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后期的整个历史进程当中,王凤这一人物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确切来讲,王凤算得上是西汉倒数第二位权臣了。而西汉的最后一位权臣嘛,那无疑就是后来谋夺皇位的王莽。要是从亲戚层面去看的话,王凤恰好是王莽的大伯呢。
其实,王莽所拥有的地位以及权力,除了一小部分源于亲戚关系外,很大程度上都是从王凤那里承袭而来的。
倘若不存在王凤此人,王莽日后恐怕压根就不具备掌权的资格,自然也不会出现篡位的可能。实际上,王凤的晋升历程,完全能够被视作是“王莽篡汉”这一事件的前传。
历史上真实的王凤究竟是何种模样的一个人呢?又是出于何种缘由,他得以登上高位之后,竟然会间接地致使后来王莽掌控了大权呢?
咱们得从王家最初刚成为外戚的那个时候讲起这个故事。
王家能够发达起来,最初竟是源于一场意外之事。大约在汉宣帝执政后期,那时身为太子的刘奭,对一位姓司马的女子极为宠爱。可没多久,这司马姑娘就不幸因病离世了。此后,汉宣帝心疼儿子会为此伤心,便从后宫之中挑选了数位女子送至东宫,让太子自行挑选。
那被送至东宫的几名女子,皆属所谓的“良家子”范畴。若以后世的说法来讲,她们就等同于秀女啦。这些女子大多出身于书香世家,经由选拔得以进入宫中,而她们日后是有机会嫁给那些王侯公卿之类的权贵之人的。
彼时的太子刘奭,恰因才痛失心爱之人,满心沉浸在悲伤之中,压根没那份心思去精心挑选。于是乎,便随意地指了一个。而被刘奭这般漫不经心地选中的女子,正是王家的二女儿,也就是王政君。
就这般,只因那不经意的一指,王政君便成了太子的女人。随后,鉴于其是皇帝赐予的女子,太子刘奭哪怕只是走个过场,也迅速临幸了王政君。而经此一回临幸,王政君没过多久便有了身孕。
此后,王政君诞下一名男婴,为之取名刘骜。刘骜乃是太子刘奭的长子。待刘骜出生后不久,汉宣帝便离世了。随后,此前身为太子的刘奭顺利登上皇位。在刘奭登基之际,似乎仅有刘骜这一个儿子。
于是在这之后,所有事情便都依照常理发展下去了。即便刘奭对王政君以及他们的儿子谈不上喜欢,可按照规矩,依旧只能将这个孩子册立为太子。而王政君呢,顺理成章地也就直接被封为了皇后。
就这样,王家在转瞬之间便成为了当朝的外戚家族。王家因特定的机缘或是某种关联,一下子就拥有了外戚的身份,在朝堂之上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自此踏入了与皇室关系紧密的外戚行列之中。
王政君被刘奭随意挑中后,仅仅过了三五年时间,就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后。这一转变速度之快,超乎想象,就连王政君所在的老王家,对此也是毫无心理准备,一切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发生了。
数年前,王家不过是京城中极为普通的一个小家庭,毫无名气可言,在这偌大的京城之中可谓是一文不名。然而仅仅过了几年的时间,便忽然听闻有人告知他们,从今往后,他们家已然成为了当朝的外戚之家。
在许多小说的设定当中,这种情况往往会被描述为“泼天的富贵”。就好似毫无征兆一般,这样巨大的、令人咋舌的富贵,一下子就降临到了某个人的身上,真可谓是陡然出现,毫无防备地就落到了相关之人的头上。
恰恰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王家开启了其掌权的历程。
在讲述后续王家以及王凤是如何崛起的内容之前呢,咱们先简要地说一说,在那个时候,王家内部的实际状况究竟是怎样的。
