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创作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面,有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哦,他就是慕容复啦,慕容复的名气和主角乔峰可是相当的呢。
有这么一个人叫慕容复,他可不是中原这边的人哦。据他自己所说,他的祖上那可是大燕皇族呢。而慕容复这一辈子心心念念就只想完成一件大事,啥大事呢?就是“复国”啦,也就是要再次建立起大燕的政权。
金庸先生创作的是小说作品,不过呢,他可不是毫无根据、随意乱写哦。就拿书中所描述的慕容家的相关事情来说吧,令人惊讶的是,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居然还真能寻觅到与之对应的原型呢。
大家可能会好奇,历史上的慕容家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情况呢?慕容复常常挂在嘴边的那个大燕政权,又到底处于什么时代?还有哦,慕容家是不是真的在北宋时期试图去复国了呢?
慕容氏的来历
在《天龙八部》这部小说当中,有个人物叫慕容复,他还有个称呼是“姑苏慕容复”呢。为啥会这么叫他?这是因为啊,在那个时候,慕容氏这一族人是聚集在江南的姑苏燕子坞参合庄这个地方的,所以大家就习惯称他为“姑苏慕容复”啦。
不过呢,这里可不是慕容氏的故乡。慕容氏真正的老家其实是在关外地区,要是说得更准确一些的话,那就是在如今的辽宁省朝阳市呢。
在遥远的秦汉时期,慕容氏的先辈们就已经在广袤的草原上生活啦。那个时候呢,匈奴人逐渐强大起来,势力不断扩张。在匈奴人崛起的这种形势下,草原上的诸多游牧民族都没办法继续安稳地待在原地了,都被匈奴人驱赶着前往东北方向,而慕容氏的那些先辈们呢,也在被驱赶的行列之中哦。
大家知道吗?慕容氏在最开始的时候,根本就不叫慕容氏呢。他们原本是鲜卑族的人,鲜卑族有自己的族名和传统,在那个时候,他们可没有汉姓哦,所以也就不存在一开始就叫慕容氏这个情况啦。
鲜卑族的姓氏有着十分显著的特点哦。就拿拓跋、宇文、独孤、慕容这些姓氏来说吧,乍一听,感觉特别厉害呢,仿佛带着一种很神秘、很霸气的感觉。可是呢,当你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好像也琢磨不出它们具体有啥确切的含义。其实呢,像这样的复姓,大概率就是鲜卑族所使用的汉姓啦。
慕容家的慕容姓也是有其来历的哦。大家知道吗,慕容家属于鲜卑族的一支呢,那这一支鲜卑族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最后把慕容作为自己家族的姓氏了?
在汉桓帝所处的那个时期,鲜卑族的部落分布呈现出一种分开居住的状态呢。它们一共划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区域哦。而在这当中,处于中部地区的鲜卑族部落,其领导人是居住在当地的慕容寺里面的哟。
在那个时候,鲜卑族的人们为了能更好地和中原人进行交流往来,兴起了给自己取个汉名的风气呢。而鲜卑族中部的那位领导人呢,他就以自己所居住的慕容寺作为姓氏啦。就这样,“慕容”这个姓便开始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慕容这个词,它真正所包含的意思呢,实际上就是“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这说白了就是一句吉祥话罢了,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义在里头,也不存在藏着什么天大的秘密哦。
慕容氏最初的发源地是在蒙古草原哦。后来呢,他们辗转来到了东北,并在此建立起了鲜卑国。早在东汉时期,慕容氏就已经和中原地区建立起相当紧密的联系啦。不过呢,慕容氏真正崛起的阶段,是在东汉末年以及西晋时期哟。
慕容氏的崛起
西晋时期啊,那中原地区简直乱得不成样子,就好比是一个面团似的。怎么个乱法呢?一方面是局势特别的“软”,没有什么强有力的掌控力,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局面难以把控;另一方面呢,又是很“圆”,各种势力相互交织、纠缠不清,就像面团揉来揉去那样混乱无序。后来,发生了五胡乱华这一重大变故。在这之后呢,晋朝没办法,就往南边迁移啦,在南边建立起了东晋政权。这么一来,北方那一大片广袤的土地可就空出来啦,于是就留给了那些少数民族,他们便在北方的土地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你争我抢的,整个北方地区就陷入了这种混乱的争夺局面之中。
