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雪中奋短兵——东兴之战

金是水 2023-09-07 21:11:21

东兴之战,发生于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十一月;魏出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东吴的南郡、武昌、东兴。其中,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领兵7万,直逼东兴。东吴以太傅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战败。

战事背景: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司马家族成了曹魏的实际领导者。两年后的251年司马懿过世,其长子司马师继续执掌曹魏大权。司马家族需要统领曹魏并不是赢得所有人心,所以司马师需要发动一场战争,来转移一下国内的紧张矛盾。

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十月,孙权病亡,这给司马师出兵孙吴提供了有利时机。252年10月,诸葛恪在濡须水重新构筑了一条防线,即东兴大堤。濡须水发源于巢湖,流向东南最后注入长江。濡须水北段拥有“两山夹一河”的地理优势,只要守住山口就能达到万夫莫开,亦或“千船莫行”的效果。修复东兴堤对魏国都是有害无益。所以不论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司马师都必须要攻打东兴堤。这也是东兴之战的导火索。

兵力情况:

进攻方:魏国司马昭、诸葛诞、胡遵、毌丘俭、王昶等共率领15万大军伐吴,不过东兴之战的为胡遵、诸葛诞7万兵马主攻东兴,其它兵马为辅助进攻南郡、武昌牵制东吴。

防守方:吴国诸葛恪、丁奉等4万余士兵。其中战争之初守卫东兴城的仅有2千余人。

战斗过程:

吴国大将军诸葛恪十月命人修筑大堤并在两山之间筑城两座,令将军全端守西城(西关),都尉留略守东城(东关),以防魏军。魏国大将军司马师采取诸葛诞建议分兵三路进攻吴国,十一月下令:以安东将军司马昭作为都督、元帅、监军,统领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共计七万人伐吴,战于东关,此为东路军;以毌丘俭率领伐吴的中路军,进攻武昌;以王昶率领伐吴的西路军,进攻南郡。

十一月十九日,诸葛恪率兵四万,日夜兼程,救援东兴。魏将胡遵等人命令各军作浮桥渡水,陈兵于大堤之上,分兵攻打两城;东兴二城在高峻险要之处,不能很快攻破。诸葛恪令留赞、吕据、唐咨、丁奉率领部队作为前锋,进攻东兴堤上的曹魏军队。丁奉担心曹魏军队提前占据有利地形,于是率领部曲三千人从小道进发,只花费两天就占据了东兴堤附近的徐塘。当时天上正下着大雪,曹魏众将置宴饮酒,防备也相对稀松。丁奉开始他“雪夜奋短兵”的表演,决定趁这个机会发动进攻。为了追求速度和敏捷,东吴士兵脱下铠甲,只留下头盔;兵器也放弃长兵器,只准备短刀和盾牌。曹魏军队也看到这些东吴士兵,但装备上的不足更加令他们放松警惕,没有及时做好防备。丁奉的士兵顺利爬上东兴堤,突然击鼓进攻,由于之前的轻敌,曹魏军队大乱,前营被击破;随后吕据等人赶到,继续进攻东兴堤上的曹魏军队,曹魏的败势已经无法逆转。

丁奉等人击溃曹魏军队,暂时保住了东兴堤和东兴二城,但如果曹魏军队能够顺利撤退,很大概率会重整旗鼓争夺东兴堤。东吴另一名将之后朱异将“东兴之战”变成歼敌数万的大胜。在丁奉突袭东兴堤的时候,朱异率领一支水军进攻曹魏军队的浮桥,将曹魏军队的后路彻底断绝。至此,在江淮地区的主力部队吃了大败,那么进攻江陵和武昌也没有了意义。王昶、毌丘俭烧毁军营自行撤退。

战后影响:

东兴之战对曹魏影响巨大,此时距离“高平陵之变”才三年而已,司马氏对曹魏的掌控还没有那么牢固。完全没有达到战争之初的政治目的,可以说是输的一塌糊涂,这也为后来“淮南三叛”提供了一定条件。另外对曹魏的礼制也造成了影响。对东吴来说最大受益人就是诸葛恪,是诸葛恪威望达到顶端,也造成了后来“新城之战”的失败,诸葛恪被孙峻夺权,进而被杀。

终语:

其实东兴之战对于魏吴双方是不得不打的一场大战,魏司马师的失败在于轻敌,朝中自上而下认为孙权死后东吴并无能臣名将,此时曹魏之中除了毌丘俭其他人也不得算是猛将,毌丘俭并非东兴主攻部队。东吴老将丁奉正因对方轻敌才能得以轻装奇袭成功。丁奉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醉酒打仗也是一个危险的行为。另外东吴在防守战上基本没输过。

8 阅读:3119
评论列表
  • 2023-10-07 12:30

    东兴个屁,凭着一仗,让东吴多苟延残喘了20年!

    用户13xxx07 回复:
    确实不像宇宙强蜀 一推就倒 姜维 诸葛曕争先送分 连司马昭都吓一跳[得瑟]

金是水

简介:我要回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