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我国就逐渐向封建社会雏形迈进,社会形态进一步改变,周公制礼,开始划分等级尊卑,这就是影响我国几千年封建等级制度的开端。
大家通过各种形式了解的古代都是等级森严的,长幼尊卑,职业贵贱。
在这样的时代里,社会阶层的划分十分严格,这种划分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职业地位的差异。
那么到底是谁划分了三教九流之区别,九流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首先,从奴隶社会鼎盛时期的周朝开始,奴隶主也就是王朝的统治者渐渐意识到,国家要想长治久安,权利就必须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这也是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封建时期的中心思想,王权集中过程中,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就开始有了高低。
周朝的摄政王周公旦,以礼乐的方式向大众宣传维护天子的宗法,所有的诸侯和普通人都有一套严格的行为、穿着、活动标准。
这就是初级的等级制度。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盛行,“九流”内容开始初步确立。
“流”又有水的意思,水溶于自然,遵守自然规律,又可以水滴穿石,刚硬无比,是自然界中最真实的代表。
九流中又分上中下三等,但道家讲究三的无穷尽,所以三三又得九,再后来就把社会各行各业分成了二十七个等级。
《七略·诸子略》中,就把先秦到汉初的学说派别,统称为“九流十家”。
后来的九流因为小说家爱编故事,比较世俗,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九家,也就是后世的九流。
“上九流”是指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阶层,他们一般社会地位较高,有一定的话语权。
这些职业主要包括:佛祖、仙人、帝王、宗亲、宰相大臣、以及进士、解元等人。
范进中举后之所以兴奋过度就是因为他进入了上九流的阶层。他们在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敬仰。
首先,神佛先不说,帝王作为一国之主,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统治整个国家。
古代帝王世袭制,使得帝王家族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声望。
皇帝之下,皇帝的所有亲属,皆为权贵,在家天下的封建时期,宗亲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他们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具有极高的政治地位。
再就是朝中大臣,以宰相为首的臣子们掌握着各类权力机关的政治工作,通常分为文官和武官,分别担任政治和军事领导职务。
在封建社会,将相多为世袭或科举选拔,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最后就是新进官员们,他们属于基层干部,直接管理着普通百姓。
“中九流”是指古代社会中地位较为不错、声望较好的职业群体。
这些职业主要包括:准备科考的举子、医者、画师、各类有声望的名人士大夫、宗教中的僧人、尼姑、道士、还有琴棋方面的技师。
他们有着相对稳定的职业,有着一技之长,属于收入较高的一部分群体,社会地位处于中等。
首先,准备科考的举子,属于国家储备干部,其中的佼佼者地位甚至比一般县府知县还要高,也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职业方向也有老师、作家、状师等。
他们传承和发扬各类文化知识,在古代社会具有很高的地位,因为他们也同时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任务。
医者是古代社会中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们救死扶伤,为民众解除病痛。在古代,医学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职业,医者地位较高。
画家是古代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人物,他们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社会提供美的享受。画家地位的提高,得益于封建社会对文化的重视和对艺术家的推崇。
名士等士大夫一般属于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高人,他们通常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超然的境界。在古代,隐士地位较高,被视为楷模。对于普通文人来说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再者,宗教人士在古代也算是不错的职业。
佛教自汉朝开始传入我国,就受到统治者以及社会各阶层的追捧,僧人会携带教义各地宣传,古代人们一般会尊重僧人,因为他们代表着神秘的宗教力量。
和佛教相同,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信徒显然更多一些,道士是道教的代表,他们负责宗教仪式、祭祀等活动,维护道教的正常运行。在古代,道士地位较高,受到社会的尊重。
俗话说有一技之长的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饿肚子,说的就是技师了。
他们有的擅长琴棋,作为君子六艺中的内容,这方面的职业一般受到普通人的追捧,比较受欢迎。
还有各类工匠,是古代社会中的手工业者,他们擅长各种技艺,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在封建社会,工匠地位较低,但技艺受到尊重。
“下九流”是指古代社会中地位较低、声望较差的职业群体。
这些职业主要包括:农民、商人、戏子、奴役、澡堂、赌场、贩夫走卒、娼妓等职业。
他们一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收入也是最少的,社会地位最低。
尤其是古代的商人,虽然有钱,但在士子们心中,商人属于钻营取巧之辈,品行不佳,所以不受主流社会的欢迎。
虽然古代是农耕为主,但农民的社会地位却比不上文人士大夫,但要在商人之上。
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以职业分贵贱的时代才渐渐有所改善,现在社会也逐步实现着正真的人人平等,我们生活的时代是美好健康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热爱每份职业,热爱生活。
☆逸剑☆
上九流第一的是宰相,下九流第一的是师爷。熊沐的小说里有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