王政君的父亲乃是王禁。在王政君与太子成婚之前,王禁在汉朝京城的司法体系里担任着普通官员一职。要是用现代的情况来类比的话,差不多就相当于某个国家最高法院当中的一名普通法官呢。
因此,王家是有一定家底的,人脉方面也还说得过去。不过呢,就王家这样的情况,要是和那种真正大富大贵的人家相比,差距可就太明显了,远远够不上大富大贵的标准呢。
可巧的是王禁他本人呐,在仕途刚有了些许进展之后,便不思进取起来了。起初呢,这位王家的当家人,娶了魏郡李家的一位女子为正妻,他俩共育有好几个子女。然而到了后来,王禁竟沉溺于酒色,不停地纳妾,还和那些小妾陆续又生了好些个孩子。
王禁如此谈话间尽显好色之态,李家那女子着实忍无可忍。于是在这之后,两人便干脆离了婚。而那位李家的女子,在离婚之后还选择了改嫁他人呢。
倘若王家这些事儿搁在寻常市井人家,顶多就算是花边新闻罢了,大家念叨上几句,也就抛诸脑后了。可关键在于,之后王家竟发达起来,如此一来,这段充满狗血的剧情,便径直对历史的走向产生影响了。
简单来讲,王禁这人颇为贪花好色,一生共育有八个儿子与两个女儿。在其子女当中,儿子里的老大王凤、老四王崇,还有女儿中的二女儿王政君,这三人皆是那离异的李氏所生。而王家其余的七个孩子,则是由其他不同的夫人及小妾所生。
由于家中上一辈的关系颇为复杂,那些恩怨便也顺延到了王家的下一代。王家的十个子女,相互间的关系着实欠佳。故而在王家掌权之后,呈现出一种极为奇特的状况:即便王家的数位男子先后都获封侯,且担当着重任,可他们相互之间,通常都鲜有往来,甚至还彼此敌对呢。
在整个西汉的历史长河之中,这样一种极为奇葩的状态,似乎是独一无二、别无他例的,着实显得颇为特别呢。
此前王家并非处于很高的家族阶层,待王政君当上皇后之后,整个王家竟陷入了迷茫,不知后续该如何行事。王家的部分子孙,仗着外戚的身份在外肆意妄为、骄横跋扈起来。还有些人呢,因觉得自己未得到足够的赏赐,便一个劲儿地埋怨王政君办事不力。
在这些姓王的人当中,王凤身为大哥,无疑是最为特殊的那一位。
王凤这位大哥,与王政君可是一母同胞呢,如此一来,他俩之间的感情自然就更为深厚些。再说那老四王崇吧,彼时年纪尚幼,并且自身能力也有所欠缺,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暂时也没办法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因此,相较于其他王家人而言,王凤这位大哥,是更能体会王政君妹妹的难处的。王凤心里明白得很,虽说王政君如今贵为皇后,可其地位实际上并不稳固。毕竟身为皇帝的刘奭,既不喜爱她,对她所生的儿子同样也不喜欢,之前立她儿子为太子,也不过是权宜之策罢了。
在皇位得以稳固之后,刘奭心里其实始终有着想要废掉太子的念头。他坐稳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后,就时不时地琢磨起废太子这件事来,这一想法在其心中存续了挺长一段时间呢。
可这些情况,老王家的那些亲戚们愣是瞧不见。他们满脑子想的是,王政君既然都当上皇后了,那就得给他们挨个封爵才对,好让他们能成天只知吃喝玩乐。要么就给安排个油水足的职位,好方便他们肆意妄为呢。至于要怎么去帮衬王政君,估计这些王家人压根就没往这上头想过。
彼时的王政君着实无奈。要知道,老王家的人虽说数量不少,可真能在关键时候帮上忙的却没几个。她老爹本就行事不太靠谱,那些弟弟们更是只会添乱、拖后腿。如此情形之下,王政君所能真正依靠指望的,也就唯有自己的大哥王凤罢了。
于是在此之后,王凤便开始代替王政君,在汉朝的朝堂之上现身了。
自那时起,往后的十多年间,王凤的职位晋升速度着实不算快。在这一阶段,其职位变动情况较为平淡,就连史书当中,对于王凤的这段经历,也基本没怎么着墨记载,相关内容寥寥无几。
