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宗听闻赵魏当有王者便命节度使王景崇穿衮冕摄朝三日应属传闻

史海撷英 2024-07-02 12:03:50

中唐年间,成德军发生兵变,出身回纥阿布思部落的都知兵马使王廷凑杀节度使田弘正自立,朝廷镇压无果。由于同时卢龙军和魏博军也发生兵变,唐宪宗曾收服的河朔三镇又全部重新失去控制,并且恢复了家族世袭。

但有一些机灵的人却知道,只有和朝廷和睦才能长保家族富贵。王廷凑的儿子王元逵继任后,就对朝廷的命令相当奉行,应有的上贡也不缺。有一次他甚至入朝,唐文宗一高兴,把堂妹封为寿安公主嫁给了他。

寿安公主本是文宗叔父绛王李悟的女儿。先前宦官刘克明等弑文宗兄长敬宗,就意图拥立绛王,事败后,刘克明和绛王都死了。

一般和亲都是对外,这一次却用到了自家的外族节度使身上,诗人李商隐不以为然,作《寿安公主出降》讥讽:“沩水闻贞媛,常山索锐师。昔忧迷帝力,今分送王姬。事等和强虏,恩殊睦本枝。四郊多垒在,此礼恐无时。”

不过至少在当时,这一和亲并没有显出弊端,王元逵送了大量的聘礼,朝野以为荣。寿安公主过门不久,就生下了王绍鼎、王绍懿和一个女儿。在两个嫡子之间,王元逵还有一个庶子王绍烈。

王元逵死后,年轻任性的王绍鼎继任,因为失去军心,差点被士兵推翻,因为他及时早早去世了才未果。但他临终的时候却靠谱了,自知儿子们年幼,于是将军政大权托付给了胞弟王绍懿。为了拉拢王家的政治需要,一生荒唐的王绍鼎死后被追赠为司空,另赠布帛三百段、米粟二百石,累赠司徒、太尉,又赠太傅——而且即使退一步讲,他终究也是皇室的外甥。

王元逵去世时,王绍懿为朝请大夫、深州刺史、御史大夫兼成德军节度判官,后被起复为检校左散骑常侍、镇府左司马、知府事,充成德军节度副使,兼充都知兵马使,接任前还多了个兼御史中丞,正式继任后还获赐紫金鱼袋,加检校工部尚书。而王绍烈的官职则止于右散骑常侍、赵州刺史,嫡庶之别就是这么鲜明。

王绍懿治理成德军九年,因简单宽大很得军心民心,累加检校右仆射、兼御史大夫,封太原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一百户,又加检校司空、金紫光禄大夫。史料没有记载他有没有亲生儿子,总之临终的时候,他选择把权杖交回兄长这一脉。他嘱咐侄子左司马、知府事、都知兵马使王景崇再接再厉,效忠朝廷,和睦周边,不要丢了老王家的基业。

唐懿宗赠王绍懿为司徒。王景崇在原官基础上起复为忠武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同正、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赐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转正后也加了检校工部尚书。

晚唐年间庞勋之乱,王景崇派大将从诸军征讨,平叛后,他以功授检校右仆射,封太原县男,食邑三百户。祖母寿安公主去世后,王景崇因居丧守礼得到朝野称赞,服丧期满后起复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同正,进检校司空。

咸通十一年(870年),魏博节度使何全皞死于兵变,魏博军推韩君雄继任。由于王景崇上表,唐懿宗允许韩君雄接任,同年加王景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加检校太尉、赵国公,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二百户。

王景崇和朝廷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和睦,他甚至还得到了皇帝的特许。王景崇是真的实打实奉命享受了三天皇帝待遇。唐懿宗虽然评价不高,但也不至于如此不懂礼法。“咸通中,荧惑、镇星、太白、辰星聚于毕、昴,在赵,魏之分。诏镇州王景崇被衮冕,军府称臣以厌之。”“初,唐咸通中,金、水、土、火四星聚于毕昴,太史奏:‘毕、昴,赵、魏之分,其下将有王者。’懿宗乃诏令镇州王景崇被衮冕摄朝三日,遣臣下备仪注,军府称臣以厌之。”

没有阴谋算计,没有出师讨伐,出乎意料的戏剧性一幕上演,唐懿宗召来河北的王景崇,让他穿上皇帝的衮冕扮演皇帝临朝三天,如此这般,就能禳解异象。

历史上曾有太后临朝摄政、临朝称制,汉唐两代都发生过,且不说太后之于皇帝的关系和身份,说到底,那也只是辅佐皇帝的特殊安排,太后本身并不是皇帝。即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到最后也只是封了魏王,虽有皇帝之实,但与皇帝名分的半步之遥仍然还得保持。

坐上皇帝宝座,要么和平禅让,要么武装革命,要么兼而有之,在武力挟迫下禅让。总之,朝堂上的皇帝从来不是戏台上的角色。倘若皇帝名分能如此轻松地换来换去,当年武则天称帝又何必那么大费周章。九鼎庄严变成过家家,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操作,如此儿戏,不可思议。

这个可谓荒唐的故事在之后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书写,官修史书和个人著述都说得有板有眼,但蹊跷的是,四星聚的具体时间,全都含糊其词地成了“咸通中”。

王景崇是寿安公主的亲孙子,寿安公主则是唐懿宗的堂姐。虽然是皇帝家的亲戚,和朝廷关系也很融洽,但王家历任成德节度使,是河朔三镇之一,在唐末的藩镇割据中,其政治、军事、财政等实际上并不隶属于长安,甚至民俗、文化都不同于中原。

