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家史(一)

太璞石 2023-12-18 17:02:45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出生;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因在家中排行老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就叫朱重八。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在应天府(今南京)即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大明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放牛娃出身,家庭贫苦,15岁时,父母、大哥因为灾害都死了,迫于生计只能去当和尚,后投身革命,逐渐成长为一名起义军首领。之后朱元璋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贵人,马氏,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马氏是义军大首领郭子兴的义女。在马氏的支持下,朱元璋的创业之路才算走向了正轨,然后一路逆袭,最终能登上九五之尊之位。

我们遍观中国的兴衰史,会发现,从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到楚汉争霸,从李唐定鼎中原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再到蒙古逐鹿四方称霸中原,乃至明朝末期清军入关称雄,几乎所有的大一统王朝都是由北至南,最终统一天下。而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南到北完成统一的政权,这算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壮举吧。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草根皇帝朱元璋的奋斗史。

一、世间百态,和尚也是一种修行

朱元璋出生在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兄弟里排行老四。古代不实行计划生育,本着多生多产劳动力的原则,自然是多生多养。后来发现从娃娃变成劳动力是需要时间的,没有办法,留下老大养老和最小的朱元璋,老二和老三都送给了别人当上门女婿。至正三年(1343年),朱元璋时年十五岁,濠州发生旱灾,祸不单行,次年春天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又来袭。朱元璋的父母、大哥相继在这场动乱中去世。因家中无钱葬亲,只得用破衣服包裹尸体,草草安葬。

迫于生计,我们的小朱同学,只得到皇觉寺剃度做了行童。但是,好日子不长,当地也闹起了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主持没办法,打发大家出去云游化缘,各自流浪吧。

说是化缘,其实就是乞讨,只不过和尚这个职业自带乞讨属性。年仅十七岁的小朱同学就开始了自己的云游生活。一首BGM响起: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就这样,朱元璋从濠州南到合肥,从合肥向西到河南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向东经过了鹿邑、亳州,辗转流浪,三年后回到了皇觉寺。正是这三年的流浪生活,让朱元璋接触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到世间百态民生疾苦,积累了生活经验,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外如是,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投身革命,造反也能收获爱情

元末,民族阶级矛盾激化严重,天灾频繁,民不聊生。走投无路的农民纷纷铤而走险,揭竿而起。时年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就是在这时候,受儿时玩伴汤和的邀请,加入了占据濠州的郭子兴的红巾军。

朱元璋投身起义军之后,云游积累的人情世故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因为作战勇猛,富有机智,粗通文墨,朱元璋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很快就把他调到帅府,提拔他为亲兵九夫长。要知道,那时候的农民起义,在这帮泥腿子的军队里,有点文化的都是高精尖人才,何况朱元璋精明能干,老于世故,那在军中自然声名远播。

在老板身边干事,只要你有能力,老板就能给你舞台。而为了拉拢朱元璋,郭子兴更是把其至交马公最小的女儿,也是他的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这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升官发财娶媳妇,小朱同学一下占了两样,那真是羡煞旁人。而此时朱元璋也算真正攀上了高枝,马氏对他而言,不但是生活上的良配,更是为他的逆袭之路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彼时,濠州城中红巾军的五个元帅闹矛盾,闹分裂。要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一股子农民起义,为了点蝇头小利都能挣得头破血流,何况有时候还不单单是小利。当时郭子兴一派,孙德崖和其他三个元帅一派,正值徐州红巾军主将被杀,其部下彭大和赵均用来投奔。彭大和郭子兴交好,孙德崖他们则拉拢赵均用,并挑拨赵均用抓了郭子兴,毒打一顿准备杀了他。好在朱元璋知道以后,救了郭子兴。要说农民起义多不长远,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起义是被迫无奈的选择,一旦境况稍好转,就会耽于享乐,迟滞不前。朱元璋显然不是这一类人,这帮人没前途,我还是得自己单干。

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回乡募兵,招募七百兵勇回到濠州,郭子兴很高兴,就升朱元璋做了镇抚。但是这帮人占据了濠州之后,那真是得过且过,半年没动静。朱元璋一看,这帮孙子,不是干大事的人,不值得和他们谋事。就从自己新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也就是向南发展。这二十四人算是朱元璋的原始班底了。

三、韬光养晦,论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

要说朱元璋发家的第一桶金,要属攻破定远这一战役了。

朱元璋带着徐达等二十四人,南下途中,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和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凭借这支队伍,向东夜袭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整编了两万名精壮汉人降卒,至此,有了称雄一方的资本。之后南下滁州,军师李善长加入队伍,李善长向朱元璋建议,要效仿刘邦知人善任,止战于杀,天下可平。后来,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占据一方城池,拉起了一支三万人的队伍。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克和州,而之前来投奔的郭子兴病逝,当时扯大旗的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屈居在二人之下,为左元帅。但实际上,朱元璋有勇有谋,士兵又是自己招募的,所以朱元璋是实际统帅,但是碍于韩宋实力强盛,自己只能韬光养晦,以待时变。

驻守和州后,粮草供应不足,与和州相对的长江南岸的太平、芜湖,是生产稻米的地方,但苦于没有船只。朱元璋的小心思就活络起来了,正好巢湖水军的红巾军前来投奔,真是瞌睡来了枕头,当即合兵一处,用巢湖水军的船只载朱元璋的步马军东渡长江,抵达采石,常遇春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当时将士看到有了粮食,还有这么多战利品,赶紧拉回去,造起来吧。但朱元璋效仿项羽,让人砍断船缆,断绝退路,一鼓作气,攻克太平。因为朱元璋知道滁州和和州是不适合当做大后方来经营的,地寡兵少,只有长江南岸的太平、应天等江浙一带,地域富庶,人口密集,是可以经营的根据地。

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趁张士诚进攻江南元军的时机,齐发水陆大军,三攻集庆,第三天破城外军营,俘虏了三万六千人。当时,为了吸纳这股生力军,打消降军的疑虑,朱元璋选了五百勇士当亲军,夜里守卫自己,这可是真是朱大胆。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后,疑虑尽消,不到十天就拿下集庆,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府。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多点开花,相继攻下常州、宁国、江阴等地,控制了江左、浙右各地,此时,朱元璋因战功也被升左丞相,封为吴国公。

彼时,朱元璋的谋士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这里高筑墙是为了保证根据地的安全,广积粮是为了防备被围困而准备,也是为了招募士兵所用,要知道战争年代粮食是硬通货,有粮就有兵;缓称王是为了转移焦点,枪打出头鸟。这三条策略是朱元璋前期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他的实力也得到了迅速的增长。

朱元璋带兵有方,军纪严明,攻占城池后,下令士兵不得扰民,不得掳掠,不得奸淫,有个别士兵犯禁,立即处死,朱元璋的军队严明的纪律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护,为自己建立根据地夯实了基础。

0 阅读:23
太璞石

太璞石

轻点红尘,洒脱执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