其实原因很简单,汉元帝刘奭既不喜欢王政君,也不待见老王家。如此一来,王凤在朝堂之上哪能得到重用呢?就只能去做些边边角角的事儿啦。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王凤已然留意到了事情最为关键的那个点。
关键之处便在于力保太子。其核心要点就落在对太子的保全上,一切行动、谋划等关键都系于保太子这件事情之上,此事可谓重中之重,抓住了这个关键,方能在相关局势或事宜中有重要的倚仗和后续发展的可能。
在汉元帝时期,王家看上去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不过呢,只要能确保王政君外甥的太子之位得以稳固,等到日后这个外甥登上皇位,王政君成为太后之时,王家自然而然就能够迎来出头之日啦。
在随后的十多年时间里,王政君便让王凤出面,去和朝堂之上形形色色的势力打交道,以此来获取他们的支持。有关王凤在这段时期的经历,史书当中竟未着一字进行记载。不过可以想见的是,在这一阶段,王凤必然是开展了诸多工作,并且成效显著。
后来,经过王家兄妹竭尽全力地去做相关努力,使得当朝那几个外戚家族的带头人,无一例外,全都站到了支持太子的阵营当中,而且其支持的程度堪称是拼尽全力、坚决死保太子,没有丝毫动摇之意。
在汉宣帝所处的那个时代,留存下来了三大外戚家族,依次为史家、王家以及许家。这里要说明的是,所提到的王家并非是王凤、王政君所在的那个家族,而是汉宣帝母亲这边的家族。
王家兄妹积极努力推动之下,史家的带头人史丹得以直接肩负起带领军队护卫东宫安全的职责,并且这一安排是获汉元帝首肯批准的。待到汉元帝生命垂危之际,又是史丹奋力奔至汉元帝身旁,替太子陈情哭诉,方才使得汉元帝直至临终都未废掉太子。
王家的带头人王商啊,在朝堂之上可是领着一帮官员呢,每日里都在为太子仗义执言。这王商着实厉害得很,就拿死保太子这件事儿来说,他常常跟汉元帝直接杠上,毫不退缩!也怪了,就因他身份比较特殊,汉元帝对他还真是没办法,拿他没辙。
而许家的那位带头人许嘉,更是一举成为了太子的岳父大人。其女儿呢,径直嫁给了太子刘骜,并且所嫁的身份还是正妃之位,这关系可真是紧密且令人瞩目呢。
通常而言,前朝遗留的那几个外戚家族,往往会相互争来斗去。就像汉武帝执政时期,窦家、田家和卫家这几个外戚家族,彼此间争斗得那叫一个热闹。然而,到了汉元帝时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四大外戚家族居然在扶持太子这件事上,难得地达成了一致!
在这当中,王政君与王凤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真的是让人难以想象。
另外,汉元帝那时有个极为宠爱的儿子叫刘康。此前,汉元帝是一心想立刘康为太子的。得知这一情况后,王凤干脆联合了好些人,拿当时出现日蚀当借口,强行让刘康返回封地,如此一来,刘康便彻底没了和太子争夺储君之位的可能。
在过去的这十多年间,王凤做过的类似这样的事情,那可真是数不胜数,多得都数不过来呢。
在王凤全力以赴的付出下,太子刘骜得以顺利成长,在成长过程中始终稳稳保住了太子之位。一晃十多年过去,汉元帝的身体每况愈下。直至公元前33年,汉元帝离世。随后,年仅19岁的刘骜顺利登上皇位,历史也由此开启了汉成帝时期。
到了此刻,老王家总算是苦尽甘来,迎来了出头之日!此前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都在这一刻化为乌有,往后的日子,想来也该是充满希望与光明了,真的是太不容易啦,可算是熬过来了呢。
当听闻汉元帝驾崩的消息之际,王凤内心的第一反应想必是极度的欣喜,简直要欣喜若狂了!要知道,接下来登上皇位的可就是他的外甥啦!并且,鉴于此前他所付出的诸多努力,汉成帝定然会对他予以重用的。如此一来,属于王凤的辉煌时代,即刻便要拉开帷幕咯!
