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万的生意,批发占了一半,找不到方向

经销搞点新鲜事 2024-10-26 04:40:31

作者丨何雯

校审丨张雨薇 排版丨葛畅

前段时间,笔者在某三线城市,拜访了一些经销商,对其中一位印象特别深刻,做休食品类,年销8000万的经销商,在当地区域也算得上是数一数二。

但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经销商对自己的生意没有什么信心,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比较迷茫。

本以为三年疫情结束,可以大干一场,但是预想中的消费需求高潮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消费降级趋势愈发明显,消费者的钱袋子捂得越来越紧。

一年卖8000万,批发占了一半

“虽然一年8000万的销售额看起来还可以,但年底一算账,利润太低了......”

据经销商王总(化名)描述,他所在区域是全国有名的集散批发市场,窜货和乱价现象层出不穷,使得经销商的正常运营变得十分艰难。他8000万的销售额,批发渠道就占了一半。

虽然知道批发渠道的占比太高不良性,但是现实的环境倒逼着只能这样做,把货抛给批发市场。

一方面,这种方式运营成本低。批发市场不需要养人养车,因此报价也低,不管卖什么产品都是按箱去计算利润,通常只加2个点,一箱只赚5毛、一块。虽然赚得少,但没有其他后期成本。

“仓库里放着2000多个SKU,单单分拣就很麻烦,还得加上配送费、员工工资、售后服务等成本,这些合起来至少得20个点,价格上自然就没有了优势。”王总告诉「新经销」。

另一方面,所代理的那些一线品牌,基本上销售任务年年在涨,压力越来越重。一旦完不成销售业绩,就拿不到品牌的最终返利。

完成60%的任务和完成90%的任务,拿到的返利相差是非常大的,甚至是以10万为单位去计算。

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原有覆盖的门店进货量都在下滑,但品牌商并没有去相应的降低销售任务。最终为了完成任务拿到返利,就不得不出货给批发市场。

此外,王总透露,有些品牌为了新产品的推广,想要快速打开市场,也会去选择优先去批发市场铺货。

原因在于批发市场销售速度比较“快”,而通过经销商铺货则需要一定的周期,产品动销情况上升的慢。

所以,在有些时候,经销商受市场影响,被倒逼着选择短平快的批发模式,因为如果你不做,别人也会做,最后损失的还是自己。

商超难做风险高,还没收益

根据职业零售网整理的数据,2023年业绩统计,永辉、联华、家家悦、步步高等13家超市上市企业中,有六成的企业营收出现下滑,五成的企业净利润出现亏损。

近七成企业的门店净增长为负。步步高在这一年关闭了113家门店,永辉超市虽然新开了12家门店,但同时也关闭了45家。

进入2024年一季度,超市企业的经营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根据统计,排名前11家上市超市企业中,近七成的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下滑。

做商超渠道面临的压力更大,王总告诉「新经销」,商超销量下滑,增长遇到了阻力,本地的连锁商超也在努力自救,但是这种自救却是将压力和风险转嫁到经销商身上。

“某门店装修、杂七杂八等费用,其实都是经销商在掏腰包。为什么这么说?超市前期收了进场费、条码费等,但是到后期新店装修的时候,就像是重新进场一样。打个比方,整个系统一个条码要5000块钱,二次进入可能只要300元,但还是要给,实际上这所谓的进场费是在分摊他们的装修费用。”

商超不停地在合同扣点等各个方面中找利润,很多时候后果是供应商在承担。

商超费用高,整体销量又在下滑,已经没有多少增长点了,再怎么努力做陈列堆头,能维持存量就已经很好了。

更糟糕的是,商超门店倒闭的越来越多,经销商的经营风险也因此越来越高。

王总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县城的一家超市突然间关门,但还有账期未结,他也尝试走过诉讼程序,费时费力不说,基本上都是徒劳无功,最后搭进去了几十万。

扩网点容易,养网点难

王总坦言,在商贸公司发展的过程,既有主动求变也有被动适应。为了提升盈利水平,公司每年都有一些经营方向的调整。

最初,覆盖的渠道主要是KA、AB类店,小店并不在考虑范围内。

一是小店单量太低,一个单店每天单量也就两三百元,加上配送成本、员工工资、售后等,算下来几乎赚不到钱。

二是小店退货率高,服务成本也随之增加。

此外,中小门店价盘掌控难度也较高,很多下游C类门店在低价诱惑下,会选择到批发市场进货。

但是以销售业绩为核心的一线品牌,不断施加压力,要求公司开拓小店市场。经过一番博弈后,公司最终接受了这一挑战,在高峰期也覆盖到了3000多家小店网点。

在真正深入做小店的时候,才发现扩网点容易,养网点难。

比如,在初期访单的过程,因为团队缺乏做终端小店的经验,只注重了前端的开发和配送,而忽略了中间的调货退箱等流程。

等退货率上来的时候,再去要求、规范就已经有些晚了,也因此交了不少“学费”。

此外,在休食品类领域中,一年会有多个销售旺季,比如节庆、大促等节点,公司会专注于礼盒销售,但小店并不是这些活动的活跃网点,有时甚至一个月都不需要补一次货,业务员精力无法兼顾,自然而然会忽略一部分。

最终导致的结果,网点开发得快丢得也快。不到一年时间,网点数量直接降到了2000家以下。

从厂家生意转向门店生意

王总面临的困境并不是个例,类似的一线市场反馈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事实上,很多规模三千万到八千万,甚至过亿的经销商,以前在区域内过得相当不错,但是在今天,都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们积极扩渠道、扩品牌、改绩效,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说明什么?

过去老一套的方法,已不再奏效,市场需要新的经营思路。

什么思路?

彻底从厂家的生意转变成门店的生意。

不管是做批发、KA还是小店,过去绝大多数经销商的增长都是来自于厂家自上而下的推动。因为在那个增量时代,只要新开发一家网点,就能看到明显的增量,但是在今天,即便有能力抢占了竞争对手的市场,这些网点本身的销量也在下降。

很多经销商从来都没有思考过,下游的门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商品、SKU以及细分品类。

现在,厂家主导的渠道扩张已经不那么有效了,经销商真正要做的是:回归终端门店,回归到消费者的需求。

如果传统的批发业务没有利润,那么不妨舍弃。

尽管商超整体表现下滑,但仍有部分经销商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产品组合规划实现了增长。比如,针对休食品类进行高、中、低价格带规划,筛选适合的SKU。

而对于那些不活跃的小店,过去很多经销商只专注于几个品牌,很难在小店里打开销路。那么,也许可以尝试成为水饮加休食的一站式供应商,进一步平衡成本,实现增量。

从长期发展看,经销商必须从依赖厂家的模式转变为以服务门店为核心的生意,不仅仅是王总,而是每个发展阶段的经销商都可能会面临的挑战。

0 阅读:368

经销搞点新鲜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