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认为秦朝的覆灭,是由陈胜吴广率先举起义旗,进而将秦朝的国家统治体系彻底摧毁。那么与之类似,王莽政权的灭亡,起始点却是源于一位名叫吕母的女子发动的起义之事。
据正史所记载的内容而言,这位被称作吕母的人物,应当算是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之中,首开先河的女性农民起义领袖。
然而,吕母并非其本名。她育有一子名叫吕育,在古代,多数女子是没有名字的,于是在后来的史书当中,人们便以“吕育之母”来称呼她了。
为什么一位母亲会摇身一变成为农民起义领袖,进而点燃那把足以摧毁王莽政权的熊熊大火呢?这其中的缘由可就复杂了,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要是完整地了解一遍吕母起义的全过程,便会察觉到,这个故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悲剧啊。
在这个故事当中,想要找出一个在人性方面呈现出坏的特质的人,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几乎很难从中发现存在那样一个在人性层面有着明显恶劣之处的角色呢。
大约是在西汉末期,现今山东日照的西南部,存在着一户姓吕的人家。这户人家在当地压根算不上是那种特别富裕的家族,祖辈也未曾留下太多的家业。而后,他们凭借着售卖酒水,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挣得了一些钱财,进而成为了当地较为富裕的人家。
不过在那之后,随着家中慢慢积攒了一些钱财,吕家的男主人却不幸早早离世,如此一来,便只余下了一对孤儿寡母。在这对母子当中,母亲便是吕母,而儿子的名字叫做吕育。
男主人离世得早,好在彼时吕家已积攒了些许钱财,在当地的地位也算说得过去。随着时间推移,吕育慢慢长大成人,顺利继承了家中产业,自此往后,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也是蒸蒸日上的态势。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商人的社会地位着实不高。正因为如此,吕育在长大成人之后,便寻思着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通过一番努力,在当地的衙门之中寻得了一个机会,成功谋得了一份差事,就此当上了所在县里的游徼一职。
若将西汉时期的游徼类比为现代的职务,大致可看作是县派出所所长。这一官职在当时的体制内属于级别最低的小官,不过也有相应俸禄,在当地还是具备一定地位的。就地位而言,担任游徼的吕育,和曾经做亭长的刘邦大体处于相近的情况。
通常来说,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并且还在体制内担任着官职的人,日子往往过得极为舒坦。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吕育在当地发展得越来越顺遂、越来越好之际,汉朝却偏偏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
王莽将皇位篡夺了。
在那时,于吕育而言,王莽篡位这件事儿,仿佛远在天边,和自己没多大关系。像吕家这样的小人物,不管谁当皇帝,似乎都没什么明显不同。可到了后来,随着王莽一步步展开改革,那压力便开始慢慢往基层传导过来了。
自王莽着手开展改革举措后,没过多久便使得整个国家陷入愈发混乱的局面,处于底层的百姓们的生活也随之变得越发困苦。加之王莽所推行的货币改革以失败告终,这直接致使底层百姓辛苦积攒的财富,近乎在顷刻间就被掠夺殆尽。
彼时吕家的状况还算过得去,毕竟此前积攒了些家底,靠着这些还能够维持生计。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处境极为凄惨,日子越过越艰难,甚至逐渐陷入了吃不上饭的窘迫境地。
接着在某一日,上级给吕育安排了一项任务,那便是让他前去协助完成收税的相关工作。
收税本就是吕育的职责所在。可当吕育着手下去收税时,很快便察觉到,老百姓并非不愿交税,而是着实交不起。在西汉末期,历经多年土地兼并,众多老百姓已然没了土地。又经过王莽的货币改革,老百姓手中的钱也没了,莫说交税,就连吃饭都快成问题了。
倘若吕育属于统治阶层的帮凶走狗之流,在面对那些交不起税的百姓时,他大可以通过严刑拷打的方式,逼迫百姓交税,如此说不定便能完成任务。可关键之处在于,吕育绝非这类人,他实实在在是一位极富正义感的官员。
