为看病,已无暇关注繁华,仅剩下遗憾。

老人们可不这么想。在他们心里,他们已然很是幸福。相比他们的父辈、祖辈,他们算是见过场面。要知道再往前数,很多人一辈子只在乡间回转,得病、自己扛,有粮,不琢磨他事。

其实老人们是有大智慧的。想那么多干嘛?那样除了让自己焦虑,得不到任何现实的好处。他们常说,人这一辈子,穿衣吃饭,养儿育女,奉养父母,其它,都属于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之物。

他们太过清醒,总是低估自己的能力。他们可在乡间如鱼得水:种地的老把式、养殖的老手、学个木匠啥的更加知足。他们认为:城市,路太宽,宽到什么心思的人都能相逢相遇;城市,地儿太大,大到种了花种了草种了树,就是不见一粒粮食;城市,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人的聚集地,他们也应该有与之匹配的人品风骨。

当然,眼见的听说的,早已打破他们如上的固有思维,但他们更加满足于困在乡间。是啊,那些都变了,还去看啥,还去干嘛?

老家的自在,很多人不懂。这里处处是规矩,又没有规矩。靠着土墙圪蹴着,寻个地拢坐下,没人在意衣服上沾染的土,喉咙不舒服了,想吐涂抹随便吐,就算内急,也无需非去厕所。

人们的恩怨是非清清楚楚。你我有矛盾,可以横眉冷对,用不着费尽心机装成一副无所谓。你我关系好,一起下地,一起放羊,你家有事,去办事,活计我来,老家人的力气在乡间不值钱,去外面打工时才需算得仔细。

人少了,也挺好,咱老人能图个安静。话说回来,你爹娘在这,一年你还不回来几次?儿孙吗,天天住在一起,不见得是啥好事,又不是晨昏定省的年代,爹娘老子说啥是啥。

老人,在熟悉的地方身心通泰。村子,是他们第一眼见的地方,也是将来归去的地方。如此说来,我们不如他们,因为我们忘记了初初,也搞不清将来归于何处。

2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