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77年,这一年在当时的中国被称为乾隆四十二年,庞大的清帝国尚处于国力巅峰。在美洲大陆上,美国当时的首都费城被英军占领,这个前一年7月刚刚发布《独立宣言》的初生国家岌岌可危。同样是这一年,在加里曼丹这个世界第三大岛上成立了一个被后世称为“兰芳共和国”的华人政权。
兰芳政权的疆域面积最大时约 14 万平方公里,人口极盛时 400 万人左右。面积与现在的辽宁省相仿,是人口相当的克罗地亚国土面积的2.5倍左右。
这是一个以华人为主,兼有当地原住民马来族和达雅族的多民族政权,首都是东万律,即现在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的省会和最大城市坤甸(Pontianak)。
有说法称政权全名应为“兰芳大统制共和国”,这国名里的“大统制”来自对其元首的称呼,或称“大唐总长”,类似于今天的总统。
建立兰芳政权的第一任大统制是罗芳伯,名誉元首是陈兰伯,“兰芳”这个名字由此而来。罗芳伯本名罗芳柏,来自梅县石扇的他,是一位有学识的人,考取了秀才,可是三次乡试都没能获得举人的功名。不过他多年的苦读,却在“下南洋”华人中显露出非凡的文化水平,这也是他后来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
另外,罗芳伯也并非是一个死读书的腐儒,他不抗拒牧牛耕田的实务,而且掌握了一身不错的武艺。在这个既有野蛮的生番野人环视左右,也有贪婪的荷兰殖民者虎视眈眈的法外之地,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努力和丰厚的武德,是无法立足的。
1772年,罗芳伯34岁,对科举彻底死心的他带领着一百多名族人跨越中国南海,定居西婆罗洲的坤甸,这里是卡普阿斯河的入海口。到了异国他乡的最初一段时间,他还是从事自己教书的老本行。
可是罗芳伯在当地华人中显得出类拔萃文武双全的素质,渐渐显露出光芒,几年后就被推为领袖之一。并在调节华人矿工团体的矛盾,以及帮助当地苏丹平定叛乱的过程中,体现出了过人的领导能力。所以在他迎娶苏丹的女儿后,彻底完成了对当地华人团体以及原住民的整合,于1777年正式成立政权。
“兰芳共和国”的文化上延续了母国的儒家学说,在官办的乡学中由从国内邀请的士人传授儒家典籍。
然而,在政权结构上却与大清有着截然不同之处,大统制由同乡会和矿工组织共同进行投票选举产生,重大事务则须由议事组织的代表们讨论做出决定。
大统制也可以被罢免,比如第七任大统制古六伯因战争失败而辞职。不仅大统制是由议事组织推举产生,地方官员也是按声望与能力推举出来的。当时兰芳的普通民众见到官员甚至大统制也无需卑躬屈膝,只需行礼就可以。
政治制度和当今的议会共和制颇为相似,要知道这是在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十二年前,可以说很先进。
在军事上,“兰芳共和国”的服装仿照大清的绿营兵的装扮,这主要是出于借着母国大清恐吓荷兰殖民者的缘故。在兵员的构成上则是少量常备武装配合义务兵制度,国内青壮人员必须在务农做工之余进行一定程度的军事训练,以便必要时参与作战。
在“兰芳共和国”前几十年的历史中,这些义务兵在与荷兰正规军的战斗中互有胜负不落下风。
“兰芳共和国”是亚洲甚至可能是世界第一个现代共和制国家,以上提到的一些措施都具备相当的先进性。但是其司法制度却难免为人诟病,因为在建立政权过程中击败并吸收了“天地会”等组织,所以在法规中也有很多类似帮会条例的习惯法。
比如鞭刑、游街这类这类比较落后的手段,还有以“红绸大烛”的方式口头道歉这种现在看起来比较搞笑的处理方式。
关于“兰芳共和国”最大的争议来自于这个政权到底是不是“国家”。有学者认为兰芳公司只是一个开矿的移民社群组织。
这样的争议最大的原因是兰芳政权对外经常以“兰芳公司”的名义行事,缺乏特别明确的证据来证明罗芳伯称其政权为“兰芳共和国”。
那么“兰芳”到底是一家大公司还是一个“小国家”呢?
其实只要带入当时的社会环境,就会大致明白为什么他们一直没有大张旗鼓的使用“国”这个称呼了。当时的大清帝国还处于“康乾盛世”的天朝上国时期。无论是第一任大统制罗芳伯还是后面那十几任,祖坟与祠堂尚在广东,甚至还有族人留在老家。一旦公然称国,便很可能被判定为谋逆的大罪被抄家灭族,祖坟不保。
虽然没有公开自称国家,罗芳伯却做了一件非常有象征意义的事情——订立年号“兰芳”。这在当时的传统体系里无疑就是立国的意思。
“兰芳共和国”还有当年发行的货币存世,这也是作为国家的一个象征。
另外,“兰芳共和国”不但在建立伊始就派使者向大清请求称藩纳贡,而且还有自己的藩属国——戴燕王国。这都可以从侧面看出兰芳政权的国家属性。
马克思对国家的定义是“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管理范围,固定的社会人群,拥有完整的政府管理机构、军队、独立的元首。”按这个描述来看,兰芳政权应该是完全符合国家这一概念的。
一般认为“兰芳共和国”的历史持续到1888年,以对抗荷兰殖民者的抵抗军逃往吉隆坡等地为政权的终结。
持续百年的这个海外华人国家,灭亡的原因有不少,比如当时面对的敌人英国及荷兰的强大,比如过于注重内政忽视军队建设,但最大的原因还是母国大清的衰落。1884年的中法战争让荷兰人看清楚庞大的大清帝国根本无力援助海外藩国。
“兰芳共和国”这段历史,可以一窥华人移民乃至建设东南亚的来龙去脉,可以作为政权体制建设发展实例。在1793年的《泰晤士报》就有这样的评价:
“国力虽后于西方诸国。其意义却不逊于1787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我们不该让这段历史掩埋于历史的尘埃中。
现在的新加坡共和国是不是兰芳共和国的前世今生?或者是兰芳共和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