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党历史上有一位女性,因深厚的学识和文学才华得到了伟人的称赞,伟人称赞她,如果生活在古代,她可以被称为“女状元”,她就是严慰冰。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
我党和两位名字中带“朴”的老人有渊源,一位是河北蔚县的巨商王朴,曾在1937年拿出5万大洋,帮助八路军115师杨成武的部队。并且号召全县人民募捐。为抗日做出了贡献。另一位是严朴,和我党关系很好的大地主,也就是这位“女状元”严慰冰的父亲。正是严朴为我党培养了这么一位优秀的文学女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fce60184314465db51b526f4c9d30d2.jpg)
严慰冰和陆定一
严慰冰1918年生于江苏无锡,从小爱好文学和写作,常用的笔名为倩一。她在1938年进入延安抗大学习,1933年就开始发表自己的作品,并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赞赏和好评。她的工作一直都与教育离不开关系,曾是《中国妇女》特约记者,解放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后任中宣部教育处副处长,以及政协文史委员。对教育领域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且在1982年加入了作家协会,出版了多部散文和文学作品。
1941年,经过陈云介绍,严慰冰嫁给了当时的八路军总政副主任陆定一,两人虽然相差12岁,但彼此很相爱。
婚后有一天,陆定一去开会,在会议的间隙,伟人问参会人员:“你们谁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多少岁?什么地方有这个证明?”结果在座的所有人没有一个能答上来,当时在场的有陈伯达、胡乔木以及许多文化部的负责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2810624b52e4f7025956febf9a339fc.jpg)
陆定一
陆定一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严慰冰,严慰冰一听,便对丈夫笑着说:“这有何难?有一种出处是王勃14岁时写了《滕王阁序》,就在《唐摭言》的第15卷。”
陆定一翻书看后非常惊讶自己妻子的学识,便赶快去伟人住处把答案告诉了伟人。伟人听后赞叹不已:“你这个夫人了不起,许多大秀才答不出的问题,她能回答。如果在古时候,肯定能中个女状元!”陆定一听到伟人的夸赞,欣喜不已!
其实陆定一是交通大学的高材生,精通两门外语,对古典文学也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还是我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他在党的宣传领域干了近40年,被誉为“老宣传”,我们小时候学的小学课文《老山界》就是他写的。
陆定一也是无锡人,1925年加入我党,解放后他是“双百方针”的首倡者之一,也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鼓励文艺和科学工作者的创作自由,他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我国的宣传工作。
陆定一的家庭生活颇为传奇,“女状元”严慰冰是第二任妻子。他的第一位妻子是唐义贞,是一位革命烈士,两人在苏联相识并结为夫妇。
回国后唐义贞随陆定一来到瑞金,并在瑞金附近一座废庙里安家,生下来他们的第一个女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唐义贞因怀孕在身,不能随军长征,与丈夫陆定一分别。然后唐义贞生下了一个男孩,由于形势危急,不得不将两个孩子托付别人抚养,而自己转入大山里开展游击战争。不幸的是,在与敌斗争中,唐义贞被敌人杀害,年仅25岁。直到1987年,陆定一才找到失散多年的一双儿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7455bd645e27a4d73c2c5eca587d885.jpg)
陆定一和唐义贞
陆定一是在1941年经陈云介绍和严慰冰结婚的,二人的作风都非常清廉和节俭,并且家庭教育方面非常严格。
严慰冰平日生活非常节俭,她拒绝国家为她配备厨师的优待,坚持自己买菜做饭,不与丈夫陆定一一起吃干部饭,而是和婆婆、孩子一起吃粗茶淡饭。她和家人一起过着简朴的生活,将节省下来的资源捐献给更需要的人。这些行为展现了她勤俭节约和固执的性格特点。
陆定一曾任副国级干部,在家庭教育方面非常严格,他反对子女搞特殊化,不允许他们利用自己的职位谋取私利。例如,他的儿媳曾想借用他的专车接送孩子上幼儿园,但陆定一坚决反对,并表示“我家没有这个规矩”。
陆定一和严慰冰育有两子一女,分别是陆德、陆健健和陆瑞君。
其中儿子陆德,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的”特殊津贴专家”。
严慰冰曾写过一首词《诉衷情》,可以作为她一生最好的概括:
当年不羡万户侯,沙场灭寇仇;麸米野菜充饥,一代竞风流。
妖尘起,苦为囚,渐白头;峰回路转,晚晴笔耕,花满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