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气 转 暖 ,春 天 来 了
1969年7月18日,香港确立了「一夫一妻」制度,纳妾不再合法。
1971年10月7日,香港正式开始实施《修订婚姻制度条例》,在此之后一夫多妻制度即宣告结束。
然而,这带来了新的变通之法。
啥意思?
2004年,记者涂俏曾出过一本书——《哭婚》,详细记录了她60天隐性采访某地被包养女性的居住群落,真实感人地披露了她们这种特殊群体的所思、所想、现状及迷惘的未来。
话说上世纪8、9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的逐步腾飞,N多的香港货柜车司机们、白领们,人近中年,青春不再,转型为「爷」,逐步在深圳发展起了「风流经济」,即,开始在深圳等地包养「二奶」,甚至很多城中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二奶村」。
这情况就带来了不少的单非家庭。
所谓单非,基本是说男性为香港人,女的为内地,把娃生在了香港。
日子一天天过,孩子长大后就要上学。
单非孩子们可以享受到香港的教育,从小到大,不过需要住在深圳,每日在深港之间往返。
嗯嗯,这也是今天所要谈到的《过春天》的故事。
一个蛰伏10年的导演只用了38天就拍出来的故事。
单非家庭的孩子刘子佩,每天都要深港两地奔波,在香港上学,在深圳居住。
学校里,刘子佩和闺蜜谋划着圣诞节去日本旅游,要旅游就需要钱。
佩佩就想着法子挣钱,比如,倒腾手机壳。
可一个手机壳才能挣多钱?
阴差阳错下,她成为了一名带货水客。
借助着女学生的身份,每次「过关」都毫无问题,这给了她更大的「底气」,毕竟一部iPhone从香港捣鼓到内地后,收益不少。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佩佩的水客生涯就此终止,而她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青春,关于暧昧,关于家庭,关于一个夹缝中的16岁少女的种种心理体验,都凝聚在了本片。
是的,这是一部没有车祸、绝症、斗舞、堕胎、爱来爱去的有意思的... ...文艺青春片。
01. 游离女导演的情感和观察会比较细腻,大胡子很喜欢片中刻意营造出的疏离感。
即便佩佩身处于繁华的香港街道,亦或繁忙的通关口岸,她自身所带有的孑然性,依旧突出。
而导演白雪独具慧心地用她的视角观察到了这些游离。
这种视角是《致青春》《匆匆那年》等片子所不具备的,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探讨青春成长),彼此还玩什么聊斋(视点不同)。
相对来说,《过青春》的底层是现实主义,融入和犯罪元素,拓展了解读空间,尽管票房一般,也算给国产青春片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格。
只因它更贴合角色背后的痛楚。
对此,白雪做出了这样的典型场景设计来突出疏离痛苦:
佩佩走上了水客之路,赚到了钱,预定了去日本的机票。
这种既兴奋又在危险边缘试探的行为,必然带来了心理上的矛盾。
佩佩想着去找父亲勇哥。
然而,她没能和勇哥谈谈,只是隔着玻璃窗,看着他和香港的家人们。
此时,透过玻璃窗传来了“我们有大房子住了”的话语。
洁净的玻璃映照出落寞的佩佩,将她隔绝在了另一个世界。
勇哥在内,佩佩在外。
后来,佩佩和闺蜜阿Jo因为男盆友的事情终于闹掰,此时的佩佩满心都是委屈、痛楚和无助,希望能够有一个倾诉或者说倚靠的对象。
她想到了父亲。
二人见面没有一句话,佩佩默默地吃着东西。
勇哥走到室外抽烟,玻璃上映衬出他的身影。
佩佩在内,勇哥在外。
一个出画,入画,再出画入画的过程,就把勇哥复杂的内心呈现出来。
看似亲密无间的父女,实则深度隔阂,关系模糊。
佩佩就像是那条困在鱼缸中的小鲨鱼。
它没有朋友,没有家庭,被囚禁在逼仄的空间之中,容不下它对海洋的想象。
02. 家庭双城生活下的佩佩是孤独的。
在香港,她有学校,有闺蜜,但没有生活。
在深圳,她有住所,有家庭,但没有朋友。
她永远走在与自己身处位置相反的方向,映照出内心的身份困惑。
母亲终日沉迷在麻将桌上,无所事事,也没有顾及佩佩的成长。
远在香港的父亲更是「过眼云烟」,除了拿些日常体己的生活费外,佩佩与这位父亲几乎没有瓜葛。
于是,缺爱的佩佩迫切地想要找到一种归属,一个心灵上的家庭。
她遇到了水客团体,找到了一个全是被边缘化,充满亚文化风格的「家」。
虽说这个「家」很不牢靠,但看着花姐以及一群不靠谱的同伴,特别是花姐将她认作干女儿的时候,佩佩笑了,完成了对「母亲的想象」。
佩佩随后将货送往内地水哥的家里。
水哥暖心地拿出了水果,一声「给」,换来佩佩一声「给」。
前者递水果,后者供货。
一个简单的字,传递出两种内心小情绪。
水哥感觉这个小姑娘有意思,有着关心与爱护。
佩佩则吃着水果,和水哥开起了玩笑。
相对于勇哥,佩佩反而在水哥的身上完成了对「父亲的想象」。
这些对于一名16岁的小姑娘来说,特别是佩佩这样的单非孩子,委实重要。
因为她在与这群水客的交往过程中收获到了存在感、安全感,那些青春成长路程中的情感错位、成长迷惑、个体孤单与身份迷失暂时被摆脱掉了。
可惜,想象如镜花水月,易于破碎。
临近结尾,佩佩和阿豪的行动还是被发现了。
那些「家庭成员」从来不是佩佩想象中的那样。
一巴掌过去,佩佩被这个「家庭」无情甩开。
巴图默默地撕扯着佩佩身上的货,心灵上的羞辱大过身体上的痛处,而此刻,阿豪远远地看着。
梦,碎了。
最后,佩佩拿走了鲨鱼,将其放归大海。
看着那条鲨鱼,佩佩告别了自己的青春。
不过是成长的一个阶段。
于是,佩佩和母亲爬山。母亲终于见到了香港全貌,这个赐予她一个生命的地方,也是让母女二人打破封闭的地方。
能否彻底和解,我们不得而知。彼此迈出这一步,实现了佩佩在家庭这个关键词上,对青春的阐释。
03. 过春天「过春天」本是一个水客团伙的暗语。
每当一名水客成功带货出关,就会在群里发一个「春天」,意味着成功和顺利。
而这对佩佩来说就不仅是一个暗语,也是她的青春经历,或者说是她走过青春的历程,
闺蜜阿Jo,没了;
暧昧的男朋友阿豪,没了;
那个「水客之家」也没了。
佩佩回到了原本的生活轨迹,走过了这个春天,青春瓦解,宣告着夏天到来。
也让《过春天》走出了国产青春片的另一条路线,摆脱了桎梏,是现实的,也是残酷或带着不安与血迹,远非那些我们对青春片的刻板印象。
可惜,这类题材远不是商业和观众的热衷,如果没有对文艺题材的有效路径,青春片恐怕还得回到艺人IP+无脑恋爱的套路上,使得《狗十三》《过青春》这样完成度高、心理要素健全的优秀作品难得一见。
可见,不仅仅是佩佩要「走过春天」,更在于国产青春题材影视作品对「走过」的理解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