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骑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骑兵马镫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关于马镫和骑兵必须先说明三个问题。
一,我国最早实物马镫发现于两晋南北朝,同一时期有好几所古墓出土,有单的也有双的,不细说了。结构为外包金属内木芯,但这不代表这就是最早的马镫,因为纯皮质木质马镫,很难保存下来。
二,更早马镫出现于西汉墓画,但这个很模糊,难以确定。为什么呢?因为墓画只显示一只脚。在马镫之前还有一种东西,叫马脚扣,可以理解为单马镫,但它的作用只是方便上马,骑上马之后并不使用。除此之外,陶俑石雕也发现有类似马镫的东西,比如霍去病墓前石牛背上,垂着两个很小的环形扣,但这些都很难百分百确定为马镫。
总体来说,西晋之前,包括我们熟悉的三国时期,可以总结为有类似马镫的辅助性工具,但绝对没有大规模使用。证据很充分,东西汉乃至先秦的陶俑石刻墓画很多,反映骑兵或游牧生活的也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没有马镫。如果推论的话,可以断定,两晋之前骑兵,并不使用马镫。
没有马镫骑兵就不行吗?错,大错特错,这一点不妨碍骑兵大规模应用。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三点问题,我国骑兵发展,可以用汉武帝做个分界线,在他之前,骑兵只是功能性兵种,主要战力是步兵,骑兵只起辅助作用。这点在战国兵书《六韬》写得很清楚。骑兵九败第一条就是禁止用骑兵冲锋陷阵。
六韬订立的原则,有它的时代背景,比如当时是战国,并未有大一统政权,国家实力也较弱,马匹产量不够,而且有战车这种更适合冲锋的方式等。赵武灵王虽然推行胡服骑射,但讲得也清楚,骑射而不是陷阵。秦兵马俑出土大概有7000多具,其中只有100具骑兵俑,陪葬品也只有弓弩,并没有发现长矛长戟等武器。这些都说明,春秋战国有骑兵,但只是功能性兵种,并没有大规模使用。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对付匈奴骑兵,他做出一个重大改变,组建大规模骑兵团。匈奴等游牧民族,在使用骑兵上远比中原要早,但要说明的是,他们一样没马镫。曾经有人怀疑,没有马镫骑兵根本没法打仗,并以此推论匈奴早就有了马镫,只是还没发现出土实物。的确,没有马镫很难掌握平衡,但不等于做不到。
学会在无马镫的情况下骑马射箭,要学习多久呢?答案是十几年,甚至一辈子。《汉书·晁错传》说游牧民族一辈子都跟牲畜打交道,他们小的时候,先在羊背上练习,长大后换到马背,所以匈奴骑射之精,这是花了无数时光,无数心血的结晶,汉军根本比不了。当然,像李广这样生活在北方的将领,也精通骑射,但毕竟只是少数。
另一个需要指出的问题是,不要以为骑射是最先进的战术,更不要以为匈奴骑兵战斗力很强。史记把匈奴写得非常骁勇,比如刘邦曾被匈奴围在白登山,被迫签了城下之盟,但这不等于汉军打不过。匈奴对于汉军,真正问题是头疼而非剽悍。看到对方人少,有便宜就打,没便宜就跑,根本不拿逃跑当丢人。司马迁为此痛骂:“不知礼仪,没羞没臊。”
一定要明白游牧民族的特殊性,匈奴是松散型体制,他们的军队只是为了逐利聚在一起,首领对下的约束力,与中原部队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换句话说就是,大家伙只是为了抢东西凑到一起,你说得好听我就听,不好听,我扭头就走。这样的体制,首领无法强制属下卖命,骑兵冲锋那是肉搏,危险性高得多,所以匈奴采用骑射,并不是这种打法最先进,而是它最安全。
所以汉军前期被匈奴搞得苦不堪言,真正问题只是机动力,匈奴人四处游弋,看到哪里人少就抢哪里,北方那么长国境线,你又不能在每个地方都囤放重兵。汉武帝的骑兵改革,实质就是建设冲锋型骑兵集团,逼迫你近战,打肉搏战,打消耗战。纵观卫青霍去病战例,长途奔袭,穿插敌后屡屡可见,我绕后截断你的归路,你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匈奴一辈子都只练骑射,何况汉军武器比他们优良得多,一旦陷入白刃战,根本不行,不要相信匈奴人一个能打三个,短兵相接,一个打三五个的是汉军。西汉大量墓画表现了这点,比如山东孝堂山胡汉战场画像,画的就是持戟汉骑兵,打败持弓的胡骑。
