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国内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很多城市青年无所事事。
1955年,一位50多岁的大婶对着记者说:“我们有手有脚,不想在家里吃闲饭。”
这个大婶名叫王玉兰,记者把她的心愿写成了报道,
毛主席看到后十分赞赏,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展了。
1956年,全国大约有20万青年离开农村,来到的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
20多年过去了, 这一行动却在当年的知识青年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01
1982年国庆节深夜,当大多数人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时,女知青萧芸却在家中微弱的灯光下,以凳子当桌,奋笔疾书。
她写下了一封看似“大不敬”的信,次日一早便寄给了自己认识的最大的官。
那时,萧芸已找到了一份幼教工作,但她深知,还有许多返城青年正遭受不公待遇。
为了替这些下乡青年发声,她毅然“冒死进柬”。

1955年,毛主席一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点燃了无数青年的激情,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奔赴农村。
起初,这更多是青年们自发的行为,他们想在急需知识青年的荒凉地区施展才华,带动当地发展。
然而,到了60年代动荡时期,上山下乡逐渐演变为强制性运动。
1969年,年仅15岁的萧芸也主动报名下乡,来到湖南湘潭县姜畲镇的茶场。
三年后,茶场解散,她被分配到老虎岩生产队,与大队长的弟弟李开彦结婚,开始了农村生活。
02
1979年,随着下乡知青开始大规模返乡,萧芸也渴望回到城市。
历经重重困难,她终于带着女儿的户口转为城市户口,并在株洲市湘江厂幼儿园谋得一份教师职位。
然而,她很快发现自己的工龄只能从头算起,这让她感到十分焦虑。
要知道,她身边有很多比她年龄小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工龄和工资竟然和她一样。
当初,她们满怀热情地为国家建设上山下乡,如今归来却要从零开始,这让许多知青感到心寒。
萧芸的家逐渐成为知青们聚集的场所,大家希望她能代表他们向上面反映情况。
起初,萧芸犹豫不决,但想到这关乎8000万知青的命运,她决定牺牲个人利益。
1979年国庆节,萧芸坐在门槛上,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关于知青工龄的建议信。
她在信中恳请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定工资改革制度时,能够充分考虑知青们的困境。

将信寄出后,萧芸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安排好父母,告诉丈夫随时准备离婚,以免被牵连,还给女儿织了几件毛衣。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萧芸的信在中央引起了巨大轰动,最终摆上了胡耀邦的案头。
03
看到这封信,总书记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这些返城知识青年,在农村辛苦劳作,给当地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同样是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于是,胡耀邦将“知青补工龄”政策纳入“六年两千件”落实政策中。
后来,萧芸的信被誉为《知青福音书》,使知青们在晋级、评职、分房等方面享受到了农龄变工龄的福利。
作为最大功臣的萧芸,虽然没有享受到特殊优待,但她已心满意足。

如果没有这封信,无数知青将白白浪费十几年的青春。
萧芸用一封勇敢的信,为8000万知青争取到了应有的权益,改写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彰显了个人力量的伟大。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使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是这一代人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