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曾想刺杀司马昭,后改变计划发兵讨伐,王沈等人则向司马昭告密

史海撷英 2024-10-14 21:24:06

曹魏其实非常可惜,因为他是曹操南征北战几十年打下的江山,又历经曹丕、曹叡两代帝王的不懈努力,这才奠定了其在三国当中的优势地位。

然而,到曹叡之子曹芳(其实是养子)当皇帝的时候,却被司马懿政变夺权,曹魏皇帝自此成为摆设,司马氏开始掌权。

司马懿70岁的时候才发动政变,72岁就去世了,所以他纯粹是为了子孙做贡献,其实他也没想当皇帝,但他的儿孙可不这么想。

司马懿去世后,长子司马师子承父业,大肆铲除异己,进一步架空魏室,曹芳只是稍微动了下政变夺权的念头,就被他给废掉了。

曹芳被废之后,司马师原本打算立彭城王曹据为帝,但郭太后不同意,因为曹据是曹操的儿子,而她是曹操孙子曹叡的妻子,跟曹据差了两辈,那她以后还怎么当太后?因此,郭太后坚持立曹髦为皇帝,因为曹髦的父亲是曹叡的兄弟东海王曹霖,这样辈分就对上了,她这个太后才坐得安稳。

曹髦

司马师原本坚持立曹据,但想到自己擅行废立已经不对了,再不听郭太后的话,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便同意立曹髦为帝,毕竟曹髦只有13岁,他控制起来也比较方便。就这样,在司马师和郭太后的各怀鬼胎之下,曹髦登上了地位,成为曹魏第四位皇帝。

据记载,曹髦智商、情商都很高,陈寿评价他“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而钟会说他“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何以见得?可以从曹髦继位前的一件小事说起。

那时候,郭太后颁布诏书,迎接曹髦入京继承大统,“庚寅,公入于洛阳,群臣迎拜西掖门南,公下舆将答拜,傧者请曰:‘仪不拜。’公曰:‘吾人臣也。’遂答拜。至止车门下舆。左右曰:‘旧乘舆入。’公曰:‘吾被皇太后征,未知所为!’遂步至太极东堂,见于太后。其日即皇帝位于太极前殿,百僚陪位者欣欣焉。”

等曹髦登基之后,他马上宣布大赦天下,同时下旨削减皇室经费,因此又赚了一波好评。谁能想到,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干出的事情,一出场就博得了群臣的好感,可见曹髦这个人不可小觑。

当然了,曹髦表现得太过老成持重,也是有副作用的,那就是容易引起司马氏一党的警觉,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曹髦

曹髦继位之后,很快就意识到,司马师才是朝堂的真正掌控者,自己不过是个傀儡,能行使的权力非常有限。但是,曹髦并没有自暴自弃,他采取了两步措施,来稳固自身地位。

第一,司马师当时以大将军之职节制天下兵马,但缺少官方认可,曹髦便顺势让他都督中外诸军事,并节制京城警卫,同时赐予他“假黄钺,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的权力。第二,曹髦还下旨为参与废黜曹芳的臣子们论功行赏,按照功绩大小给予不同赏赐,许多人因此封侯,还有很多人得到升迁。

这一波操作下来,曹髦不但博得了司马师的好感,也让司马师的亲信部下们很高兴,他的皇位因此稳固。

在稳固皇位之后,曹髦就开始为自己考虑了,在他内心当中,暗藏着一颗光复魏室之心,只不过自己势单力薄,需要积攒力量。为此,曹髦经常发布诏书抚恤阵亡将士,还派人到全国各地代天子慰问官员和百姓,以此来争取人心。

曹髦继位的第二年,他就等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机会,这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氏,司马师出兵镇压。

不得不说,司马师这个人的军事才能还是很突出的,很快就平定了叛乱,然而不幸的是,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他遭到文钦之子文鸯的突然袭营,结果因为受到惊吓而眼珠崩出,不久后就死了,死前让弟弟司马昭继承大权。

司马昭

消息传回宫中,曹髦大喜过望,认为这是夺权的好机会,于是下诏让司马昭留守许昌,尚书傅嘏则“率六军还京师”,同时他还积极策划宫廷政变,准备除掉司马昭。

曹髦为何让傅嘏率军返回京城?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傅嘏之前是忠于曹魏的,后来虽然为司马氏效力,但拉拢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曹髦的计划中,如果傅嘏率军返回洛阳,那他就有希望控制住军队,继而铲除司马昭,从而收回大权。

但是,司马昭老谋深算,他知道曹髦居心叵测,也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军权一定要抓在自己手里,不能假手他人。

于是,“景帝崩,天子命帝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帝自帅军而还。”曹髦的计划不但落空,还遭到了司马昭的打压,被彻底架空,并且司马昭自此之后极少入宫,绝不给曹髦干掉自己的机会。

为了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曹髦下旨册封司马昭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辅政。至此,司马昭顺利接班司马师,而曹髦则错失了一次绝好的翻身机会,也是最后一次机会。

司马昭

司马昭为何不做掉曹髦,其实司马昭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为他刚刚继承哥哥的权力,就急着对皇帝下手,这样天下人怎么看他,他日后又怎么篡位当皇帝?所以,司马昭留下了曹髦,但严格限制了曹髦的权力,让曹髦彻底成为摆设。