问题来了,倘若真的笃信“四星聚有王者”,难道不应该擒而杀之吗?盛唐江河日下,难道不更要提防王朝异姓的危险吗?安史之乱的大燕朝难道还不是前车之鉴吗?更何况,所谓赵魏之地,手握重兵实力雄厚的河朔三镇。

要知道,安禄山就是从河北起兵的,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正是肇始于此,“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河朔三镇根本就是朝廷所无法控制的边疆地区。

河朔三镇的顺逆,朝廷甚至都无所谓,只要他们在,就是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听命与否,并不重要。如唐文宗时宰相牛僧孺所说:“使捍北狄, 不必计其逆顺。”换句话说,事实上肩负着御敌守边重任的河朔三镇是否臣服朝廷,完全在他们自己选择,称臣纳贡自然皆大欢喜,另立中央恐怕也无力征讨。

李温

唐懿宗导演的这出闹剧,王之代李,俨然就已经是改朝换代。堂而皇之地这么搞,意味着皇帝和朝廷公开承认四星聚有王者。

任何一个谋士都知道,所谓赵魏之地有王者,这个王可绝不是说姓王。所以,即便王景崇没有异心,河朔三镇中另外那两镇就甘愿当个看客吗?别忘了,当年安禄山的大燕朝就有四星聚的背景。即便河朔三镇暂时还无心或无力做安禄山第二,但如此张扬赵魏之地将有王者出,难道不就是赤裸裸地挑逗和唆使吗?

作为大唐天子,唐懿宗这出戏明显不合常理,不合逻辑。如此不可思议,南宋王应麟就不无感慨:“衰世之政, 其怪如此!”

探明真相的关键还在后唐李氏。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成德节度使王绍懿病故,侄子王景崇时任镇州大都督府左司马、知府事、都知兵马使。八月,王景崇任成德军节度观察留后并继续兼任镇州诸职。十二月,王景崇正式就任成德节度使,镇州(今河北正定)即成德军的首府所在地。直到中和二年(882年)十二月去世,王景崇一直担任成德节度使十六年。

王景崇任成德节度使之后三年,发生庞勋兵变,朱邪赤心带领沙陀兵南下平叛,之后被赐名李国昌,时为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

李俨

唐懿宗驾崩于咸通十四年(873年),唐僖宗李儇继位后继续沿用咸通年号到咸通十五年(874年)。

咸通年号共使用十五年,所以,四星聚的“咸通中”,最可能的时间就在王景崇就任成德节度使的咸通七年(866年)到朱邪赤心获赐李姓的咸通十年(869年)之间。或者说,史官们模糊处理的“咸通中”,目的就是想要让人们以为是这个时间,比如明末清初顾炎武就认为是咸通十年(869年)。

这个时间所指向的,其实就是李存勖家族被赐姓李这件大事。换句话说,唐王朝覆灭已经是事实,所以,“咸通中”所谓四星聚的王者,当然就并非镇州的王景崇,而应该是赐名李国昌后来又封晋王的这个沙陀李氏,具体而言,就是中兴大唐的李存勖。

四星聚预示了唐室中兴的天意和天命,这就是唐庄宗李存勖所说的“天命不可违,唐祚必须复”。“后四十九年,帝破梁军于柏乡,平定赵、魏,至是即位于邺宫。”四星聚预示了唐庄宗灭梁复唐,但是,就像四星聚的时间被模糊处理为“咸通中”一样,看起来时间很明确的“其后四十九年”其实同样模棱两可。

李存勖

“破梁军于柏乡”指柏乡之战,发生在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即位于邺宫”指李存勖在魏州登基称帝,发生在龙德三年(923年)四月;“平定赵魏”,是指收伏原来的河朔三镇,这是一个持续十年的过程——凤历元年(913年)灭燕国(原卢龙节度使),贞明元年(915年)魏博节度使兵变归降李存勖的晋国,最后的成德节度使要到龙德二年(922年)才被剿灭。

四十九年后发生的这些事本身就有长达十三年的跨度,所谓四十九年前的那个四星聚自然也就很难得出一个确定的时间。那么,“咸通中” 究竟是哪一年呢?哪一年都不是。

在整个咸通年间,前后十五年,确实出现过四星聚的天象。咸通十二年正月(871年2月初)、咸通十三年腊月(873年1月底),都有过四星聚,但是,四星聚的位置既不在毕昴之间,四星聚的时间也很难称之为“咸通中”。

李存勖

总而言之,“咸通中” 所谓“四星聚于毕昴”,纯属子虚乌有。为李存勖兴复大唐作天意保障的四星聚根本就是无中生有。虽然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是谁伪造的,但显而易见的是,谁受益,谁的嫌疑就最大,除了李存勖,别人并没有这么做的动机和理由。

明明咸通年间有过真实的四星聚,为什么要编造一个不存在的呢?因为李存勖的晋国地处赵魏,星占分野中对应的只能是毕宿和昴宿,咸通十二年正月(871年2月初)和咸通十三年腊月(873年1月底)的四星聚在斗宿、牛宿、女宿,其分野在吴越地区,没法作为李存勖中兴大唐的天意证明。

另一方面,正因为咸通年间确实发生过四星聚,所以被李存勖移花接木拿来当保障的“咸通中”四星聚也就更加真假莫辨,以至此后历代陈陈相因,虽然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成说如此,也只是表示一下奇怪就过去了,甚至直到今天都还在不加辨析地引用。

0 阅读:55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