于是,当看到老百姓确实无力缴纳税款的情况后,吕育便采取了一拖再拖的做法,最终导致未能完成收税这项任务。
对于当地的百姓而言,能碰上吕育这样一位官员,无疑是他们的福气。但也正因如此,吕育自己反倒陷入了倒霉的境地呢。
西汉时期的法律明确规定,若是收不上税来,当地的官员便会受到问责。如此一来,这压力可就全落在了当地县令身上啦。对县令而言,要是他手下的所有官吏都如同吕育那般行事的话,那整个县可就完全没了税收来源。真到了那地步,他自己也就
最终,县令别无他法,只得依照法律规定,对吕育展开追责并判定其有罪。毕竟在西汉当时的律法框架之下,一切都需依规行事,就这样,吕育在法律的判定下,被直接论以相应之罪,最终落得了个被处死的结局。
这下可好,事情一下子就闹得很大了。
吕育遭到处死的厄运后,当地的百姓们无不为他深感愤愤不平。而身为吕育的母亲,吕母此刻仿若天都塌了下来一般。要知道,吕育可是吕母仅有的一个儿子,现今儿子离世,这世上吕母便再也没有任何亲人了,她该是多么孤苦无依啊。
彼时,吕母心里正琢磨着,究竟是何人害死了自己的儿子?那时,吕母所认定的答案颇为简单明了,便是那个县令。在吕母心中,正是由于县令对她儿子进行追责,这才致使她儿子惨遭杀害。
于是在那之后,吕母着手变卖掉家中的产业,于当地悄悄和那些年轻人来往结交,对百姓予以接济帮扶。并且还瞅准时机购置刀剑,一心想着要寻得合适的契机,去为自己的儿子报那血海深仇。
如此这般,数年过后,吕母于当地已然能够一呼百应,颇具影响力了。而在同一时期,由于王莽改革以失败告终,致使越来越多的底层民众,渐渐流离失所,连维持生计、活下去的能力都丧失掉了。
后来,历经了许久的准备阶段,吕母将自己平日里结交的那些年轻人统统召集了过来。当着众人的面,吕母诉说了儿子被县里判以死刑的冤屈之事,这件事大伙心里都明白得很,故而纷纷对吕母深表同情。紧接着,吕母用力一挥手臂,高呼着请求大家出手相助,一同前往县里砍掉那县令的脑袋。
此前众人皆深受吕母的恩情,与此同时,官府的种种作为也让大家满心愤懑。在此情形之下,当吕母发出号召之时,可谓一呼百应,不多时便有数百名年轻人纷纷响应她的号召,愿意追随其行动起来。
从那之后,吕母便领着这数百名年轻人,于当地正式发起了起义之举。随后,鉴于当地难以维持生计的老百姓数量众多,没多久就有大批老百姓纷纷前来投靠吕母。如此一来,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吕母手下就汇聚起了好几千人的队伍。
在聚集起数千人之后,吕母总算拥有了向县令报仇的足够底气。紧接着,吕母毫不犹豫地率领众人径直杀奔县城而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过程十分顺利,她不仅成功占领了县城,还顺利地将那县令活捉了下来。
在成功抓住那个县令之后,吕母毫不犹豫地即刻下令,要求将该县令于众目睽睽之下斩首示众,以此来为她那含冤而死的儿子报仇雪恨,让其恶行得到应有的惩处。
然而,恰恰就在这一时刻,颇具讽刺意味的一幕竟突兀地呈现了出来。
据记载,吕母提出要直接斩杀县令之时,县令手下诸多大小官员纷纷赶来,一同跪在吕母跟前,为县令苦苦求情。就野史所传而言,这位县令并非是那种作恶多端之人,他在当地着实做了不少有益之事,因而县里不少官吏都对他颇为同情。
就之前依照律法将吕育处死这件事而言,其实并不能把责任全都推到那个县令身上。毕竟从法律规定来看,吕育确实未能完成收税的任务,按照规定,他的确是应当被追究责任的。
县里的那些小吏纷纷前来向吕母求情,彼时的吕母想必也有些茫然无措吧。然而,一想到要为儿子报仇雪恨,她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当着众人的面,手起刀落砍下了县令的脑袋,而后带着这颗人头,去祭奠了她那含冤而死的儿子吕育。
在杀了县令之后,官府自然没法再对这件事坐视不管了。紧接着,当地的郡守迅速派遣军队赶来进行镇压行动。面对此种情形,吕母果断率领着自己麾下的人马,撤到了沿海的岛屿之上,并且持续不断地与前来围剿的官军展开激烈作战。
就这样,吕母成功阻挡了官军的镇压行动。此后,投奔她的百姓日益增多,不多时便聚集起了超过一万人的规模。伴随着这场起义的声势愈发浩大,当地郡守已然难以压制,无奈之下,只能将相关情况上报至京城去了。
而在京城那一方,待知晓了这件事情以后,王莽所做出的反应亦是十分有意思的。
身为皇帝的王莽,并未径直调集主力部队去镇压吕母所率的那支起义军。恰恰相反,他派人去跟吕母沟通,力劝起义军归降。并且,王莽还作出承诺,只要起义军众人放下武器返回家乡,便能够得到直接的赦免。
当然了,王莽搞的这种劝降举动,起义军这边哪会买他的账。谁都清楚,王莽这会儿来招降,还不就是因为起义军的势力变得很大了嘛。就算起义军愿意就此回去,王莽虽说也会赦免他们,可回去之后呢,依旧得去过从前那种被狠狠压榨的日子,那还不如接着抗争下去呢。
如此这般,双方你来我往地僵持了一年有余之后,吕母溘然离世了。
