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师师长边贵祥:罢官坐牢随便!总之越南俘虏我一个不放》
世人只知道中国军队优待俘虏,却鲜有人知,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这样一位铁血师长,他曾说出"罢官坐牢随便,越南俘虏一个不放"的惊人之语。此人便是163师师长边贵祥。
在战场上,他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边疯子"。在和平年代,他是带出"钢铁之师"的铁血将领。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师长,为何会在战后失去晋升机会?他为何会说出如此抗命不尊的话语?而他与越军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恩怨纠葛?
一、少年边贵祥:从打死团丁到投奔八路军
1944年春天,河北省昌黎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县的大事。一个刚满16岁的少年,为救一位被调戏的村妇,与一名团丁发生激烈冲突,最终导致团丁身亡。这个少年,就是日后威震边关的163师师长边贵祥。
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边贵祥正在村口担水。突然,他听到村头传来一阵哭喊声。循声望去,只见一名团丁正在调戏张寡妇。这位张寡妇的丈夫去年刚刚被日军杀害,如今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在那个军阀横行的年代,团丁就是地方武装,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是常事。可边贵祥却从小就有一股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血性。他放下水桶,大步走了过去。
"你这个狗腿子,快放开她!"边贵祥厉声喝道。
团丁见是个毛头小子,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嚣张。他松开张寡妇,掏出腰间的匕首就向边贵祥刺来。边贵祥虽然年轻,但从小干农活,力气不小。他抄起路边的锄头就与团丁厮打在一起。
这场搏斗持续了将近一刻钟。最后,边贵祥用锄头重重打在团丁头上,当场将其打死。事发之后,张寡妇连夜逃走了,边贵祥也不得不离开家乡。
在那个年代,打死团丁可不是小事。团丁背后站着的是当地军阀,就算边贵祥是见义勇为,也难逃一死。边贵祥的父母将家中仅有的十几块大洋塞给儿子,连夜送他离开了村子。
离开家乡的边贵祥一路向北,辗转来到冀东地区。这里是八路军的根据地,当地百姓经常能看到八路军战士们帮助乡亲们干活、打日本鬼子的场景。这让边贵祥看到了希望。
1944年深秋的一天,边贵祥找到了当地的八路军联络员,讲明了自己的来历。八路军正需要有血性的年轻人,很快就接纳了他。从此,这个16岁的少年,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入伍后不久,边贵祥就被分配到了冀东军区独立团。这支部队是当地的主力抗日武装,常年与日军周旋。边贵祥在这里不仅学会了打仗的本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礼。
每当战友们问起他为什么要参军时,边贵祥总是说:"打日本鬼子、除暴安良,这不就是咱们穷苦人翻身的希望吗?"这份朴素的革命情怀,伴随着他度过了此后漫长的军旅生涯。
二、血性将军:战场上的传奇故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边贵祥很快就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他最让战友们记忆深刻的,是1945年春天那场惊心动魄的白刃战。
当时,冀东军区独立团在河北昌黎县一带设伏日军。不料日军有备而来,战斗异常激烈。在一处山坳,边贵祥遭遇了三名日军士兵。在那个年代,日军的白刃战技术令中国军队闻风丧胆,尤其是他们手中的那把军刺,更是令人胆寒。
可边贵祥却毫不退缩。他手持大刀,正面迎战这三名日军。战斗中,边贵祥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灵活的身手,先是一刀砍翻一名冲在最前面的日军,紧接着借势腾挪,躲过第二名日军的刺击,反手一刀将其击倒。最后一名日军拼死反抗,在边贵祥身上留下了三处刀伤,但最终也未能逃脱被击毙的命运。