随后的情况,恰如王凤所预想的那般。在汉成帝正式登基即位之后,当即就下达旨意,将王凤擢升为大司马大将军,并且让其领尚书事。
有所不同的是,霍光所拥有的那一连串头衔,乃是其凭借自身努力争取得来的。然而,王凤的这一系列头衔情况则不一样,它们是汉成帝主动授予给他的。
汉成帝登基后没多久,王家便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第一外戚家族。于宫中而言,王政君身为太后,权势滔天,能够只手掌控局面。在朝堂之上,王凤作为典型的权臣,仿若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矗立着。一时间,王家所拥有的权势已然凌驾于其他所有外戚家族之上。
然而,接下来王凤并未就此满足。他察觉到,自己所拥有的称号虽说与当年的霍光相差无几,可实际掌握的权势却全然无法和霍光相提并论。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朝堂之上,还存在着其他好几个外戚家族呢。
因此,自汉成帝登上皇位起,在之后的十余年当中,汉朝发展的主要脉络就演变成了这样一个情况:王凤引领着王家势力,一步步地战胜了其他几大外戚世家,从而实现了彻底在朝中独揽大权的局面,这便是那段时期汉朝的主要故事走向了。
这段剧情着实较为复杂,篇幅也偏长。简要来讲,彼时王凤所需应对的敌人众多,其中包括前朝手握大权的宦官石显,还有以丞相匡衡为代表的外臣集团,另外,史家、王家以及许家这三大外戚家族,同样也是王凤要面对的敌手。
另外,以西汉京兆尹王章为代表的一批官员,算得上是王凤的关键对手。在西汉那个时候,其实并没有清流官员这种明确称谓。不过呢,确实存在不少官员,他们勇于直言进谏,而且彼此之间极为抱团,王章带领的这群官员便是如此。
若要将这场斗争的具体剧情完整讲清楚,篇幅着实太长了。简略来说,在汉元帝时期,宦官头目石显曾掌控朝政长达十多年之久。可到了汉成帝时,面对王凤,石显连一个回合都没撑下来,就被汉成帝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处置,最终被赶回了老家,且死在了返乡途中。
在石显垮台以后,外臣集团的带头人匡衡也未能逃脱被问责的命运。最终,匡衡被安上了贪污的罪名,就这样直接被打发回了老家。待匡衡倒台之后,由他所带领的外臣集团,也就此彻底瓦解了。
此后,在三大外戚世家当中,史家率先做出了隐退的抉择。史家的领头人史丹,压根就无心与王凤去争夺权势,一心只想着能够安安稳稳地享受荣华富贵。于是乎,在这之后,史家便悄然隐退了,而王凤也未曾去为难史家。
许嘉有个特殊身份,乃是皇帝的丈人。曾经,他极为显贵,身兼大司马与车骑将军两大要职,地位之高,差不多能和王凤不相上下。可之后呢,遭受到王凤的排挤打压,许嘉便被汉成帝免去了官职,只能就此罢官,回归家中安享晚年了。
在那三大家族里,真正最为凄惨的要数另外一个王家了,这便是当年汉宣帝母亲所在的家族。想当初,为了能让汉成帝稳坐太子之位,王家的领头人王商,居然在朝堂之上明目张胆地与汉元帝唱起了反调呢,不过这也确实算是立下了大功一件。于是乎,在匡衡垮台以后,王商便径直被擢升为丞相啦。
然而在那之后,王商与王凤之间的关系颇为恶劣,也正因如此,王商遭受了来自王凤极为残酷的打压。最终,各种污蔑之词纷纷指向王商,甚至传出他和自己父亲的小妾有不正当关系的流言。顶着这样的污名,即便汉成帝有心支持王商,也是无能为力。所以到了最后,王商还是无奈地被免去了丞相一职。
王商遭免官后,气得竟至吐血而亡。在他离世之际,厄运并未就此停歇,其家中所有亲戚无一幸免,皆被贬官,被迫离开京城。从此,王商所在的整个家族犹如从高处坠落一般,一落千丈,迅速且彻底地走向了衰落。
那位身为清流领袖的王章,结局极为凄惨。他原本已获汉成帝的信赖,还促使汉成帝考虑是否要将王凤贬黜。然而,最终王凤竟给王章安上大逆不道的罪名,逼得汉成帝只能将其抓捕并交予廷尉审讯。因廷尉是王凤的人,故而王章最后就死在了监狱之中。
就这样,在几大势力相继垮台后,王凤得以开始独揽大权。公元前27年,王家余下的五个男人,于同一天全部被封侯。原本王家共有八个儿子,不过在此之前,八个儿子当中已有两人离世。而剩下的六人里,王凤自己早前就已获封侯之位。
如此看来,王家的“一日封五侯”之举,实则并非达到了极致。要知道,倘若当时王家那两位男子未曾过早离世的话,王家在那个时候极有可能会呈现出“一日封七侯”这般更为盛大的景象啊!
王章于狱中离世,紧接着王家一日便有五人封侯,这两个事件,差不多可被视作王家迈向鼎盛的标志。自此之后,王家全然掌控了朝野大权。不论是在中央任职的京官,还是身处地方的太守、刺史等,无一不是王凤的党羽门生啊!
