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映了一部抗战电影—《百团大战》。
在《百团大战》里,除了八路军战士在战场上浴血抗日的画面外,还有着以下这么一段剧情:八路军战胜日军的消息传到当时的首都重庆之后,蒋介石和身边的一位老人开始商讨起了国事。
而在这个时候,这位老人突然问蒋介石:“抗日战争是什么时候打响的?”
如果是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会如何作答呢?
答案无外乎以下两个:1931年与1937年,而蒋介石也正是这么回答老人的。
然而,老人却摇了摇头。他给出的答案,是1895年。这正是清政府把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侵略者的那一年。老人慷慨激昂地说:“那一年,他参加了台湾的抗日义军,到现在,他已经抗日整整45年!”
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时中国的国家元首、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林森(1868—1943)。
一、攻读西学,举义抗日
林森主席出生于19世纪60年代末的福建,在福州生活。那个年代,也正是洋务运动如火如荼的历史时期。
福建的厦门和福州是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后被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福建是洋务运动的重镇,开设有不少的新式企业与学堂。可以这么说:福建和我们熟知的上海一样,同样也受西方文化影响程度较深,这就是林森的成长背景。
也正是因此,这一时期林森所接受的并不是那种传统的旧式教育,而是从国外传入的新式教育。由此,林森接触到了较多的近代西方民权思想以及自然科学知识,逐渐培养了他崭新的价值观。这对林森的人生轨迹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林森先后就读于福建、台湾的新式学堂,掌握了丰富的近代西方文理知识。
1884年,学有所成的林森开始在台湾的电信部门工作。而林森的一生,自此也与宝岛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对台湾乃至于整个中国一直都是虎视眈眈。
林森工作十年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岛割让给了日本。
消息传开,举国悲愤,其中也包括了身处台湾的林森。时年27岁的林森不甘于国土沦丧,很快就加入了刘永福将军领导的黑旗军,参与抗日斗争。林森发挥自己掌握的物理、化学专业知识,为抗日义军制作火药,打击日军。然而,日军强大,抗日义军的斗争终究仍然以失败告终,林森也不得不返回福建。
二、投身革命,位居要职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暴露出的腐朽、卖国,彻底粉碎了林森对清政府的希望。
1898年,也就是戊戌变法那一年,林森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团体—兴中会。
林森潜入了已经沦陷的台湾,暗中组织领导反清抗日革命运动。然而,林森的行迹被日本侵略者察觉,因而他不得不再次离开了台湾。
此后,林森先后在上海、江西海关任职,在此期间,林森以自己的官职为掩护,暗中培养、联络革命团体,并创办报刊,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1911年秋天,辛亥革命爆发。
武昌起义十余天之后,林森参与了江西九江的反清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林森就任参议院院长,并且于1913年连任成功。
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林森坚决捍卫辛亥革命的成果,阻止其复辟帝制的阴谋。后来因为二次革命的失败,孙中山、林森等革命领导人都遭到北洋政府的通缉,不得不流亡海外。
在此期间,尽管条件艰苦,林森却始终坚持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
在美国的时候,作为国民党美洲支部负责人的林森克服各种困难,为革命运动筹集了大量资金。1916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后,林森先后出任了外交部部长、参议院院长、特别国会议长等重要职务。
20年代初期,也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林森专门负责改组国民党的相关事宜,并在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之后的国民大革命,林森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此后,为了争权夺利,国民党各派系之间长期明争暗斗,党争不断,如1931年的“宁粤对峙”,最后,宁粤双方达成了妥协:国民政府主席由文官担任,不掌握实权。
由此,蒋介石“下野”,而林森则被推举为了国民政府主席。这也就是说,从1931年到林森去世,林森才是真正的国民政府主席,虽然他并不掌握实权。
三、领导抗战,名垂千古
需要指出的是,林森虽然是一个不掌握实权的国家主席,但是他并非没有作为,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口,林森一次又一次地体现了自己的担当。
作为一位国民党要员,林森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存在着一些局限和误解。但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面临日本的步步紧逼,林森逐渐放弃了这些偏见,主张一致对外,联共抗日。
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林森竭力压制国民党亲日派“武力讨伐”的声音,力主和平解决。林森的这些努力,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全面抗战爆发。林森主席发表讲话,呼吁全国军民与日本侵略者抗战到底。此后,林森多次以自己国家主席的身份,鼓舞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并且还亲自手书了“抗战必胜”四个大字。他还对多次严正怒斥汪精卫等汉奸的卖国行径,坚定了全国人心。
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样,林主席极力维系国共合作。百团大战后,蒋介石在林主席的劝说下,通电嘉奖八路军。
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和英国对日本宣战,林主席也代表中国正式对日本宣战,并声言废除《马关条约》,解放台湾。
中国和苏联以及英、美成为了共同反法西斯的盟友。自此,中国不再是独自抗击日本法西斯,而是与英、美、苏各国并肩作战。
由于中国已经成为了共同抗日的重要盟友,出于联华抗日的需要,英、美两国宣布放弃了清朝末年在华掠取的一系列侵略特权。这是中国外交史上一次辉煌的胜利,林主席对此欣喜不已。他又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沦陷了近半个世纪的故土—台湾。他坚信:中国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已经为时不远了。
造化弄人,林主席最终没能亲眼见证台湾的解放。1943年5月,林主席因公外出,却在路上因车祸受伤。消息传出,英、美、苏各国均致电慰问,毛主席也派周恩来同志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重庆看望林主席。
然而,林主席伤势过重,又因年事已高,还是于当年8月去世,享年75岁。林主席临终前,依旧不忘国事,他叮嘱蒋介石:“一定要抗战到底,一定要解放台湾。”
林主席去世后,英、美、苏诸国向中国政府致唁电,蒋介石为林主席举办了盛大的国葬。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也为林主席举办了吊唁大会,高度评价了林主席领导国家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功劳。新中国成立后,我党认定林森主席是“老一代民主革命家”,再次给予了林森主席高度评价。
林主席虽然在抗战胜利之前抱憾离世,没能亲眼见证台湾的解放。但是,林主席去世两年之后,日本投降,宝岛台湾回归祖国,林主席五十年的夙愿终于实现。
林主席辗转抗日五十年,不变的是他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今天的我们,也应当奋发图强,以告慰林主席等先辈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