自那之后,曹髦除了研究学问、吟诗作赋之外,其他啥事都干不了,他还因此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受到了许多人的推崇。

正元二年(255年)至甘露三年(258年),是司马昭人生很重要的三年,他以统帅的身份指挥曹魏大军,连续取得了对东吴和蜀汉的几次战争的胜利,并且平定了淮南的第三次叛乱。

在战场上的胜利,让司马昭的个人威望急剧攀升,他的势力也越来越大,以至于他产生了强烈的篡位之心。

那么,司马昭想要篡位,是怎么体现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逼迫曹髦下诏册封自己为晋公,享受“加九锡、假黄钺、奏事不名、剑履上殿”等一系列特权。这些特权都是古代臣子篡位的征兆,比如曹操就是这么干的,只不过他最后没有迈过自己内心那道坎,所以最终没有篡位,也挽留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但是,司马昭这个人挺矫情,明明自己及家族的名声不好,可他偏偏最看重名声,为了不让人说三道四,也为了看看有多少人支持自己,他硬是前后十次拒绝受封晋公。

曹髦

在这场持久的消耗战中,曹髦就差跪下来求司马昭接受册封了,可以说是威严扫地,而司马昭则通过十次拒绝,铲除了更多的异己,也将更多的人拉拢到自身阵营,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曹魏皇室的权威。

在第十次下诏被拒绝之后,曹髦的愤怒达到了顶点,于是拔剑怒劈桌角,说出了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千古名言。

曹髦眼看自己的权力被剥夺,内心感到十分不安,他又担心司马昭将自己废掉,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再次浮现在他脑海中,那就是除掉司马昭。

如何除掉司马昭,曹髦进行一番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将司马昭诱骗到宫中,在皇宫的陵云台让提前埋伏的刀斧手将司马昭杀死,然后昭告天下,宣布亲政。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曹髦召见了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这两个人都是他的亲信,李昭掌管一部分禁卫军,是他为数不多掌握实权的部下;焦伯虽然只负责传达旨意,却是宦官集团的领导之一,必要的时候宦官也可以助他一臂之力。

曹髦

当时,曹髦在凌云台下接见了李昭、焦伯,设下了埋伏,只等司马昭进宫。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那天竟然下起了大雨,司马昭临时决定不进宫了,曹髦的计划因此落空。

曹髦知道,即便自己延迟或者取消计划,消息都有走漏的风险,所以他不得不另做打算,因为时间不等人,所以他决定带兵出宫直奔司马昭府邸,与司马昭火拼,不成功便成仁,宁可死掉也不做傀儡。“戊子夜,帝自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

曹髦的这个决定,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一个皇帝找大臣拼命,说出来谁会相信,但现实就是如此,曹髦这么做或许有一线生机,不这么做,消息一旦泄露,就只能任凭司马昭处置了。

甘露五年五月初六己丑日(260年6月2日)晚,曹髦召见了他自认为是亲信的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告诉他们自己将在第二天出兵讨伐司马昭,希望三人积极配合。曹髦不知道的是,这三个人当中,除了王经誓死忠于曹魏之外,王沈和王业不过是见风使舵的小人,根本不值得信任。“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五月,己丑,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王经曰:‘昔鲁昭公不忍季氏,败走失国,为天下笑。今权在其门,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一日也。且宿卫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而一旦如此,无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祸殆不测,宜见重详。’帝乃出怀中黄素诏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惧,况不必死邪!’于是入白太后。沈、业奔走告昭,呼经欲与俱,经不从。帝遂拔剑升辇,率殿中宿卫苍头官僮鼓噪而出。”

司马昭得知曹髦的计划后,并不紧张,而是进行了一番布置,只等第二天曹髦率军出宫。

其实,到这个时候,曹髦就注定失败了。“帝遂拔剑升辇,率殿中宿卫苍头官僮鼓噪而出。昭弟屯骑校尉伷遇帝于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中护军贾充自外入,逆与帝战于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抽戈前刺帝,殒于车下。昭闻之,大惊,自投于地。太傅孚奔往,枕帝股而哭,甚哀,曰:‘杀陛下者,臣之罪也!’”

成济

尽管杀曹髦的是成济,但成济是司马昭的下属,因此曹髦遇弑,司马昭难逃干系,弑君这个罪名,注定是洗刷不了,这对他日后篡位十分不利,但他还想做一下挣扎,起码得找个人垫背。

很快,四面八方对司马昭的讨伐声此起彼伏,无不指责他的弑君之举,尽管他是威风八面的大将军,但依然感到无助和害怕。

这个时候,有人给司马昭出了个主意,说带兵阻拦曹髦的是贾充,可以说贾充私自行动,杀害了皇帝,这样司马家的压力就会小很多。贾充当然是够分量来顶罪了,但问题是贾充忠心耿耿,这么做也是为了司马昭,司马昭于心不忍。

成济

没办法,司马昭最终决定让亲手杀掉曹髦的成济来担责,尽管他也很不忍心,但为了自己的王图霸业,也只能如此了。

很快,成济就被司马昭斩杀,据说成济被杀之前,曾光着膀子派到屋顶,大骂司马昭忘恩负义,搞得司马昭很是尴尬。

1 阅读:41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