从那以后,战友们都叫他"边疯子"。这个外号不是贬义,而是对他在战场上悍不畏死的赞誉。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边贵祥更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斗传奇。1947年的苔山攻坚战就是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一仗。
苔山是一处战略要地,守军是国民党精锐部队。他们在山上构筑了多处钢筋混凝土碉堡,火力十分凶猛。解放军31师在进攻中一度陷入困境。
当时,解放军缺乏重型武器,只能靠战士们带着炸药包去炸碉堡。这种任务九死一生,没人愿意去。边贵祥二话不说,主动请缨。
那天凌晨,边贵祥带领突击队摸上山去。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他们一口气炸毁了三座碉堡。可就在准备炸第四座碉堡时,敌人的机枪扫射打中了边贵祥。
当战友们冲上去时,发现边贵祥身中数弹,但炸药包已经成功放置在碉堡下。随后的爆炸摧毁了这座碉堡,为我军攻占苔山创造了有利条件。
更为神奇的是,当担架队将边贵祥送往战地医院时,敌军的一发炮弹正好落在他身边,可那枚炮弹竟是个哑弹。战友们都说,连老天爷都在保护这个血性汉子。
就这样,边贵祥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却总能化险为夷。他带领的部队也以其顽强的战斗作风闻名。战友们说,跟着"边疯子"打仗,虽然危险,但从来不会打败仗。
这些战场经历,为边贵祥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深知战场上每一个决定背后都关系着战士们的生死,这也是他后来在对越作战中坚持己见的重要原因。
三、从军事顾问到对手:不为人知的越南岁月
世人鲜少知道,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前,边贵祥曾以另一个身份来到越南。1965年,他作为溪山军事顾问团的重要成员,踏上了这片即将改变他命运的土地。
那时的越南,正处于抗美战争的关键时期。中国作为越南的"社会主义兄弟",派出了大批军事顾问前往支援。边贵祥凭借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被选为顾问团的重要成员。
在越南的第一个月,边贵祥就遇到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一次演练中,越军士兵在丛林中设伏时暴露了踪迹。边贵祥立即叫停演练,将自己在解放战争中总结的丛林伏击经验,手把手教给越军官兵。
"伏击要像老虎蹲伏一样,既要隐蔽,又要能迅速出击。"边贵祥常常这样教导越军。为了让越军更好地掌握战术要领,他甚至亲自示范如何在丛林中潜伏、如何快速转移阵地。
在溪山军事顾问团的两年时间里,边贵祥走遍了越南北部的大小战场。他不仅教授战术技能,还将中国军队的作战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越军。从单兵作战到团级指挥,从武器使用到后勤保障,边贵祥都倾囊相授。
1967年的一天,边贵祥随越军部队在奠边府视察。站在这个让法国人铩羽而归的战场上,一位越军指挥官向边贵祥保证:"中越两国的友谊就像奠边府的山一样坚不可摧。"
然而,历史的车轮转得太快。仅仅十余年后,这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却成了剑拔弩张的对手。边贵祥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转变。
1978年底,当边贵祥得知即将对越作战的消息时,他翻出了当年在越南的笔记本。那上面详细记录着越军的战术特点、兵力部署,甚至连一些重要将领的指挥习惯都有记载。
这些看似普通的笔记,在1979年的战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没有人比边贵祥更了解越军的作战方式。他深知越军善于利用地形优势,更清楚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让边贵祥在对越作战中表现得格外坚决。当战场上缴获的武器中,发现有自己当年教给越军使用的中国装备时,边贵祥的态度更加强硬。这也为他后来在处理越军俘虏问题上的坚决立场埋下了伏笔。
四、163师的非凡战绩
