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能使鬼推磨,沙特找的那些保镖靠山们,可不是谁都能惹得起的。
1932年,沙特家族在传奇族长阿卜杜勒·阿齐兹的率领下,建立了沙特阿拉伯王国。此时的沙特王国虽然制霸了阿拉伯半岛,但日子并不好过。阿拉伯半岛这个地方气候干热,遍地黄沙,非常不适合农业发展。偌大的沙特王国沙漠化土地占比超过了95%,全国仅有1.45%的国土适合耕种,生产力可以说是相当低下。
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当地的老百姓要么是守着绿洲放羊捡椰枣,要么是跑到海边捕鱼拾贝壳。总而言之,建国之初的沙特穷得叮当响,是当时中东乃至全球最落后的地区。不过幸运的是,沙特的苦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这个国家就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1938年,阿美石油公司在达曼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石油,由此打开了沙特的致富之路。在后续的勘探开采过程中,沙特的石油天赋开始逐渐被展现出来,比如在1948年,沙特在波斯湾盆地发现了加瓦尔油田,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陆上油田。再比如1951年,沙特阿拉伯的东北部海域又发现了萨法尼亚油田,探明储量超过30亿吨,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截止1960年,沙特的原油年产量已经高达6000万吨,是当时世界上石油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有了老天爷赏饭吃的沙特,开始靠着出口石油疯狂积累财富,钱包是一天比一天鼓。尤其是在经历了二战德国的教训之后,石油这种“战略物资”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拥有着全球最优质的石油资源的沙特,自然是获益最大,可以说是日进斗金。尤其是在石油经济最为红火的七八十年代,沙特的人均GDP一度排名世界第一,是当时全球最富裕的国家。而沙特也由此成为了土豪的代名词,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
就这样,原本穷困潦倒的沙特,硬是凭借石油来了一次大翻身,土鳖变土豪。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沙特虽然是有钱了,但睡觉却是愈发的不安稳了。毕竟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沙特出众的资源禀赋就摆在那里,免不了招人觊觎。
沙特虽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扛把子,但是自身的实力并不算强。且不说是面对英美苏联这些大国没有什么脾气,就算是在中东这一亩三分地上,沙特都算不上老大。像什么伊朗、埃及还有后来的以色列,沙特碰上都得忌惮三分。
既然自己实力有限,那就只能抱大腿找靠山了。按理来说,沙特应该是找英国做靠山的。因为沙特在独立之前就是英国的保护国,长期唯英国人马首是瞻。而且一战过后,英国还接管了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大部分利益,成为了整个中东的话事人。
然而最终沙特并没有选择英国人,而是选择了当时大腿还不算粗的美国人。这一方面是因为沙特不是英国在中东的重心,不怎么受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人下手更早,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就盯上了沙特的石油资源。
1932年,美国加州标准石油公司从沙特国王手中拿到了地质调查的许可,算是开启了沙特的石油之路。而在1938年3月,正是这家美国石油公司在达曼圆顶上钻出了沙特的第一桶油,从而帮助沙特正式进入到了石油时代。
二战结束之后,随着美国取代英法成为了西方新的扛把子,美国人在中东的影响力水涨船高,对于石油资源的掌控力自然也就随之加强。
1948年,在美国的雄厚国力压迫下,英法不得不选择妥协,向美国完全放开中东的资源大门,而沙特也由此被彻底绑上了美国的战船。当时由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控股的阿美公司(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几乎是垄断了沙特所有的石油产业。值得一提的是,这家阿美公司就是沙特阿美公司的前身,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总而言之,沙特在发现石油之后,凭借与美国在石油利益方面的捆绑,顺理成章获得了美国的保护,由此打消了许多人的觊觎之心。不过令沙特比较头疼的是,他们和美国的这种坚固“友谊”并没能一直持续下去。