在那乱世之中,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局势极为复杂动荡。然而,鲜卑慕容氏却能够从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这究竟是为何呢?其实啊,主要是因为慕容氏家族里出现了一位相当厉害的人物,正是由于这位厉害人物的存在,才使得鲜卑慕容氏在这乱世的诸多势力角逐中有了脱颖而出、争得一席之地的可能。
在汉灵帝当政的那个时期,慕容氏部落里冒出来一个名叫檀石槐的人呢。这人可不得了,特别有勇气,而且还很有谋略。在和东汉对抗的时候,东汉的军队在他面前根本就占不到什么便宜,完全不是他的对手。面对这样的局面,汉灵帝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了,最后甚至都琢磨着通过和亲这种方式,想着能不能就此平息和慕容氏之间的战争呢。
然而,檀石槐可完全不接受东汉求和这套做法。他满心都想着要去多占据一些地盘呢,压根就没把东汉的求和意愿放在眼里。好在呢,这人的寿命不算长,才四十多岁就离世了。如此一来,慕容氏也就没之前那么张狂、肆意妄为啦。
檀石槐离世之后,大家会发现一个情况,那就是他在世时凭借自身能力所开拓并打下来的那一大片领土依然存在着。而这片留存下来的广阔领土,在后续的发展进程中可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呢,它实际上为后来慕容氏的崛起默默地做好了铺垫工作,就仿佛是为慕容氏的发展预先搭建好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使其有了能够施展拳脚、不断壮大的基础条件呢。
在曹魏成功建立国家之后,辽东地区那个时候是被公孙渊所占据着的。这公孙渊呢,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居然去挑衅当时的魏明帝。面对这样的挑衅,魏明帝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就做出了一个决定,派遣司马懿率领军队出征,去平定辽东这块地方的事端。最后呢,在司马懿的带兵作战下,成功地平定了辽东地区,让那里的局势又恢复到了相对平稳的状态。
鲜卑慕容氏参与到了公孙渊发起的那场叛乱之中。在叛乱过后,他们心里很清楚,曹魏肯定不会轻易放过参与叛乱的势力,很有可能会展开报复行动。出于对曹魏报复的担忧,鲜卑慕容氏为了保全自己,赶紧采取了行动,主动向曹魏表示臣服,希望以此来避免可能遭受的来自曹魏方面的惩处。
在西晋八王之乱发生之前的那段时间里,慕容氏始终是以中原政权附庸的身份存在着的。然而,等到八王之乱这一事件爆发之后啊,中原地区的局势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十分虚弱了。在这种情况下呢,各方势力瞅准了时机,都纷纷对中原地区心怀不轨,一个个都虎视眈眈的,而慕容氏自然也没有置身事外,同样打起了中原的主意。
在公元337年的时候,慕容皝率领着军队展开了一场军事行动,成功将辽东地区占领下来。之后呢,慕容皝便自封为燕王,还把都城定在了龙城这个地方。而这龙城,正是慕容氏的老家,也就是现如今的辽宁朝阳市呢。
慕容皝原本有着南下扩张领土的打算,可谁能想到呢,他还没来得及将这一任务彻底完成,就早早离世了,实在是令人惋惜。而这南下扩张领土的重任呢,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他儿子慕容儁(jùn)的身上啦。
慕容儁在当时并没有南下进军的打算,可有意思的是,南边却有人主动找上他来了,这人就是后赵的将军冉闵。冉闵呢,一开始是抱着要把慕容儁这位燕王给打败的想法去的,可没想到的是,一番交战下来,结果却是他被慕容儁打得狼狈不堪,只能落荒而逃啦。
在经历了某一场关键的战役之后,慕容儁瞅准了时机,趁着对方后方空虚的状况,果断地采取了行动。他率领着自己的势力一路进发,顺利地占领了后赵的诸多领土呢。而且,他还把后赵那些散落的人马给收编到了自己麾下。就这样,随着不断地发展壮大,慕容儁所拥有的实力已经足够雄厚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便正式对外宣布称帝啦,同时建立起了燕国这个政权,并且把都城定在了邺城这个地方哦。