在这个时候,王凤俨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第二个霍光。不过二者还是存在唯一的差别之处,彼时在位的汉成帝,他的年龄已然不小了,并且还算是有些心思的。汉成帝只是懒得去处理朝廷政务,从而把诸多事务都交予了王凤,但这可不意味着他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
即便如此,王凤仍旧是个权臣!在那时的整个汉朝,除了没法做到废立皇帝这件事之外,其余的任何事情,王凤大体上都能够肆意妄为,想怎样就怎样了,其权势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如此一来,要是王凤能有较长的寿命,一直延续到汉成帝离世之时。那么后续的情况很可能是,压根就无需等到王莽去篡夺汉朝江山了,王凤他自己便足以完成这篡汉的事儿了。
然而关键在于,王凤最为突出的不足之处,恰恰就表现在其寿命不够长久这一方面。
就在王家出现“一日封五侯”这般情况后没过多久,王凤的身体状况便每况愈下了。如此一来,王凤虽说好不容易真正独揽大权,可还没等他着手去做些什么事儿呢,就已经不得不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之事做准备了。
在西汉的历史长河中,王凤的存在感不强是有缘由的。他虽说权势滔天,并且要是没有他,王莽日后也难以具备篡位的本事。然而,在其真正掌控大权之后,却并未有太多作为。正因如此,在后世之人的眼中,王凤的存在往往就容易被大家给忽视掉了。
如此一来,由于王凤的身体状况愈发不佳,这位王家的大哥便着手思量起自己的身后诸事了。彼时的王凤,既是当朝位居首位的权臣,亦是王家于朝堂之上的代表人物。因而,怎样使王家的荣耀得以延续,确保王家能长久地掌握权势,便成了王凤不得不去斟酌的关键问题。
其关键所在,无疑是彼时身为太后的王政君。只要王政君尚在人世,并且汉成帝依旧在位,那王家的荣耀便会持续不断。与此同时,王凤也务必要在年轻一辈当中,遴选出一位恰当的接班人,以便承接王家的地位以及权力。
选此人可不能只依凭血缘关系,关键得考量其能力才行。要知道,一旦选错了人,那往后极有可能把整个王家都给拽入到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呢。所以这人既得自身具备能力,还得懂得进退分寸。就像当年史家选的史丹就特别恰当,正因为有史丹在,史家最终得以平稳过渡。
然而到了现在,王凤琢磨着要从王家内部再挑出一个像那样的人来,可一番探寻下来,竟发觉这事儿似乎没那么简单,着实不容易找到符合要求的人选。
王家的下一代人当中,确实没几个能让人瞧得上眼、够得上标准的!真的是很难找出几个像样的呢,这情况实在是有些让人无奈。
这事儿实际上是和王家内部的那些恩恩怨怨脱不了干系的。想当年王政君入宫,仅仅过了三年的时间,就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如此一来,王家的下一代人,打从开始记事起,他们的姑姑便已经是皇后了。所以,王家的这些晚辈,基本上都未曾经历过什么争斗之事呢。
从他们呱呱坠地起,长辈们便给予了近乎无懈可击的保护。在他们看来,权力与财富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压根无需费神去拼搏争取。就连王凤她自己的儿子,同样也是持有这样的想法。
王家的未来若是交到这般的王家后人手中,那王家往后恐怕再难有什么前途可言了。待汉成帝时期一结束,王家遭受清算一事,差不多已然是确定无疑、无可更改的了。
然而,恰恰是在身患重病之后,王凤留意到了两位年轻人。
有一个人是他的外甥,即淳于长。关于淳于长的父亲,在史书当中基本上没有什么相关记载。但他的母亲情况是明确的,乃是王家的长女王君侠。如此一来,从亲属关系来讲,淳于长得称呼王凤为大舅,要把王政君称作二姨。
相较于王家的其余年轻人而言,淳于长明显要更为机灵些。并且呢,在王凤身患重病之后,淳于长积极主动地来到王凤身旁悉心侍奉,如此一来,王凤对他也就增添了不少好感。
在王凤眼中,淳于长相较其他王家后人明显更为出众。让他来承接王家的权势,貌似是挺不错的一种安排。只是有一点颇为遗憾,那就是淳于长并不姓王,他姓的是淳于呢。
而王莽,作为王凤二弟家的儿子,受到了王凤的注意。
王凤的二弟王曼离世甚早,那时王家尚未真正发达起来呢。也正因他过早离世,所以在王家那场极为轰动的“一日封五侯”的盛大场面里,老二王曼这一支脉啥好处也没得着,没能在这场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最为关键之处在于,上一代的恩怨致使王凤对自家二弟谈不上有多喜欢。要知道,王凤与王政君皆为李氏所生,可老二王曼却是别的女人所生。想来在早年的时候,他们双方恐怕闹过不少不愉快的事儿呢。
