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相信!欧美学术圈造假实锤,阿兹海默症研究被误导16年

夜春阅览趣事 2025-02-06 00:25:46

你以为学术界都是真理的净土,是无数科研人员用智慧与汗水构筑的象牙塔?大错特错!近年来,欧美学术界被一场接一场的撕逼打假事件搅得不得安宁。

从癌症研究领域的权威实验室深陷造假丑闻,到阿兹海默症研究可能被误导长达16年,一桩桩、一件件,都让人忍不住感叹:“这是什么人间迷惑行为!”

癌症实验室造假风波:大佬也翻车?

造假实锤

前段时间,英国naturalnews的一篇独家深度报道,在学术界炸开了锅。报道直指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癌症专家卡洛克罗奇的实验室存在严重问题。其研究员不仅抄袭,甚至在实验数据上造假。随后,一份45页的调查报告更是实锤了该实验室11篇论文学术造假,还有21篇论文也疑点重重。

大佬的“牵连”

这位实验室的老板克罗奇,可是癌症界的权威大佬,拿着一年82万美元的高薪,还获得NIH给的84万美元经费,整个学术生涯更是拿过联邦政府超过1亿美元的学术拨款,还因研究癌症获得过六十多万大奖。

虽然暂时没有发现他本人涉及学术不端,但手下的造假行为,还是让他被扣上了管理不善的帽子。这也让我们不禁思考,在学术研究中,领导者的管理责任该如何界定?

阿兹海默症论文造假:牵出更大的瓜?

迟来的“正义”

本以为癌症实验室造假事件已经够惊人了,没想到后续还有更大的瓜。早就已板上钉钉的打假事件,最近又被拎出来批判,原来是那些被要求撤稿的论文一直拖着还没动静,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也沉默不语。naturalnews再次发声,提醒大家处理造假问题。

杂志间的“互锤”

然而,随后,美国期刊science站出来,从nature手里抢过“正义大锤”,反手砸向nature,称nature在2006年刊登的阿兹海默症论文造假,用PS作图手动凑数据得结论。这篇论文已被引用2300多次,连带的十篇论文都有问题。

论文的跌宕历程

这篇处于风口浪尖的论文,讲的是在消除大脑发现贝塔蛋白的一个新亚型A贝塔新56,结论是这个蛋白可以独立影响大脑认知。当时这个研究一出,引起热议,相关研究者急需这样的结论作为突破口。但墨尔本大学的科林表示惊讶,自己做了多年研究都没见过这样的蛋白;研究员布罗迪也花了一年时间找A贝塔星五六,却在病人体内分离不出来。

当一个实验没有任何科学家能重复,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根本不存在A贝塔星56,要么是它太不稳定。但因为论文发表在nature,且相关领域研究的人也不多,贝塔蛋白还有其他亚型被证明对大脑有影响,所以这篇论文就这么“存活”了下来。

事件背后的争议与思考

学术界的评级

science开团之后,学术界吃瓜群众纷纷跟团,有人继续深挖这篇关键论文的造假问题,有人拿着显微镜寻找更多关于阿兹海默症的论文,一场学术大清洗似乎正在上演。但对于这篇所谓阿兹海默症的奠基性论文,学术界的评价却两极分化。

有科学家说science小题大做,这篇论文根本没那么大影响力;而论文的作者之一S则称自己对合作者莱斯内的造假问题无话可说,但坚称自己发现的A贝塔星五六就是一种稳定的贝塔蛋白,只是在病人身上分离不出来。

利益与学术的博弈

在阿兹海默症这条赛道上,巨大的利益诱惑让许多人趋之若鹜。每年投在贝塔蛋白假说上的研究资金就高达16亿美元,占了NIH给阿兹海默症研究领域资金的一半。但以这个理论为技术开发的药物表现却很差,没有一个药能真正治疗阿兹海默症。这背后,是对真理的追求,还是对利益的追逐?

未来何去何从

这场学术造假风波,让我们看到了学术圈光鲜背后的阴暗面。在追求荣誉和金钱的道路上,一些人迷失了自我。但我们也应该相信,真相终会大白,学术的天空终会晴朗。只是,在这之前,还有多少研究被误导,多少病人的希望被辜负,这是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这场欧美学术界的撕逼打假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术的严谨性和真实性,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希望未来的学术圈,能少一些造假,多一些真正的科研成果,让我们离真理更近一步。正如那句“被名声和金钱占据的大脑比被时间擦去记忆的大脑更可怕”,愿我们都能在学术的道路上,保持初心,不被名利所诱惑。

文章来源@吟游诗人基德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夜春阅览趣事

夜春阅览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