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曹操和诸葛亮的“综合体”,却因为出身被移出武庙的名臣

刘涛慢叙历史 2024-09-15 21:48:52

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有这么一个人,他被称为“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拥有曹操识人断事的才华和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忠义,考虑到他出生于三国末年,当时人们对于曹操和诸葛亮记忆犹新,更能看出这位名臣的绝代风华!

三国末年,东吴鄱阳地区,有一个叫陶丹的人,他运气极佳的娶到了一位湛氏为妾,湛氏辛勤纺织工作,积蓄了钱财,让陶丹得以结交家世超过他的人,并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出仕为官,逐步升职到了扬武将军。

但陶丹没干几年就死了,留下孤儿寡母,勉强为生。他的长子历史上没啥记载,而湛氏给他生的是次子,名为陶侃。

陶侃生于259年,刚成年不久,东吴就亡了,他借不到父辈的余荫,只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县里面做个小吏糊口。

一天,鄱阳的孝廉范逵路过陶侃家,天降大雪,他就在陶侃家留宿。陶侃家中贫穷,湛氏便剪断了自己的长发,拿去卖钱换回酒菜,让陶侃好生的招待范逵。这便是“截发留宾”的典故。

这一顿饭,成了陶侃的进身之阶,范逵对这个年轻人非常看好,回到郡上就极力向别人推荐,陶侃因此得以升任枞阳县令。他在任期间,结识了安阳县功曹周访,二人一见如故,结为儿女亲家,在周访的推荐下,陶侃又升任庐江郡主簿。

庐江太守妻子生病,需要顶着大雪到几百里地之外请医生,其他人都不愿意,只有陶侃主动前往,让庐江太守对他大为嘉奖,推举他为当地的孝廉。

不过,西晋年间,正是“九品中正制”推行的巅峰时期,陶侃父亲做过官,只能勉强算是寒门,大部分的豪族官员都不怎么看得上他,兜兜转转,陶侃到了四十多岁,还是在县令的位置上,后面还因为跟上司不合,弃官回家闲居。

八王之乱引发了天下新一轮的动荡,303年,江夏张昌起兵,大批流民纷纷前去投奔,不到一个月时间,张昌攻占了江夏郡,兵马超过三万。朝廷赶紧任命刘弘为荆州刺史,率军前去镇压,刘弘听说了陶侃的名声,征辟他为南蛮校尉长史。

当时张昌刚击败了前将军的援兵,围攻宛城和襄阳,未能破城后,便沿着汉水进入长江,控制了荆州和扬州的大片地区。陶侃被任命为先锋,攻打张昌,前半生从未领兵的陶侃展露了他出色的军事能力,前面一段时间所向披靡的张昌完全不是陶侃的对手,陶侃连战连胜,陆续击杀张昌麾下数万兵马,打的张昌逃窜到了大山中,残部都向陶侃投降。

刘弘对陶侃感慨道:“我当年做羊祜大人的参军,他认为我一定能做到他的地位,我今天看到你,你也一定能做到老夫我的位置上。”平定荆州后,陶侃因功晋升为东乡侯。

305年,扬州刺史陈敏见北方胡人实力强盛,朝廷无力顾及江东,便起兵叛乱,想要割据一方,他占据扬州后,还派弟弟陈恢领兵向西攻打荆州。

刘弘立即委任陶侃为江夏太守、鹰扬将军,命他带兵抵挡陈恢的叛军。陶侃数次以水战击败了陈恢,瓦解了陈敏向西的攻势。

306年,刘弘病逝,陶侃也因为母亲湛氏病逝而回家服丧。

服丧期满,陶侃被任命为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带兵驻守夏口。

311年,司马越病死,汉赵大军攻克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睿无意北上复国,专心经营江南,任命在南方威望渐升的陶侃为武昌太守。这一年,陶侃已经五十二岁了。

这时长江上游的荆州和湘州被起义军首领杜弢占据,司马睿便命令陶侃去征讨杜弢。

荆州刺史被杜弢围困,陶侃的援军赶到时,杜弢引军撤走,陶侃判断杜弢是想要走陆路,偷袭武昌,便带兵日夜兼程,三天时间赶回武昌,提前埋伏下来。

等到杜弢果然前来,陶侃伏兵杀出,大败杜弢,缴获了大批辎重,迫使杜弢退守长沙。战后陶侃被晋升为使持节、荆州刺史、南蛮校尉、宁远将军,如同当年刘弘的感慨,陶侃已经做到了刘弘的官职,但这并不是他仕途的终点。

313年,征南将军参军王冲叛乱,占据江陵。陶侃麾下的参军王贡假借陶侃的命令,联合杜曾,击杀了王冲后,又反过头来攻打陶侃。陶侃措手不及,被杀得大败,差一点成了俘虏,他因此被免职,但在王敦的讲情下,他以布衣的身份继续领兵。