然而,吕母并非是在与王莽的军队交战失败后丧生的,实则是因病离世。待吕母逝世以后,这支由她所发起的起义军往后该走向何方,便成了横亘在众人眼前的一个极为棘手的重大难题。
彼时,有人提议道,不妨接受王莽所给出的招降条件。然而,与此同时,亦有人持有不同看法,其提出应当继续战斗下去,持续与王莽集团的统治展开反抗,绝不轻易屈服于其招降之举。
一直到了最后,众人实际上也未曾讨论出一个确切的结果。整个讨论的过程持续了挺长时间,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不少看法和观点,但遗憾的是,直至结束,依然没能达成一个清晰明确、能让所有人都认可的最终结果呢。
然而在这一时期,别的地方也陆续有人因不堪忍受王莽集团的压迫,渐渐发起了起义。在吕母病逝后没多久,山东莒县便有个叫樊崇的人,同样选择了举起义旗。起义之后,他径直带着手下众人奔赴泰山一带,就此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起义根据地。
此后,吕母所率领的起义军队伍里,大部分人径直投靠了樊崇,接着投身于起义事业当中。樊崇带领这支起义军后,为能在作战等情况下便于相互辨认,便让所有人都把眉毛涂成了红色。于是乎,在后来的史书之上,这支起义军便被叫做赤眉军了。
在之后的数年时光中,樊崇始终率领着那支起义军,不断与王莽集团展开对抗,并且和身处南方的绿林军彼此呼应。过了几年,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中大获全胜,王莽集团的主力部队近乎全被消灭。与此同时,赤眉军也趁势迅速发展壮大,逐渐将山东、河北等诸多地方纳入占领范围。
此后,绿林军一路向长安进发,成功击败王莽,让王莽政权彻底覆灭。另一边的赤眉军呢,后来拥立刘盆子为帝,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权。待王莽政权被推翻后,便迎来了天下各路英雄相互混战的局面,再之后就是刘秀平定各方,最终建立东汉的历程了。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吕母起义”便是如此。
尽管吕母在起义军还未彻底发展壮大之时便已因病离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吕母率先发起起义之举,实实在在地拉开了新朝末年起义的大幕,仿若一记重锤,为当时王莽集团的统治敲响了灭亡的丧钟。
然而,当我们回过头去细细审视整个吕母起义的故事时便会察觉到:站在现代的视角去考量这段历史,会发现其实在其中很难寻觅到一个彻彻底底、真正纯粹意义上的坏人。
在那段特定的历史进程里,吕育身为当地的游徼,他能勇敢地站出来为老百姓撑场子,甚至不惜拖延收税事宜,这般行径足以证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而吕母呢,为了给含冤的儿子报仇雪恨,毅然决然地揭竿而起,毫不畏惧地与腐朽的统治集团展开斗争,无疑也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女英雄呢。
就拿那个县令来说,他对吕育进行了问责处理。站在他的立场看,为国家征收赋税,好像确实是其分内该做的事儿呢。毕竟要是他不追究吕育的责任,万一所有官员都因此而不收税了,那国家方面恐怕也会出现种种麻烦。
就连身处京城的王莽,一开始也并非就是坏人。虽说他推行的改革最终致使老百姓的生活越发艰难困苦,可其改革的最初目的,的确是想要去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呢。王莽开展的改革,实际上就是试图从地主阶级那儿争取到利益,再分给众多普通百姓。
那么,在这则故事里,究竟该由谁来对这个悲剧承担责任呢?
站在当下的视角去看,这口“锅”,恐怕是得让“落后生产力”来背喽。
说到底,吕母与吕育的悲剧,实则是由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所导致。设想一下,若那时生产力充足,王莽能成功推行土地改革,把从地主那儿没收来的诸多土地分给底层百姓,那百姓既能获得赖以生存的土地,具备活下去的条件,同时也拥有了缴纳赋税的能力。
此后,吕育便能顺利完成收税之事,如此一来,县令也就没必要再去追究吕育的责任了,而吕母也无需再出于为儿子讨公道的目的而去谋划报仇之事啦。
遗憾的是,古代生产力较为落后,那些存在的矛盾根本没办法得到解决。最终,这些矛盾只能通过农民起义这种形式集中爆发出来。唯有经历农民起义,旧的统治阶层被推翻,生产资料得以重新分配,原本的矛盾才能够暂时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