要知道,这里所说的其实就是慕容复一直梦寐以求想要恢复的那个“大燕”,而这个“大燕”呢,实际上就是由慕容儁所建立起来的燕国哦。
慕容氏家族可不得了,他们家三代人居然建立起了五个政权呢,而且这五个政权还全都叫做“燕”。这可就有点让人犯迷糊啦,毕竟都叫同一个名字,怎么分得清?所以呢,那些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就想出了个办法,给这些燕国都加上了不同的前缀,好方便区分它们。在这当中,慕容儁建立的那个燕是最早出现的,于是就被大家称作“前燕”啦。
有个值得一提的细节哦,在《天龙八部》这部作品当中,慕容氏家族可是有着一位十分厉害的老祖呢。这位老祖可不简单,他可是研发出了一门极为厉害的武功,叫做《斗转星移》,而这位了不起的老祖名字就叫慕容龙城。
慕容氏的老家同样被称作“龙城”,这难道会仅仅只是一种巧合而已吗?想来其中或许是存在着某些关联的呢。
慕容儁成功吞并了后赵政权,这之后,其统治下的国土面积达到了空前辽阔的程度。在当时的局势下,北方地区由前秦和前燕两大势力平分秋色,各自占据着相当规模的地盘。而南方地区呢,则是由东晋政权独自占有,形成了这样一种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北方、南方为东晋所据的局面。
在当时那个时期,东晋处在南方,整天都过得战战兢兢的。为啥会这样呢?原来,北方有两个国家呢,这两个国家就好似饿狼一般,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东晋这块“肥肉”,时刻都想着要扑上来咬上一口,所以东晋才会如此害怕,在南方不停地瑟瑟发抖。
就在慕容儁打算挥师南下,对东晋发起进攻的时候,慕容家族的“噩运”又一次降临了。
在历史的进程中,有这样一系列情况。当初,他的祖先檀石槐计划南下对东汉发起进攻,可就在筹备此事的过程中,突然得了暴病,最后不幸离世。之后呢,到了他父亲慕容皝这一代,慕容皝同样也有南下的打算,然而也是在准备南下事宜期间,竟然也遭遇暴病的侵袭,最终也没能逃过厄运,与世长辞了。再往后,轮到慕容儁了,当他也准备要南下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和先辈们相似的命运再次降临,他同样是因为暴病发作,而后便撒手人寰了。
前燕原本制定好了南下的计划,然而,由于某些特定的情况或者因素,这个南下计划没办法继续推进下去了,只能被迫终止。在计划终止之后,人们紧接着就着手去处理与之相关的一些后续事宜,也就是开始处理前燕某人(具体是谁,原文未明确说明)的丧事了。
慕容儁离世之际,他的儿子慕容暐年仅十岁。在那时,慕容儁心里满是担忧,他十分担心自己这么年幼的儿子究竟有没有能力接手管理这个国家呢。毕竟,国家大事纷繁复杂,需要有足够的能力、智慧以及决断力才能担当得起这份重任,而年仅十岁的慕容暐在他看来,实在是太过幼小了,所以他满心都是对儿子能否顺利接手国家的忧虑之情。
话说当时,慕容儁把自己的弟弟慕容恪给找了过来。要知道,慕容恪那可是在前燕相当能打的人物,在整个前燕的诸多战事等方面那是立下了赫赫战功,说他是前燕第二能打的人,那是毫不夸张的。就在这个时候呢,慕容儁嘴上倒是说着,打算把皇位传给他这个弟弟慕容恪。可实际上,慕容儁心里头却一直在琢磨着另外一件事儿,那就是这个弟弟慕容恪到底会不会有造反的心思呢,心里对此满是疑虑。
慕容恪心里很清楚哥哥的想法,哥哥的意思他完全明白呢。所以在当时,慕容恪就立刻明确地作出表态啦,他说自己一定会尽心尽力地去辅佐年幼的小侄子,在辅佐的过程中,那是绝对不会有任何篡位的念头的,更不敢做出篡位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
不过呢,慕容恪他的寿命并没有很长久。在他即将离世的时候,做了一件挺重要的事儿,那就是向当时年纪还小的皇帝慕容暐举荐了一个人,这人是谁呢?正是他自己的五弟慕容垂,而慕容垂呢,从辈分上来说,那可是皇帝慕容暐的五叔呢。
不过呢,慕容暐始终不敢对这个人予以重用。这其中的缘由呢,是因为这个人与慕容儁之间存在着矛盾呢,所以慕容暐在用人方面就有所顾虑,没敢把重要的职责交给他。
慕容垂一直未得到前燕的重用,心中满是愤懑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一气之下做出了离开前燕的决定。之后,他选择去投奔邻国前秦,而在前秦那里,慕容垂还当上了将领呢。
然而,前秦起初虽有过一段看似不错的日子,可这好日子并未持续多久。很快,前秦便迎来了淝水之战,在这场战役当中,前秦遭遇了极为惨重的失败呢。也正是因为这一场败仗,曾经强盛一时的前秦,一下子就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境地,往日的强盛局面不复存在啦。
