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从来就不能真正治好病人的病!”2006年,著名肿瘤专家华益慰已是胃癌晚期,看着琳琅满目的药品,他叹息地说道......1933年,华益慰生于天津,祖籍湖北浠水。他是我国第一批8年制的医学生,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20岁那年,华益慰积极响应号召,进入军医大学学习,入伍参军。1960年,为了能参加支援西藏的医疗队,他不惜将婚期推迟一年。他形容这次去西藏的任务“既艰巨又光荣”,虽然条件艰苦,但华益慰真正感受到了军人的神圣使命,精神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和洗礼。海城、唐山大地震后,华益慰立刻报名奔赴抗震救灾前线,不顾危险,在一线参与救援长达半年多时间。这期间他的爱人重病在家,但为了“大家”,他只能委屈“小家”,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或许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看来,会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甚至对此持批判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老一辈这种牺牲小我、奉献大我的“不近人情”的高尚精神,让我们的祖国在各个领域迅速崛起强大。华益慰一生奋斗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即使退休后,也没有靠闻名遐迩的名气,去另立炉灶赚大钱,即使这对于他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他选择留在奋斗了一生的医院中:“我要留下来,还可以为科室建设和发展提一些建议,病人到医院可以找到我,我还能为医院出点力。”直到73岁高龄,华益慰已患有颈椎和腰椎疾病,但他仍坚持在临床一线,每年亲自操刀手术100余台,有的一个手术要持续十几个小时。也正是这一年,华益慰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一场甲状腺手术后,他咬牙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和蔼地做了病人的术后叮嘱。然后他找到助手:“最近别给我收病人了,我做了胃肠造影,不太好。”这一天,是华益慰从事医生工作的最后一天,此后,他就变成了病人。回顾华益慰的一生,虽然是著名的“华一刀”,做了上万台手术,但他一辈子没有拿过一个红包。他说:“廉洁行医是医生的本分,贪财图利收受红包根本不配当医生。”九十年代,曾有一位患者家属包了1000元的红包,感谢华益慰挽救了老伴的生命。由于跑得太快,华益慰没能追上。但这件事让华益慰执着了十几年,一直没有放弃寻找这位家属,要将红包还回去。当华益慰住院后,仍对此事耿耿不忘,让家人一定要找到那个人,并将红包还给他。后来,红包的主人知道了这件事,并听说华益慰病重,前来探望。但他坚持不肯收回红包,并提议将这个红包交给组织,成为以后教育医务人员的一个生动教材。华益慰的胃病,发现就是胃癌晚期。他接受了全胃切除,并多次化疗,身体和精神上经受了巨大的痛苦。从医生到病人,华益慰开始反思,医生们无法从自己的角度,对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他也是直到自己生了病,才知道接受治疗后会如此痛苦。这不禁引起,他关于现代医学的局限性的思考。比如,外科医生对肿瘤都是能多切绝不少切,只为保证尽量不复发。但华益慰接受的全胃手术,术后极其痛苦,而且反流的危险很大。事实上,他的确发生了反流,并引起一系列问题,最终无力回天,与世长辞的。华益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昔日的同事。以后一定要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能不全切就不全切,哪怕留下一点点,病人的感受都要好很多,治病救人不只是消灭病情,更要减少病人的痛苦。而且,根据华益慰多年的临床经验,人体细胞有极强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更新周期,单纯靠西药采取打击病灶的做法,很可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应该用营养支持细胞的自我修复,才能真正达到治愈的目的。华益慰认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还要关心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要更人性化,懂得两害相遇取其轻。比如接受手术痛苦地活1年半,那不如保守治疗舒服地活1年。在治疗期间,华益慰看着医院药房里琳琅满目的药品,又叹息说:“药物从来就不能真正治好病人的病!”华益慰曾经做过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病人通过药物恢复的不过8%,病人恢复起到至关作用的是病人平时的身体素质,还有病人面临疾病时的心态。在生命的最后日子,华益慰将自己作为教育培养临床医生的活教材,并且找到医院病理科主任说:“我的病情多次检查未能确诊,手术后可能见到的所有并发症都同时出现,这是我行医56年里从未遇到的,所以一定要做尸体解剖,看看能不能有所发现,也好给后人积累一点经验。”华益慰的遗愿,是将遗体捐献给医院:“对医学研究有价值的标本可以保留,不搞遗体告别,不留骨灰。”华益慰和爱人都出身医学世家,在此之前,华益慰父母、岳父母也都将遗体捐献给了医院。他们用一生,践行了对医学的探索和奉献!希望华益慰对医学的反思和建议引起更大的关注和重视,促进医疗的进步和对患者福祉的保障!参考资料新华社《华益慰:值得患者托付生命的人》
掩盖症状当治病自欺欺人小病治成大病
不靠药物光靠手术,那比五马分尸来更惨!对症下药硬道理!
尽力而为吧,我老公肺鳞癌骨转移,老公看的中医,现在也带瘤生存一年多了。在喝药的这段时间疼痛感减少了,肿瘤也缩小了些。不管是做什么治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