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死前供状上仅“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绝笔字,昭示着其千古奇冤。
千百年来,岳飞之死一直是民族之痛,让人义愤填膺,在当时南宋形势下岳飞为何要死?
查阅史料,陷害岳飞的每个人在每一步上都至关重要,他们似乎达成一致,团结于一起,给岳飞精心编织了一张死亡大网,慢慢收紧。每个人的利益都交织一起,最终指向一个方向——要岳飞死!
很多人都相信岳飞是因为要“迎二圣”威胁到赵构的皇位,才遭如此下场,但显然这个原因只轻不重。早在公元1135年宋徽宗就已经驾崩,“迎二圣”在岳飞被逮捕入狱的公元1141年早就不可能了,虽然宋钦宗赵桓还健在,但作为岳飞之死的最终原因还不足以令人信服。
包括岳飞言立储一事,只能在君臣之间形成一点间隙,不足以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岳飞的死不能只是一句话一件事的原因,这样未免太过浅显。
岳飞和赵构的矛盾其实非常明显。
历史上有两次绍兴和议,当然都是南宋最高领导人赵构的有意促成,赵构是个坚定的主和派。
在国家蒙受如此耻辱下,赵构为何这么钟意通过和议来达到和平?从赵构登基后一系列事件或许能看出点端倪。
赵构登基后被金军一路追杀,一度逃到海上避难,甚至因此丧失生育功能,对于金军的恐惧,赵构肯定是有话说的,在住进临安之后赵构就着手准备和议了,一旦战场形势好转,和议便被他提上日程。秦桧的快速晋升,就是因为他的政治理念和赵构高度吻合——都是主和派。
历史上北宋也是通过和议(澶渊之盟)获得了百年的和平,对赵构来说,只有和议才能让他安心。花钱买平安,脸可以不要,但命一定要保住。
除了对金军的恐惧,江南的繁华更让北方来的士族们留恋,包括赵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江南足以支撑整个南宋小朝廷体系的运转,除了“故土”,南宋似乎并没有失去什么。
纪录片《南宋》有一段解说词:“宋高宗和自己的生母,一向有着很深的情感,因此宋金两国每次议和时候,远在北方的宋高宗生母,便成了筹码之一”。最后一次绍兴和议,赵构生母就和宋徽宗赵佶的灵柩一起回到南宋。赵构的“孝”,应该也是赵构急于和议的原因之一。
赵构没有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他的家国情怀或许早就在多年的逃亡中磨灭了。岳飞、韩世忠主战,就完全站在了赵构的对立面,岳飞等武将和赵构的矛盾就是主和主战的矛盾。
一方面,赵构需要这些武将在战场上打出气势,打出金国和议的意向。赵构需要岳飞的是仅限于把金国打到谈判桌上,对于是否光复开封或者幽燕,不在赵构考虑范围内,所以就会出现十二道金牌急令班师的可笑情景。赵构这个时候为了和议已经放弃了光复故土的希望,当晚年赵构退位,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赵构一点表示都没有,安乐中的他已经不关心此事,赵构在和议完成,局势平稳后,马上退位,也证实着赵构追求安乐的心理。
赵构同每个开国皇帝一样,对武将防范意识很高,特别是本朝历史,赵构就更不可能放任武将。岳飞是绝对忠心的,但是他忠的是赵构吗?似乎并不是。
如果打败金国之后,武将功高盖主,谁能保证他们没有私心?就算岳飞绝对忠心,但难保他的部下没有石守信这样的人物,每个宋人都清楚陈桥兵变的前前后后,当年太祖如何得位,心照不宣。享受安稳之前,必须要消除的是武将的威胁,此必要收归兵权。
收归兵权是赵构新政府必须完成的。打痛金国,推上谈判桌,随后削弱武将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赵构的想法很简单,稳住自己皇位。
但行动却选择在了宋军高歌猛进的时候,这对岳飞等前线将领来说,是特别缺德的。但对赵构来说,时机刚刚好,被打痛的金国才是好金国,如果再进一步,武将们的声望与国民情绪高涨后就不好下手处置了。
绍兴和议开始之后,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主要将领都被解除兵权,返回临安任职,这就是赵构的“杯酒释兵权”,虽然中间金军不安分,各武将还是需要出击,但是最终都不能留在军队里。赵构做法对于自己政权来说是很正确的,赵构如此之急,如此之惧武将,使他在一个错误时间上行动了。
秦桧自北方回归,和金国有着特殊的联系,金国、秦桧相互利用,金国保护秦桧登上高位,秦桧为金国谋取利益,在岳飞大杀四方时候,金国无法在战场上取得好处,需要秦桧游说南宋高层和议,以和议换取好处,同时保证秦桧自身利益。秦桧极力推动和议,与赵构不谋而合,当一个国家的一把手和二把手都是主张议和,那主战派就危险了。
《宋史》载: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金国太子明确对秦桧说,想要议和,岳飞就必须死。此可知,金兀术确实被岳飞打怕了。
秦桧除了推动和议外,还需要帮助赵构实现收归兵权的计划,在和议和兵权两事上,岳飞都成了首要解决的人。秦桧着手开始诬告岳飞,必须把岳飞弄个半死不活,不光是岳飞,韩世忠也是一样,而张俊为了自己的权利,和秦桧同流合污,想方设法诬告岳飞及韩世忠。
其实秦桧等人先下手的是韩世忠。岳飞感觉到了危险,去告诉韩世忠,韩世忠意识到问题严重,一不小心自己小命不保,亲自面见赵构去求情,最后韩世忠解除一切权力回家闲赋,没有遭到迫害。随后是岳飞,《宋史·岳飞传》:“桧志未伸也,又谕张俊令劫王贵、诱王俊诬告张宪谋还飞兵”。秦桧等诬告岳飞,岳飞不认,被下狱。
秦桧这么积极迫害岳飞,在绍兴和议的条件上便能窥知一二。《四朝闻见录》:“不得以无罪去首相”,这一条便给尽了秦桧荣华富贵。秦桧作为金国在南宋的代理人,在和议和收归兵权等方面完美配合赵构,岳飞岂能不死?
金国要岳飞死,皇权恐惧兵不受控,所以南宋要岳飞死,敌我双方达成一致后,岳飞除了自立、起义别无他法,所以注定了他的悲剧。
在得知岳飞被诬陷后,韩世忠曾去秦桧处给岳飞求情。然而秦桧只给了韩世忠一句话:“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就是岳飞的罪名。
莫须有可以有很多解释,一般认为都是不需要有的意思,但改成疑问句杀伤力就更大了,需要吗?
就是想整死岳飞,需要有什么罪名吗?
秦桧是流氓的,事实上他也确实找不到岳飞的罪,无奈只能以这样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赵构下诏:“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有宋一朝,后人再怎么为岳飞鸣冤,“中兴之主”赵构都不能有罪,有罪也必须讳避。
如此一来,岳飞之死的线索就大致清晰了,尽忠报国的岳飞在这群政治流氓的围攻下必定讨不到好处,赵构为了自己政权稳定,为了安乐江南;秦桧为了自身高位,后生荣华;张俊嫉妒岳飞,同时也为了自己的权力,还有一群被秦桧操控的“抢手”们,不遗余力地为“主子”抨击敌人,岳飞死了,朝堂之上一片“欢欣鼓舞”。
赵构目的达到了,秦桧目的达到了,甚至金国的目的也达到了,南宋再次迎来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