要洗雪耻辱的陶侃爆发出了更强的战斗力,哪怕王贡、杜曾和杜弢在他的威慑下联合在了一起,还撺掇五溪蛮加入了叛军,却依然不是陶侃的对手,数十次交锋后,起义军主将或者被杀,或者投降,历时数年,波及数州的杜弢起义被彻底平底。

大胜之后,陶侃在荆襄地区威望大振,这却惹得王敦很不高兴。王敦一直垂涎荆州的战略地位,便借着陶侃之前战败的理由,任命他为广州刺史,而让自己的弟弟去接任荆州刺史。陶侃的很多手下不忿,想要武力抗拒,王敦越发恼怒,甚至想要杀死陶侃。多亏他手下人劝说:“陶侃和周访是亲家,关系很好,如同左右手一般,哪里有砍了左手,右手却不来帮忙的?”王敦顾忌周访,只好放走了陶侃,陶侃被迫留下儿子当人质,连夜南下,路过豫章的时候,他握着周访的手感叹:“如果不是你在外,我怕是性命难保啊。”

抵达广州后,陶侃又干掉了盘踞交州的杜弢余部杜弘,当时交州还有另外一路起义军温劭,陶侃手下请命去攻打,陶侃笑着说:“我的威名在这里,哪里还需要派兵,一封书信就够了!”果然,他一封手书送过去,温劭完全不敢抵抗,逃到了始兴郡,被追兵擒获。

平定了交州,陶侃因功晋封为柴桑侯,不久又加封他为平南将军、都督交州军事。

322年,王敦第一次起兵叛乱,晋元帝任命陶侃兼任湘州刺史,想让他拖住王敦进攻建康的步伐,但王敦进兵极为迅速,陶侃刚从交州大老远的跑到湘州,王敦就攻入了建康。不过此时陶侃威名赫赫,岭南之地都听他号令,王敦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只是免掉了他湘州刺史的官职,让他赶紧回广州待着,并任命了一名亲信王谅做交州刺史。

王谅本事不够,镇不住局面,被交州豪强梁硕所杀,陶侃则出兵击杀了梁硕,王敦不得已,同意陶侃兼任交州刺史,加封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在广州期间,因为远离朝廷中央,政事相对的减少了许多。陶侃不愿意让自己闲下来,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他每天早上将一百块砖搬到书房外面,到傍晚再搬回书房,别人看了奇怪,询问他整天搬来搬去的是要干啥?陶侃回答道:“天下动荡,为臣子的,正要为国出力,而我现在生活却如此安逸,我担心这种日子过久了,会消磨志气,所以为了强身健体和磨炼意志,我才每日搬砖往返,不让自己松懈。”人们听了,都非常佩服他。

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陶侃运甓(pi,砖的意思)”的典故。别忘了,这时的陶侃,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

324年,王敦第二次叛乱,病死途中,其党羽被晋明帝平定。

为了抑制王家的力量,晋明帝重用外戚和流民帅,提拔江东士族,与王家没啥牵扯,又是江东本地人的陶侃因此被任命为都督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护南蛮校尉。

听说陶侃返回,荆州百姓奔走相告,欢呼不已。陶侃也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有一次陶侃出门,遇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谷,他问那人为什么拿着稻谷,那人回答说:“没有为啥,路边看到的,随手拿来而已。”陶侃大怒:“你不种田,却为何拿着别人的稻子戏耍?”当即喝令鞭打了那人一顿,事情传出去,百姓们都勤于农事,治安也好了许多。据记载,在他的治理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刚展露中兴气象,晋明帝就病逝了,他死后,五岁的晋成帝即位,外戚庾亮掌握朝廷大权,庾亮对陶侃十分忌惮,想方设法裁抑陶侃的发展。

327年,历阳内史苏峻和镇西将军祖约起兵造反,起兵之初,庾亮还对别人说:“我担忧陶侃,更甚于担忧苏峻。”

不过苏峻的进展很顺利,328年年初就攻入了建康,陶侃的次子也死于乱军之中。庾亮逃到江州投奔名臣温峤,在温峤的劝说下,庾亮和温峤一起请陶侃担任平叛的盟主,率兵勤王。

陶侃一开始还不乐意,只是派了一路人马去江州加入勤王军,过了些日子还将这路人马给调了回去。还是温峤,写信给陶侃,摆明利害,说苏峻掌权,肯定不会容易陶侃在外掌兵,而他如果出兵,不仅能给儿子报仇,还能体现对朝廷的忠义。

陶侃认同了温峤的说法,亲自戎装登船,引军顺江而下。苏峻听说后,连忙出兵石头城,试图阻止勤王军。

各路勤王兵马在石头城汇合,与苏峻的叛军多次交战,双方互有胜负。苏峻是“流民帅”出身,他的兵马是西晋破灭后,聚集当地民众,与胡人兵马长期作战练出来的强悍精锐,而陶侃这边的勤王兵马则有不少是长居江南战斗力不济的弱军。

