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先生做了一件震撼全国的大事,他带着文武将士到南京祭祀明孝陵。这件事情随着报道传遍中华大地,想起了轰然大波,从下到上都在猜测孙中山先生的想法,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此后明朝历代皇帝虽然是到了嘉靖这藩王一脉,但朱元璋是他们的直系祖先,历代皇帝都必须要祭祀太祖皇帝,这是皇家传统,这一点都不过分,而且是必须要做的第一等大事之一。
明朝灭亡之后的南明和清朝战争之中,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也曾经多次到过南京,后来被清朝封锁到了沿海一带,但是他的十万海军却让清朝没有办法,最强盛的时候曾经打到南京城紫金山下。
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死之后,南方抗清斗争基本宣告结束,到三藩之乱的时候,吴三桂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自称是大明皇帝手下天下兵马大元帅,那个时候他的兵锋一度占领岳阳。
整个长江以南一下子变了颜色,好像大明就要重新回来一样,60多岁垂垂老矣的吴三桂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到南京去祭祀朱元璋,因为打到南京,那政治意义就大不一样了,就可以和满清隔江对抗,成则一统天下,败则不失为南北朝的格局。
此后的乾隆也曾经六下江南,也学着康熙的模样祭祀明孝陵,如果说康熙是真正害怕南方造反,安稳人心的话,那乾隆完全就是为了模仿而模仿,完成自己的十全武功,想要追赶上康熙的文治武功了。
乾隆去世之后,天下安稳了差不多50多年的时间,在广东一个叫洪秀全的人横空出世,两次鸦片战争压迫的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苛捐杂税不影响满清贵族的生活,但是缺将老百姓碗里面最后一点野菜掏干净了。
洪秀全失败之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热了,大家都以为会成功的,但没有想到还是有一大批的汉人人才愿意维护满清的统治,并且出手镇压了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这批人才像曾国藩为代表,一手缔造了同治中兴,他们说是防止中国分裂,西洋人渔翁得利。
这样的借口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强的说服力,的确在一些情况之下,有政府状态总比没政府状态更好,但自从满清战败给日本人之后,天下人心就散了,满清的有政府比无政府还要差劲。
大家再也忍受不了拉,所以从甲午战争之后,天下各地的起义就像是雨后春笋一样根本镇压不完,终于到辛亥革命的时候成功,辛亥革命的成功建立起来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其中历史的进步意义不言而喻。
也有人主张按照西方民主共和的方式命名一个共和国。孙中山先生没有独裁做决定,而是带着革命军上万人到南京明孝陵祭祀,在城墙之下悬挂起来了朱元璋的画像,郑重庄严的给天下人宣告,自己驱逐了满清,恢复了汉室,完成了当年朱洪武的伟业。
整个国家重新回到了汉人的手中,不仅仅是朱元璋事业那么简单,这一次不是封建王朝的更替,更是完全推翻了封建统治,解决了皇帝,整个国家都是民主共和,是全体老百姓所有,所以决定建立国号为“中华民国”。民国既是全体老百姓所有,也是对“明国”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