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晚上陪妈妈散步,碰见楼下的邻居张姐,她愁眉苦脸地跟我们诉苦:“我儿子名牌大学毕业,现在在家躺了10年,整天打游戏,连门都不出!”
张姐家条件不错,她是企业中层,老公是律师,从小对儿子百般宠爱。3岁开始双语启蒙,周末排满兴趣班,家里书柜塞满各种百科全书。可谁能想到,这个曾经让全家骄傲的“学霸”,如今成了啃老族。
大学毕业后,儿子只上了7天班,因为一点小挫折就辞职回家,从此再没踏出过家门。张姐劝他考研、找工作,他全当耳旁风,每天沉迷游戏,昼夜颠倒。书房里的考研资料落满灰,衣柜里的正装再没穿过。张姐悔不当初:“早知这样,我生他干嘛?供他吃穿,供他读书,结果养出个废人!”
“城市蹲族”:高学历、低欲望的新穷人
张姐的儿子不是个例。《半月谈》曾报道过“城市蹲族”——这群人大多来自中产家庭,学历不低,却选择在家“躺平”,不工作、不社交,靠父母养活。
比如985毕业的王彬,找工作碰壁后干脆“摆烂”:“只要不花钱,就没人逼我上班。”他不买车不买房,不谈恋爱,一年花销控制在2万以内,每天在家混日子。
更让人心惊的是,这种“无欲无求”的心态,甚至蔓延到了青少年。心理专家贺岭峰曾遇到一个14岁的男孩,父母都是复旦教授,家境优渥,可他却几次自杀未遂。男孩说:“我爸妈都是教授,不也是社畜?整天吵架,活着有什么意思?反正早晚要死,不如现在死。”
“童年富裕症”:物质越丰富,精神越贫瘠
这几年有个词很火,叫“童年富裕症”。指的是那些从小物质条件优越,但精神世界极度空虚的孩子。他们不缺吃穿,却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最终变成“空心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 过度满足,丧失内驱力
现在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手机、名牌、旅游,父母统统满足。可当一切来得太容易,他们反而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就像吃饱的狮子不会捕猎,被喂得太饱的孩子,自然懒得努力。
2. 缺乏挫折教育
很多父母生怕孩子吃苦,从小到大包办一切。结果孩子一遇到困难就崩溃,像张姐的儿子,上班7天就辞职,因为他从来没学会怎么面对挫折。
3. 价值观扭曲
有些家长只重视成绩,却忽略了人格培养。孩子考上名校,父母就觉得“任务完成”,可孩子自己呢?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活着。
寒门为何出贵子?因为“饿”出来的内驱力
对比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穷的孩子,往往越拼。
比如四川凉山的陈时鑫,家里穷得叮当响,他从小插秧、割谷子、照顾瘫痪的奶奶,还要骑车十几公里去上学,冬天手脚全是冻疮。可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逼着他拼命读书,最终考上南京大学,并拿到香港中文大学直博资格。
还有清华学霸庞众望,父亲精神失常,母亲瘫痪,他自己还患有心脏病。可他没有自暴自弃,一边捡废品补贴家用,一边苦读,最终以744分考入清华。
为什么他们能逆袭?因为他们心里有股“狠劲”——“我要改变命运!”这种内驱力,是很多富裕家庭孩子缺失的。
如何避免养出“空心娃”?父母得学会“狠心”
想要孩子有内驱力,父母得学会“适度饥饿”教育:
1. 别给太多,让孩子有“想要”的欲望
船王赵锡成家财万贯,却让女儿们上公立学校,自己赶校车、做家务,零花钱要拿收据报账。他的6个女儿全部考上常春藤,大女儿赵小兰还成了美国首位华裔女部长。
2. 让孩子吃苦,培养抗挫力
俞敏洪说:“我的儿子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我。”因为他从小吃苦,而儿子生活太顺。父母得让孩子经历失败,比如自己做家务、打工赚钱,让他们明白生活不易。
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别只盯着成绩,要让孩子明白——人生不是为了考高分、赚大钱,而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并为之努力。
真正的富养,是让孩子学会“挨饿”
《商业周刊》有句话说得很好:“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给他们太多财产。”
真正的富养,不是给孩子金山银山,而是让他们在风雨中学会奔跑。父母得狠心打破温室,让孩子尝点苦头,他们才会明白——人生最珍贵的不是躺赢,而是跌倒后还能爬起来,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