在陶侃的指挥下,勤王兵马与苏峻的叛军围绕着石头城,不断地修筑工事堡垒,又不断地在鲜血中来回拉扯争夺,从当年五月一直纠缠到了九月,终于,勤王军临阵击杀了醉酒上阵的苏峻,叛军大乱。

329年二月,陶侃攻克石头城,收复建康,平定了苏峻叛乱,让摇摇欲坠的东晋朝廷由危转安,从此之后,江南保持了七十多年的安定局面。

陶侃平叛后返回荆州,被加封为侍中、太尉、都督七州军事,晋爵长沙郡公。这时的陶侃名重天下,连割据辽东的慕容氏都称赞他“海内之望中唯足为楚汉轻重者”。

329年,平定苏峻之乱的大功臣温峤病逝,王导就以南渡士人之一的刘胤为江州刺史,强化他们“南渡派”的力量,但包括陶侃在内的很多人都说刘胤没有治理一州的能力,表示反对,王导一意孤行,强行让刘胤上任。

330年,仅仅过了半年,刘胤就与后将军郭默爆发矛盾,郭默杀死了刘胤,还将他的首级送去建康,说对方谋反,自己是为国平叛,有功。

郭默也是流民帅出身,曾经在北方与前赵的刘曜和后赵的石勒多次交锋,麾下军队战斗力也就是逊色苏峻几分而已。王导担心再引发一次苏峻之乱,便忍下一口气,承认了郭默的“刘胤叛乱”的说法,还任命郭默为江州刺史。

这却激怒了陶侃,他上书王导:“郭默杀死刺史,就让他做刺史,那如果他杀了宰相,是不是就要让他做宰相?”王导回信表示郭默兵力强悍,又盘踞长江上游,很难攻打,不如秘密戒备,寻找时机再出兵平定。

陶侃拿着王导的书信,冷笑道:“这的确是屈从贼人的策略!”随后,他不顾朝廷的诏书,集结麾下兵马,直扑江州。郭默想要迎击,又想要南下豫章,几番动作都被陶侃击退,他麾下的将领失去了信心,将郭默绑了,投降陶侃。陶侃直接将郭默斩首,首级送去建康。

当年郭默在中原,颇有威名,他被杀的消息传到中原后,人们都震惊于他如此轻易的被陶侃击败,越发敬佩陶侃的本领。当初苏峻之乱,苏峻的部将杀死了陶侃的儿子,后来侥幸逃到石勒手下,陶侃写了封信给石勒说明此事,石勒二话不说,将那个将领杀死,脑袋送到陶侃手中,以示友好。

东晋下诏任命陶侃加领江州刺史,都督江州军事。至此,陶侃已经是八个州的都督,完全控制了长江的上游和中游,东晋兵马有一半在陶侃的掌握之中。他一度想要出兵废黜王导,在庾亮等人的调解下,放弃了这个念头。

32年,陶侃出兵攻占了樊城、新野和襄阳,稳固了荆州北方的防御体系,让后赵不能再沿着汉水入侵江南。

晚年的陶侃深知“月盈则亏”的道理,朝廷赏赐他“剑履上殿”的殊荣,被他坚决拒绝,他还数次想要告老回乡,却屡屡被手下阻拦。

334年,身体支撑不住的陶侃离开了荆州,在途中病逝,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赠他为大司马,谥号“桓”。

刘宋建立后,大规模废除前朝的爵位,只有王导、谢安、温峤和陶侃的子孙爵位得到保留。

唐朝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陶侃名列其中。

奇葩的是,宋太祖即位后,将二十三名武将移出了武庙,其中就包括陶侃,理由大概是他不是士族豪门出身,而且提拔底层人才,所作所为与当时的大环境相悖,所谓“俗异诸华”。

这个理由实在太不靠谱,连赵匡胤自己的子孙都难以认同,到宋徽宗时期追封古代名将七十二人,陶侃又重新名列其中。

晋朝流行清谈,后世称为“两晋风流”,实际上就是大把的官员是门阀政治上来,不需要办事,不想要办事,也不会办事,就崇尚浮华,聊天度日。陶侃在这个大环境中,却勤于政务,注重实际,兢兢业业的处理公务,他也看不惯其他人浪费时间,曾没收了手下的酒器和赌具,当着所有手下的面扔进了江中,再鞭打带头喝酒赌博的人,而且陶侃做事严密,思虑长远,他造船的时候,曾命人将竹头收藏起来,到后来桓温时期,就是用陶侃积攒的竹头做成竹钉,在伐蜀的战役中发挥了用处。

能够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政治中,以微末出身走上八州大都督的位置,保住东晋的半壁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陶侃的子孙都没啥出名的人物,但到了曾孙一辈儿,却有了陶渊明这个山水田园派的大诗人。

毛主席对陶侃有很高的评价,将他与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和美国国父华盛顿相提并论,赞扬他们不论地位高低,都不忘劳动励志的品质:“古之人有行之者,陶侃、克伦威尔、华盛顿是也。陶侃运甓习劳,克将军驱猎山林,华盛顿后园斫木。”

1 阅读:196

刘涛慢叙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