早在1975年,边贵祥就开始为163师制定严格的训练计划。每天凌晨四点,当其他部队还在睡梦中时,163师的士兵们已经开始了训练。他们不仅要完成常规的体能训练,还要进行极其严苛的实战演练。
在一次野外拉练中,163师的一个连队遇到了特殊情况。按照边贵祥的要求,所有士兵都要背着40公斤的装备,在崎岖山路上急行军。一名战士的脚上起了水泡,可边贵祥并没有让他停下来。
"战场上没有暂停键。"边贵祥对全连官兵说,"既然选择了当兵,就要做好随时上战场的准备。"
这样的训练在和平时期显得格外突兀。不少人私下议论:"这是要打仗吗?"事实证明,边贵祥的远见卓识为163师日后的辉煌战绩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163师作为主力部队,担负着进攻最艰难地段的重任。在第一次战斗中,163师就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战斗力。
那是在谅山战役中的一次遭遇战。越军依托地形优势,在山头构筑了多处火力点。常规战术是正面强攻,但边贵祥却另辟蹊径。他派出一个连队佯攻正面,同时让两个连队从侧翼包抄。这正是他当年教给越军的战术,如今却用来对付越军自己。
这场战斗,163师一举歼敌267人,创下了开战以来的最高战果。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极大地提振了全师官兵的士气。
在随后的战斗中,163师屡建战功。他们攻下的每一个山头,端掉的每一个据点,都体现出平时训练的价值。当其他部队还在适应越南的丛林地形时,163师的官兵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战术。
到战争结束时,163师创造了歼敌5293人的辉煌战绩,缴获各类武器装备数千件。这个数字,是参战部队中最高的。
然而,就在全军上下都在为163师的战绩欢呼时,一场风波却悄然而至。在处理越军俘虏的问题上,边贵祥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前程,也为163师蒙上了一层阴影。
正当所有人都期待着163师和边贵祥能够获得更高的荣誉时,一纸命令却打乱了所有人的预期。这个命令,就是要求立即释放所有越军俘虏。
五、抗命之谜:一个将军的抉择
1979年3月,在同登战役结束后的一个傍晚,163师指挥部收到了一份紧急命令。这份命令要求立即释放所有越军俘虏,并归还缴获的物资装备。当通讯员将这份命令送到边贵祥面前时,指挥部里一片寂静。
"不可能!"边贵祥斩钉截铁地说,"一个都不能放!"
在场的参谋人员都愣住了。作为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何况这是来自上级的明确指示。可边贵祥却坚持己见,他当即召集了师部所有领导干部开会。
会议上,边贵祥拿出了一份战损统计表:"看看这些数字,这是我们163师付出的代价!286名战士牺牲,793人负伤。现在让我们放走这些俘虏,这让我怎么对得起那些倒在战场上的弟兄们?"
政委吴恩庆站了起来:"我支持师长的决定。这些俘虏如果放回去,肯定会重新拿起武器对付我们的战士。"
就在这时,上级又下达了第二道命令,措辞更加严厉。可边贵祥依然不为所动:"罢官坐牢随便,越南俘虏我一个不放!"
在场的干部都清楚这句话的分量。抗命不遵在军队中是重大违纪行为,轻则降职处分,重则军事法庭。但边贵祥似乎早已想明白了这一切。
一位老战友后来回忆说,那天晚上,边贵祥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待到很晚。桌上摆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那是他当年在越南当军事顾问时记录的日记。
第二天一早,边贵祥召开了全师干部大会。他说:"我当了一辈子兵,深知越军的作战特点。他们有全民皆兵的传统,今天放回去的俘虏,明天就会成为针对我们的武装力量。我宁可承担个人责任,也不能让我们的战士再次陷入危险。"
这番话得到了全师官兵的一致支持。许多连队指导员反映,战士们都说:"跟着边师长,就是干!"
最终,上级不得不派出工作组进驻163师。但边贵祥始终没有改变主意。在他的坚持下,这批俘虏被转移到了后方关押点,直到战争结束后才按照正常程序处理。
这场"抗命事件"的代价很快就显现出来。在随后的立功表彰中,163师虽然获得了集体嘉奖,但边贵祥本人却未能获得任何个人荣誉。他的军旅生涯也因此止步于师长职务。
多年后,当年163师的一位老战士遇到边贵祥,问他是否后悔当年的决定。边贵祥说:"当兵打仗,就是要对得起穿这身军装,对得起那些流血牺牲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