同样是1948年,就在沙特和美国正打得的时候,一个叫做以色列的犹太人国家诞生在巴勒斯坦地区,引发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不满。周边以埃及、叙利亚等国为首的一批阿拉伯国家甚至直接发兵,想要将初生的以色列的扑灭的在襁褓之中。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
战争最终的结果虽然是阿拉伯联军输了,以色列成功立国,但却也进一步加深了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裂痕,从而为后面的持续性冲突埋下了伏笔。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沙特乃是阿拉伯世界的一方旗帜,声望直逼埃及。然而在对待以色列的态度上,沙特却一直都比较克制,远不如埃及那般激进。沙特一直都在以阿拉伯世界领袖自居,然而在对待以色列问题上沙特却长期掉链子,由此声望大跌,以至于被埃及给稳稳踩在脚下。
没办法,当时沙特和以色列背后有着共同的靠山美国。如果沙特选择对以色列动手,必然会引来美国的不满。而如果失去了美国的支持,沙特就很难守住自己的家产。要知道当时美国不仅仅是沙特的靠山,更是沙特背后的老板。
凭借阿美公司在沙特的绝对垄断地位,美国几乎控制了沙特所有的石油产业,从勘探开采,到出口售卖,几乎全是美国人说了算,沙特仅仅只是依靠租地收税挣点钱。当然这不仅仅是收入多少的问题,关键在于控制权的归属。石油收入对于中东国家而言几乎是命根子,在当时占到了财政收入的90%以上,但此时却是需要看美国人的脸色。正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沙特虽说也是非常看不惯以色列,但却无可奈何。
沙特如果想要摆脱美国的桎梏,重新捡起自己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那就必须得将石油产业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沙特和美国展开了一场关于石油控制权的争夺。
先是在1950年12月,沙特借着委内瑞拉的先例,强行将政府的石油收益份额从阿美公司利润的3成提高了5成,由此得到了自家石油产业的话语权。
后又在1960年10月,沙特和委内瑞拉一起推动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并借此逐步掌握了石油市场的定价权。
最后沙特还搞起了石油产业的国有化,通过参股的方式逐步从美国人手中收回石油主权。最终在1980年,沙特基本完成了对阿美石油公司的收购,由此将石油资源完全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随着石油控制权的逐步回收,沙特的底气自然也就硬了许多。于是在对待关于阿拉伯世界尤其是以色列相关问题的态度,沙特也就变得愈发强硬,甚至连美国都敢硬钢。
1973年,因为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以沙特为首的一众阿拉伯土豪决定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展开石油制裁。当时包括美国、西欧和日本等诸多发达经济体,都遭受了来自阿沙特等国的“石油禁运”。石油作为工业时代的血液,战略意义无疑非常重大,尤其是对于那些极其依赖石油资源的西方工业国而言,这更是关乎经济命脉的东西。
所以沙特搞的这一手石油制裁,确实效果显著,搞得西方工业国们苦不堪言,甚至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即使强如美国,那也无法幸免,以美元为主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濒临崩溃。最后好在还是沙特留了点情面,选择与美国合作,让自家体系的石油和美元挂钩,由此才保住了美元的货币霸主地位。
这一次的石油危机,让沙特在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都出了一把风头,国际地位大幅度上升,重新坐上了阿拉伯世界领袖的位置。然而枪打出头鸟,沙特在坐上高位的同时,也难以避免的要面对新的麻烦。
首先对于以色列,沙特虽然考虑到美国的面子不想计较,但他终究是需要站在整个阿拉伯世界立场上对待。在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冲突最为激烈的六七十年代,沙特虽然没有直接下场参战,但却充当了幕后投资人的角色,为巴解组织和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物资援助。所以沙特和以色列的矛盾愈发的激烈,说不准哪天以色列的战机就飞过来了。比如在1981年,以色列的战机就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直接越过沙特领空,空袭了伊拉克。