没有马镫的冲锋骑兵可行吗?当然可行,骑射反而是最难的,肉搏倒还好,因为可以采用垫高马鞍的方法,增加平衡度。增加马鞍前后两个鞍桥的高度,提供两个方向的依托,也能起到稳定效果,比如武威东汉雷台墓骑兵像,就是很明显的高马鞍。其实马镫正是因为马鞍的变化,才逐渐登上舞台,马鞍高了上马就不方便,所以出现了单马镫即马脚扣,然后逐渐过渡为双马镫,目前发现最早的单马镫即西晋初年,三国末期。
简单再说一点,冲锋骑兵在三国有个专有称呼,叫突骑。在骑兵发展史上,三国是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之所以重要,因为马镫大概率在这期间产生。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古籍最早有关马镫的记载,是三国志,而且在江南东吴。公元239年,年已八旬的吴国将军吕岱带兵平叛,张承拍他马屁,称赞他上马轻松自如。从对话来看,三国时期已经出现帮助上马的单马镫,即马脚扣。吕岱年高八十,上马还能不用马脚扣,所以张承夸他比廉颇还牛。
而马脚扣产生原因,则是因为大规模骑兵冲锋战术的应用。为了保持骑兵身体平衡,马鞍前后两个鞍桥不断加高,马鞍越高,上马也越不方便,所以出现了马脚扣。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单马镫证据,是长沙西晋墓骑士俑,时间大概为公元302年西晋永宁二年。这批骑士俑的马鞍桥都非常高,且非常窄,左侧垂着一根三角形扣,墓葬时间仅比吕岱平叛晚了63年,所以基本可以断定,单脚马镫大规模使用,应该是三国时期。
我们还可以从《后出师表》以及《吕布传》看到,这里面提到的突将,就是突击骑兵,负责冲锋陷阵。而突将从吕布身上可窥一斑,吕布之所以被称为三国头号猛将,就是因为他擅长指挥骑兵,突击摆好防御阵型的步兵。因为骑兵数量不多,所以突击目标是对方指挥官,因此名为突将。
这里面隐藏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骑兵居然可以正面冲击步兵方阵了。论骑兵使用,最早当属游牧民族。匈奴骑兵只用于游射,西汉骑兵也只是用来突击对方骑兵,但到了东汉,战术发生了重大改变,出现了专门突击步兵方阵的骑兵。如果熟悉刘秀,一定知道幽州突骑在光武帝建国事业中,发挥了多大作用。突骑,虽然与突将仅有一字之差,但已经意味着,这是用于冲击步兵方阵的骑兵。乌桓突骑,可谓是三国头号战斗力,也是公孙瓒袁绍等人称霸一时的最重要资本。
步兵方阵,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是最主要战力,下的心思最多,战术也最丰富,而且最擅长防御。《六韬》骑兵战术,九败第一条就是骑兵不能去突击步兵,那是送死。所以不要被电影骗了,什么重骑兵随随便便冲垮步兵方阵,那只存在于导演的想象。冷兵器时代东方战斗力远高于西方,马镫就是一个证明,我们马镫出现的时间,比欧洲至少早1000年,骑兵战术的发展,也远较他们领先,如果三国时期君主有心对外征服,曹刘孙三家都有征服世界的实力。
言归正传,三国时期骑兵战术的发展,很快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如果熟悉那段历史,会发现三国还是随便拎着外族吊打,但到了西晋,就变成了游牧民族吊打中原。为什么?就是因为骑兵战术被游牧民族学会了。
从匈奴身上看,他们之所以战斗力差,因为两点,第一只会骑射,不会肉搏;第二组织纪律差,不肯卖命。第二点也促成了第一点,因为不怎么听话,所以不肯干肉搏战这种危险活。反过来说,如果游牧民族有了严格纪律,并学会骑兵战术,将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这也是三国时期,各诸侯屡屡吊打外族,但同时他们招募来的外族军队,又有着惊人战斗力的原因所在。
论五胡乱华,原因有很多,如果仅从军事上说,就是这一套被他们学会了。五胡最早建国的是前赵刘渊,刘渊是汉化匈奴,其部落早在西汉就归顺汉朝,发展到后赵,石虎已经能组建起名为“云腾黑槊”的精锐骑兵团。从武器变化也能看出来,有了马镫,双手都可以解放出来。再比如武悼天王冉闵左手双刃矛,右手钩戟。
所以说,马镫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中原农耕文明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悲剧,没有马镫,一只手要拉缰绳或者扶鞍桥,骑兵的性能永远受限,有了马镫,骑兵终于无所不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