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7位开国上将中,包含3名国民党起义将领,其中1人更获国共两党均授予上将军衔。
他一生征战,抗战期间立下赫赫战功。1949年,他遵循毛主席的“绥远方式”,率领十万大军,实现了和平起义。
1955年人民解放军大授衔,他创下纪录,是唯一一个同时被国共两党授予上将军衔的人。
大授衔前夕,他探访老上级傅作义,情绪激动,边哭边笑,不断赞叹:“毛主席真是伟大!”
此人究竟是谁?他身上经历了哪些传奇故事?
此人乃董其武。
1899年,董其武生于山西河津县贫苦农家,自幼立志救国救民,欲成爱国军人。1924年,他入陕西刘镇华镇嵩军,后获傅作义赏识,踏上军旅之路。
长期的军阀混战令董其武对“富国强兵”之梦心生厌恶。“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支持中共“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随即递交请战书给傅作义,请求投身抗日。
抗日战争中,董其武功勋卓著。1933年,傅作义发起长城抗战。董其武率部在怀柔县阻击日军,连续奋战15小时,成功击退敌军10余次猛烈攻击。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命何应钦签署辱国《塘沽停战协议》,导致董其武无奈撤军。
1936年,傅作义指挥下,董其武率部打响绥远抗战首战红格尔图战役,奇袭敌军指挥部,毙伤敌伪军1700余人,并击落敌机1架。
红格尔图之战助力傅作义收复百灵庙,绥远抗战以这两场胜利为代表,成功将日伪军逐出全境,影响全国,并吸引了国外30余家报纸的报道。
毛主席派专人送亲笔贺信及“为国御侮”锦旗至绥远,赞其为全国抗战先驱。董其武因绥远抗战英勇,成为知名抗日民族英雄。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董其武部转战平绥线,与八路军协同作战,参与平型关战役及忻口会战。忻口会战中,他臂部中弹受伤,仍隐秘伤情,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
1945年抗战获胜,董其武自1933年长城抗战起,已抗战12载。他亲历百姓因战乱遭难,国衰家毁,期盼和平,愿战乱中的民众能过上安定生活。
1946年6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局势发展遗憾地未能如愿以偿。
1947年6月,蒋介石为收买人心,授予董其武上将军衔。但董其武对国民政府深感失望,内心拒绝接受此军衔,也未对外宣称。
1948年平津战役爆发,董其武紧盯局势。1949年1月14日,人民解放军对天津守敌发起总攻,历经29小时,成功占领全城。
2月3日,傅作义带领部队发动起义,随后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实现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董其武任国民党晋陕绥边区中将副总司令及绥远省政府主席时,受形势影响,在傅作义劝说下,9月19日率军政人员起义,实践毛主席“绥远方式”,使战略重地绥远顺利被人民解放军接收。
“绥远方式”作为处理残余国民党军的新斗争策略,对推动全国解放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董其武主动请缨,代表绥远起义部队请求出战。
经毛主席与中央军委批准,绥远7万余主力部队改编为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董其武任司令员,成功完成三项空军基地建设及防空作战任务。
董其武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委员长颁发的自由独立二级勋章。归国后,二十三兵团改编为第六十九军,他担任军长,级别定为正兵团级。
董其武觉军长定为正兵团级过高,遂向中央请辞任命。毛主席释疑:“正兵团级宜任大军区副职,但无兵权。你任军长,可直接带兵,留老部队,有职有权。”
董其昌在解放军64位军长、政委中,以其高龄位居军长之首。
1955年,人民解放军举行授衔仪式,董其武荣获上将军衔。
授衔方案全军传达,董其武深感不安,即刻拜访老友、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称其军衔评定过高。
杨成武劝道:“授你上将,因你资历相符。你抗战12年,我们仅8年。绥远起义之功,我们难及。你又抗美援朝,功绩显赫,请勿推辞。”
董其武对这番话深感欣慰,但对授衔仍持坚定态度,又从皮包中取出一信,请杨成武转交毛主席,杨成武只得答应。
信速至毛主席手中,阅毕,主席言:“杨成武为共产党员,上将可免;董其武则不可不授上将。”
董其武自杨成武处闻悉毛主席之言,深受触动,不禁潸然泪下。
1955年9月末,中南海怀仁堂举办了人民解放军授衔典礼,董其武荣获上将军衔及一级解放勋章。
授衔仪式前夕,董其武探访老上级傅作义,郑重告知自己即将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喜讯。
次日,傅作义见杨成武,被问是否知晓董其武将授上将,他兴奋地回应:“已知晓,毛主席真是英明决断!”
傅作义续言:“昨夜董其武于我处闹腾整晚,时而泣时而笑,反复陈述之语,唯那两句而已。”
董其武此后更加勤勉地工作于一线,1981年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达副国级。次年,83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再获胜利功勋荣誉章。
1989年3月3日,董其武将军在北京去世,终年90岁,他的一生传奇且圆满,至此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