王凤发达起来后,并不太乐意去帮扶老二家这边。毕竟老二王曼离世得早,那时的王莽年纪又尚小。即便王凤有心要拉他们一把,也难寻特别好的契机,顶多也就是能给他们家施舍一点钱财罢了。
然而,当王凤病情严重之后,王莽竟主动来到身为大伯的王凤身旁,悉心侍奉起来。在侍奉的日子里,王莽始终衣不解带,尽心尽力地尽着孝道,这般孝顺的举动,着实让王凤深受触动,内心满是感动之情。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王凤在后来慢慢察觉到,王莽着实是个不错的孩子!瞧瞧其他老王家的那些孩子,成天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可唯独王莽不一样,他生活过得极为简朴,日常行为也相当检点。而且面对王家的诸位叔叔伯伯,他向来都是极为有礼貌的。此外,王莽还格外好学,曾经拜过多位儒家大师为师,勤奋刻苦地学习呢。
很明显,在所有王家后代当中,这样一个孩子无疑是更适宜去承接家族未来的人选。并且与淳于长作比较的话,王莽还具备一个突出优势,即他是姓王的,这一点是淳于长所不具备的,也使得王莽在接手家族事务上更具竞争力。
就这样,在临终之际,王凤心里始终认为王莽是继承家族未来更为合适的人选。因而,临死之前,王凤特意恳请王政君,希望日后能对王莽多加照拂。不过话说回来,就算王莽真有机会继承王家大业,那也是以后的事儿了。要知道,彼时王莽才二十出头,而王家的那几位叔叔,正值年富力强的阶段,当下还没到王莽出头的时候呢。
然而在未来的日子里,说不定王莽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为王家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呢,使其在诸多方面有所依仗,拥有更为稳固的地位和发展前景,成为王家的有力支撑者也未可知。
如此,在留下了临终的遗言过后,王凤与世长辞。就在这一年,王莽恰好24岁。而恰恰是从这一年起,王莽正式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属于他的传奇故事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随后,依着他的部署,王家的数位兄弟依次坐到他曾坐过的那个位置上。在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王家的几位叔叔相继出任大司马一职。就这样,汉朝最为关键的执政权,在老王家的这几个兄弟之间不停地轮番更替交接。
在那十多年的时光当中,王莽渐渐崭露头角。由于王凤临终前的嘱托,在这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王政君对王莽给予了诸多的提拔,这也使得王莽一步步在当时的局势中开始凸显出来。
然而,上述这些种种事物,都仅仅能够被视作是王莽得以登上高位的一种辅助罢了。它们在王莽的上位历程当中,起到的只是辅助性的作用,并非是其上位的决定性因素,只是从旁起到了一定的助推效果而已。
实际上,最为关键的还是王凤留给他的那些人脉关系。
表面上看,王凤留给王莽的仅仅是一个嘱托罢了,像爵位、权力这些,王凤可并没有传予王莽。实际上,王莽后来所拥有的权势,绝大部分都是靠他自己努力拼搏、不懈奋斗才得来的呢。
不过,存在一样事物,被王凤留给了王莽,这一事物便是家族的前途命运。也就是说,家族未来的走向等相关事宜,成了王凤留给王莽的一份特殊“遗产”呢。
王凤在世之时,其官职已然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可以说几乎做到了极致。如此状况下,朝中诸多官员基本都出自他的门下。待至王家的下一代,除了王莽外,其余人等大多平庸,没什么出众能力。因而到了后来,王凤所积攒下的那些人脉资源,基本上都被王莽所继承了。
后来成为王莽权势基础的,正是这些人脉与关系。要知道,倘若没有王凤的倾力付出,不存在王凤所留下的这些人脉资源,那么王莽想要完成篡位之事,着实是极为困难的。
他本人算不上特别有名气,然而他的经历,实则是王莽篡汉一事的前传。在后来,王莽之所以能做出那些举动,从很大程度来讲,是借助站在了王凤的肩膀之上才得以完成的。
王凤若不存在,那么后来的王莽,实际上不见得就能够顺利完成篡位之举。也就是说,王凤在一定程度上对王莽最终能否成功篡位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要是缺了王凤这一因素,王莽篡位一事未必就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