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魏延为什么会被杀,他的死跟诸葛亮有关系吗

行走的娱儿 2020-07-13 11:14:24

有的人说诸葛亮的容人之心太过狭隘,在诸葛亮未死的时候,蜀国朝中全部官员被他压制,大小事均过问,事必躬亲,这足以看出他有妒忌贤才之心以及对权力的欲望很重,所以在他死后,蜀国只有姜维一个算是能堪大用,其他新生的官员基本是纸上谈兵,诸葛亮在魏延投降的时候,就和刘备进言魏延有反骨,两人就此埋下矛盾,魏延与诸葛亮素来不和,诸葛亮稳重。魏延好奇计,两人主张不同,在魏延提出奇袭子午谷计策后,诸葛亮不采纳,伐魏失败后,魏延对诸葛亮颇有不满,诸葛亮也对魏延不爽,两人矛盾爆发,这才导致魏延被杀。其实魏延并没有反骨,这都只是诸葛亮的妒忌贤才的心在作怪。

真的是这样吗?蜀国大将魏延为什么被杀?我认为有一下三点

1.魏延太狂妄.封五虎上将时并没有他.他去找诸葛亮要.就错了.领导说给你的东西就是你的.他说不给你要也没用.诸葛亮那时候是刘禅的亚父(干爸爸).蜀国的相国.蜀国他说的算.你魏延找刘禅都没用.何况诸葛亮还有点妒忌英才(个人理解)。

2诸葛亮的偏见所致。诸葛亮对魏延,自始至终一直抱有偏见。早在关羽进攻长沙,魏延杀韩玄、救黄忠、降关羽时,诸葛亮就要斩杀魏延。六出祁山,诸葛亮安排魏延作先锋,但一直不信任他,只不过是利用其勇猛善战的特点替蜀军出力而已。诸葛亮临死之前,将军政大权交给了姜维、杨仪等人,并逐一唤至病榻前面授遗计,竟然是要将魏延置于死地。诸葛亮用人,喜欢用四平八稳的人,喜欢用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人,喜欢用对自己愚忠的人。诸葛亮知兵但不知人,懂用兵之道但不懂用人之道,只相信自己,却从来不相信别人。刘备生前,蜀国人才济济;刘备死后,蜀国人才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而魏延,对诸葛亮不够尊重,面对诸葛亮兵出祁山的错误决策,直言犯上,据理力争。后来蜀军劳而无功时,魏延还时不时对诸葛亮进行冷嘲热讽。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伤害了诸葛亮的自尊心。临死前,诸葛亮终于下定决心,留下遗言要将魏延无情清除。魏延之死,是诸葛亮一手导演的悲剧,不但是魏延本人的悲剧,更是蜀国的悲剧。

3.魏延的个性所致。魏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战功显赫。特别是诸葛亮北伐曹魏时,魏延提出了著名的战略思想,即取道褒中,兵出子午,径捣长安。这一谋略,连诸葛亮的劲敌司马懿也深以为然。魏延是蜀国将领中唯一直接伤害过曹操的战将,在争夺汉中的战斗中,魏延拈弓搭箭,一箭射中了曹操的嘴巴,折断了曹操的两颗门牙。作为武将,魏延无可挑剔。但是,魏延却有其致命的人格缺陷,他恃才傲物,特立独行,个性张扬,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与顶头上司关系紧张。早在长沙时,太守韩玄就责怪魏延傲慢少礼,一直不肯重用他。明知诸葛亮对自己抱有成见,但魏延却对诸葛亮兵出祁山的伐魏战略公开表示不满;征战过程中,自认为诸葛亮对将领奖罚不当而口出怨言,这样做,无疑又进一步加深了两人之间的误解。同僚之间,魏延也不善沟通,导致缺乏同情者。杨仪与魏延势同水火,姜维和魏延非同道中人,而杨仪同姜维都是诸葛亮十分信赖、且在其死后托付重任的人物。只有陈式与魏延惺惺惜惺惺,却早就被诸葛亮借违抗军令之名杀掉了。这样,魏延在蜀军中曲高和寡,十分孤立。在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军依其遗计退回汉中时,魏延还天真地认为不能因诸葛亮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要亲率大军去与司马懿决战。但蜀军将士思归心切,又有诸葛亮留下的魏延会造反的遗言,便众口一词,咬定魏延谋反。最后,魏延成为众矢之的,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最后要说的或许这是蜀国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很显然,诸葛亮的子嗣后代都在蜀国,诸葛亮在世时,这些人都可以受到较高的待遇,蒋琬、费祎、姜维等人都是诸葛亮的心腹,而魏延却不是,如果诸葛亮死了,以威望而论,魏延肯定就是丞相的继承人。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剩下的就不说了,大家自己想吧。杨仪被贬一事,也是蜀国内部权力斗争的一幕。蒋琬等人的卸磨杀驴之计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杨仪不死,权力未必归于蒋琬。大家可以读读《三国志》,你会发现:蒋琬是在杨仪死后才成为大将军、尚书令、益州刺史的,杨仪死前,蒋琬官职只是尚书、留府长史,丞相参军。仅仅是靠诸葛亮以遥控式的方法指定蒋琬是不够的,还需要蒋琬去清除障碍。

杨仪在杀死魏延后回到成都,仅仅赐予了中军师的官职,连爵位都没有赐予,显然,这个时候斗争已经开始了,更甚的是,帮助杨仪斩杀魏延的马岱、王平也都倒向了蒋琬阵营,杨仪死后不久,马岱就成为了左将军、平北将军,从关内侯进爵到陈仓县侯,王平成为了典军、安汉将军,由此可以论证。

我觉得军事家有些地方要为政治家服务的。如果看不清政治方向,那不仅劳而无功,也许会祸及自身。邓艾就是另外一个例子。

0 阅读:14

行走的娱儿

简介:用最犀利的语言,穿透社会的种种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