前秦在经历一系列变故后发生了分裂,由此分化出了好几个小国家。在这些小国家当中,有一个便是由慕容垂所建立起来的后燕。
在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当中,慕容垂也是其中的参与者呢。不过,他在这场大战里可是有着别样的举动,那就是掩藏起了自身的实力哦。你瞧,他当时带去了足足三万的兵马投入到这场战斗之中,可令人惊讶的是,等战斗结束后,这三万兵马居然连一个受伤的都找不到,可见他在这场战役里确实是有意保存了实力呢。
在前秦出现分裂局面的这样一个时机之下,慕容垂顺势而为,成功建立起了属于他自己的燕国。与此同时,当时正处于逃亡状态的慕容暐也没有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同样凭借着这样的形势,建立起了西燕。
在当时那个时候,整个北方地区呢,真正有实力的势力就只有北魏和后燕这两家啦。这也就意味着呢,北魏这边的拓跋珪,还有后燕那边的慕容垂,他们两人之间那是必然会有一场大战要爆发的。
话说在历史的进程中,慕容家又一次遭遇了厄运。那次呢,慕容垂率军出征北魏,可谁能想到,就在行军的路途之上,他突然暴病身亡了。而他离世的这个地方,名字叫做“参合陂”。就从这时候起,“参合”这两个字便和慕容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关联,仿佛被命运的丝线给牵在了一起呢。
慕容家所居住的地方叫“参合庄”,而他们家的独门绝技“参合指”也都找到了来源之处。
慕容垂离世之后,后燕的命运也走到了尽头,最终走向覆灭。其实呢,早在这之前,西燕就已经被后燕给吞并了,所以随着慕容垂的去世,后燕这边也就彻底没了。
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在经历一番波折后,狼狈地逃回了旧都龙城,然后就一直躲在那里不敢轻举妄动。就这样过了几年的时间,龙城却没能一直保持平静,反而发生了内乱。而在这场内乱之后,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与大将冯跋联合起来,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实力以及在当时局势下所具备的一些条件,最终成功建立了北燕这个政权。
慕容垂有个弟弟叫慕容德,在当时的局势下,他带着后燕剩下的那些兵力辗转到了南方,然后在那儿建立起了南燕政权。不过呢,这个南燕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仅仅过了没几年,就被其他势力给灭掉了。
慕容家在历史上有多代君主呢。先从慕容儁说起,他当上了皇帝,而且,他的弟弟慕容垂、慕容德也都登上了皇位,他们这几位呢,就可以算作是第一代君主啦。接着呢,到了慕容暐和慕容宝这一辈人,他们也相继成为皇帝,按照顺序来讲,他们便属于第二代皇帝喽。再往后看,慕容宝有个养子叫慕容云,他同样登上了皇位,如此一来,慕容云就是慕容家的第三代皇帝啦。
你知道吗?有这样三代人,他们可是建立起了前燕、后燕、西燕、北燕、南燕这五个政权呢。不过呢,说来也挺让人感慨的,从这一系列政权开始出现,一直到最后结束,前前后后总共加起来还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呐。
南北朝距离宋朝,中间隔了整整七百年。大家想想看,这么漫长的时间跨度,真的会存在有人在七百年之后还想着去恢复曾经的国家吗?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呢,但确实是一个挺让人好奇、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1981年的时候,中华书局推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宋人轶事汇编》呢。在这本书里,确实有相关的记载,说的是有一个姓慕容的宋人,这人有着想要造反复国这样的一个情况。不过呢,至于这件事儿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那就没人能说得清楚啦,毕竟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实它的真实性。
说不定金庸先生的灵感就是从看这本书得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