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大多数要借助于说话的方式来实现正常交往,这是人际交往的最基本模式之一,但在生活中,我们却难免会遇到孩子不爱和人说话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明明在家里能正常和父母沟通,但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孩子就不愿意和人说话了。
在这时候,我们往往不知道在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出于各种担心和顾虑,很想马上改变这一状况,但孩子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并不配合,而我们又找不出一个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孩子,使得孩子不爱说话的情况愈加严重,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人际交往,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性格的养成乃至学习成绩的提高等。
因此,我们对于孩子不想说话的问题绝不可等闲视之,如果为人父母者在思想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那就好办了。
01 孩子不想说、不爱说的心理成因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孩子不爱说话的现象?我们或许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因素。
我们知道,不少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或身处陌生环境的时候,可能会感到紧张、焦虑或不安等等,只要这种情况不是持续很长时间,比如只是短短的两三周时间,那么,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我们用不着多虑,只要多加关注就好了。但如果孩子一直不开口说话的时间持续超过了一个月以上,以致连正常的社交往来都受到了影响,那么,我们就不能大意了。
心理学把这种经常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的情况,归结为是一种“缄默反应”,这种心理反应经常发生在低龄孩子身上。由于不少父母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因此经常一不小心就给忽略了。
具有“缄默反应”的孩子的一个突出外在表现是孩子心里有话,却因为某种原因而说不出口,这种原因通常是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某种精神上的压力。
这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三年级女孩,她在家非常能说话,讲起话来用伶牙俐齿来形容也不为过,但只要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或面对一个陌生的人,她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几乎是“金口难开”。后来深入了解之后,才知道孩子由于缺乏安全感及存在某种压力,因而在身体、心理和情绪等方面都下意识地出现了一种不敢说话的本能反应。
其实,孩子身上这种前后反差如此之大的表现,和大自然中的动物在遇到危险时所做出的的求生自保的反应是相似的,都是一种潜意识下的本能反应,对一些从小个性就比较敏感的孩子来说表现更为明显。所以,我们不能把孩子不想说、不爱说归结为态度问题,这更多的是属于心理层面上的问题。
02 三步助力孩子摆脱“缄默反应”当我们遇到孩子不爱说话的情况时,内心自然是焦虑不安的,而当我们压抑不住这种焦虑时,就会不自觉地把这种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更加剧了孩子的这一反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将引发孩子更多的心理、人际关系、学业等方面的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打破孩子竖起的这道“篱笆”,真正倾听到孩子真实的声音,让孩子在任何场合下都能自信满满地开口说话。
● 首先,满足孩子必要的安全感。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大多数是因为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一直存在时,孩子就会缺失安全感。
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加倍的关心和呵护,在教育孩子上我们要坚持“温和+坚定”的正向教育原则,既不失教育原则,又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温暖的爱,心理安全感不受破坏。
● 其次,在言语上和孩子共情。当我们发现孩子不想说、不敢说的情况时,其实已经是孩子最感无助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不是要急着去责备和督促孩子,而是要尝试着去真正理解孩子,这种理解应该是建立在和孩子共情的基础上,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打开孩子的心扉。
● 第三,教孩子掌握说话的技巧。俗话说得好,艺高人胆大。经历了前两步,现在进入了教孩子掌握说话技巧的第三步,当孩子掌握并能自如地运用说话技巧,不再被如何把话说好这个问题难住时,他们就能抛下焦虑情绪,和其他人正常开展人际交往。
结语在很多情况下,孩子不想说话、不爱说话,并不是孩子没有能力去说话,也不是孩子天生害羞的性格使然,更不是孩子态度不配合的问题,实际上,孩子身上的这种“缄默反应”,属于孩子缺乏必要的心理安全感。
因此,我们解决问题就是要朝着增强孩子的心理安全感的方向去努力,助力孩子摆脱“缄默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