其次对于伊朗,沙特不管是从教派争斗还是中东地缘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将其当做一个非常具有威胁性的对手。尤其是在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之后,包括沙特在内的诸多阿拉伯国家都成为了伊朗的革命输出对象,矛盾无法避免。比如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就曾多次闯入沙特领空界线,甚至还在波斯湾击沉了沙特的油轮。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来自以色列和伊朗的威胁让沙特深感不安。原本正常情况下,沙特可以选择抱一抱美国的大腿,毕竟有着石油和美元体系的合作在那里摆着。但不巧的是,沙特这次惹上的是以色列,一个和美国关系比沙特还亲的国家,所以沙特很难在美国身上得到足够的安全感。至于伊朗的话,那就更不要想了,他们连美国都不放在眼里。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找不到大腿抱的沙特便开始想着提升自己的武力,而提升武力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买蘑菇。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具杀伤力的武器,蘑菇无疑是最能给人安全感的。
对于沙特而言,买蘑菇钱不是问题。虽说这东西有点小贵,但是沙特也不是缺钱的主,唯一比较麻烦的就是卖家不好找。原本最有希望的卖家是美国和苏联,这两家一个和沙特关系不错,一个正是缺钱的时候。但好巧不巧,美国因为以色列的缘故,不愿意看到沙特有着太强的实力;而苏联则是刚好和伊朗玩在了一起,自然是不想看到沙特做大。
不过幸运的是,此时在遥远的东方还有一个不错的卖家,也就是咱们。当时沙特虽然还没有和中国建交,但对于彼此的印象却都还算不错。因为在1965年的时候,咱们曾对巴基斯坦施以援手,使其扛住了印度压力。而巴基斯坦作为阿拉伯世界的一员,和沙特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看到自家小弟被人家帮了一把,沙特多少还是记得这个人情。
于是沙特最终选择从我国购买蘑菇,即大名鼎鼎的“东风-3”型导弹。这是一款中程弹道导弹,射程能够覆盖整个中东,即便是不装核弹头,也极具威慑力。只要有这东西在,不管是谁想要动沙特,那都得掂量一下。
比如1990年8月,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不到一天便攻陷了科威特全境,大军直逼沙特和科威特边境。当时伊拉克之所以选择入侵科威特,主要就是因为之前和伊朗打架借了人家钱,结果后面消耗太大还不上了。为了不还钱,索性就一不做二不休,把科威特给抢了算了。如此不仅钱不用还了,还能将科威特的财富归为己用。
值得一提的是,沙特和科威特一样,也是伊拉克的债主。在两伊战争期间,沙特为了制衡伊朗,没少给伊拉克送钱,这也是伊朗对沙特动手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拿下科威特之后,伊拉克对于沙特多半是有想法的,毕竟沙特可比科威特的家底厚实多了。要是把沙特的财富抢到手,那么伊拉克在中东可就是完全横着走了。
但是有想法归想法,关键还得看自己有没有那个能力。面对沙特的那几十枚弹道导弹,伊拉克心里实在是没底,所以最终选择见好就收,止步于科威特。
当然即便是见好就收,伊拉克最终也没能逃脱制裁。一场海湾战争打下来,伊拉克不仅什么没捞着,自己都差点被打没了。当然也正是这场海湾战争,让沙特重新回到了美国的怀抱。
首先美国通过这场战争,向沙特为首的阿拉伯石油国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出于维护石油美元体系的目的,美国一定会尽力保护沙特这些阿拉伯国家,谁打你们我打谁。其次美国也通过这场战争展示了自己的强大实力,如果你们不乖乖听话的话,收拾起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如此双管齐下,沙特终究是对美国服了气,不得不选择再度紧抱美国的大腿。不过抱大腿是有代价的,以前是石油资源控制权拱手相送,而如今则是真金白银各种交“保护费”。长期以来,沙特都是美国武器的主要出口对象,动辄都是几十亿美元的军售大单,以至于当下沙特军队几乎是一水的美式装备,而且全都是可以出口的装备中最先进的。
然而沙特军队即便是有着世界一流水平的装备,战斗力依然拉胯,时常被隔壁的游击队打得溃不成军。没办法,沙特军队的装备虽好,但是使用装备的人却是在拖后腿。他们整体的人员素质和装备水平完全不匹配,好装备给了他们也是浪费。
客观来讲,不管是从沙特自身的军队建设情况,还是从周边的国防安全需求来讲,沙特都不需要这样去浪费钱。他们之所以花大价钱进口美国武器,表面上看是为了建设自家军队,提升国防水平。但实际上却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变相的给美国送福利,以此来获得美国的保护。
很多人都说沙特是人傻钱多的土豪,花钱从不考虑性价比。但事实上人家的算盘打的精着呢,武器好坏无所谓,关键是要贵。
沙特本土人都很有钱,谁愿意战场上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