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癌症高发,食品添加剂是“帮凶”?医生:这5种确实要少吃

诗槐聊健康 2025-03-29 09:18:42

周六晚上,南京街头的一家烧烤店里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孜然和辣椒的香气。老张,一个48岁的出租车司机,正和几个老朋友围坐在一张油腻的桌子旁,桌上摆满了烤串、啤酒和一盘花生米。他一边大口咬着鸡翅,一边笑着说:“这玩意儿吃着香,管它有没有添加剂,活着不就图个痛快吗?”旁边的小李,一个刚满30岁的健身教练,却皱着眉放下了手里的烤肠,低声嘀咕:“这东西看着就油腻,吃多了指不定对身体多不好。”老张哈哈一笑,拍着小李的肩膀:“年轻人,别瞎操心,咱这岁数不都这么过来的?”

就在这时,老张突然捂着胃,脸色一白,冷汗直冒。朋友们慌了神,赶紧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是急性胃炎发作,结合他平时的饮食习惯,怀疑跟长期摄入某些加工食品有关。老张躺在病床上,盯着天花板,后悔自己那句“图个痛快”。而小李回家后翻出手机,开始查食品添加剂到底是怎么回事,癌症高发是不是真跟这些“隐形杀手”有关。

这一幕,或许就发生在你我身边。食品添加剂,这个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早已渗透进我们的日常饮食。超市里的零食、街边的烧烤、外卖里的炸鸡……它们让食物更美味、更耐放,可也让不少人心里打鼓:这些东西到底安不安全?我国癌症发病率逐年攀升,食品添加剂真是“帮凶”吗?作为一名从业20年的医生,我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告诉你哪5种添加剂确实要少吃。

老张的“烧烤人生”与健康账单

老张是南京本地人,开出租车十几年,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生活全靠一颗乐观的心撑着。他喜欢吃路边摊,烧烤、麻辣烫、油炸臭豆腐是他的“三大件”。身高1米75,体重却飙到了90公斤,体检报告里血脂高、尿酸高早不是新闻。他总说:“我这身子骨硬朗得很,吃点啥怕啥?”可这次急性胃炎让他彻底慌了神。

医生翻看了老张的饮食记录,发现他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加工肉制品——烤肠、火腿、培根,这些东西里藏着不少食品添加剂。比如亚硝酸盐,一种常见的防腐剂和着色剂,常用来让肉制品看起来红润诱人。老张一听,纳闷了:“这不就是让肉好看的吗?还能吃出毛病?”

其实,亚硝酸盐没那么简单。它在胃里可能跟蛋白质分解产物反应,生成亚硝胺,一种明确的致癌物。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含亚硝酸盐的加工肉制品,与胃癌、食管癌风险升高有关。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就把加工肉列为一类致癌物,跟香烟一个级别。老张听完,脸都绿了:“我这不是给自己埋雷吗?”

小李的“健康焦虑”与超市探秘

小李跟老张完全是两种人。他是健身房的明星教练,身材匀称,饮食严格自律,每天鸡胸肉、燕麦、水煮菜,手机里还装着查热量的App。可那天烧烤摊的经历,让他开始怀疑:就算自己这么小心,超市里买的东西真就安全吗?

他周末特意去了趟超市,盯着货架上的零食看了半天。薯片、饼干、饮料,包装上密密麻麻的配料表看得他头晕。尤其是苯甲酸钠,这个名字反复出现。小李回家一查,发现这是种防腐剂,能抑制细菌生长,让饮料和酱料放得更久。可问题来了,苯甲酸钠在酸性环境下可能跟维生素C反应,生成微量苯——一种潜在致癌物。虽然剂量很低,但长期累积呢?

小李越想越怕。他想起自己偶尔也会喝点碳酸饮料解馋,那些“零度可乐”“果味汽水”里,苯甲酸钠和维生素C经常“组团出现”。虽然研究还没完全证明它直接导致癌症,但这种“潜在风险”已经够让他把饮料从购物车里剔除了。

隐藏的“甜蜜杀手”与癌症疑云

再说说老张的妹妹,45岁的小红,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她不爱吃烧烤,但有个甩不掉的习惯——爱吃甜食。家里常备果脯、蜜饯、蛋糕,下午茶时间总少不了。她身材微胖,血糖偏高,医生早就劝她少吃糖。可她总笑眯眯地说:“人生苦短,吃点甜的开心一下嘛。”

小红最爱的是那种五颜六色的果脯,酸酸甜甜,吃起来过瘾。可她不知道,这些果脯里常含人工合成甜味剂,比如糖精钠。这种添加剂热量低,能让食物甜而不腻,特别受减肥人士和糖尿病患者欢迎。但有研究发现,糖精钠在动物实验中与膀胱癌有关,虽然人体研究还不明确,但这个“疑云”一直没散。

小红听医生科普后,吓得赶紧把果脯扔了。她问:“那我以后吃啥甜的啊?”医生笑着说:“天然的水果不行吗?甜味够,风险低。”

油炸食品的“幕后推手”

老张住院期间,他的老朋友老王来看他。老王60岁,退休工人,平时爱炸点花生、鸡翅下酒。他听说老张的病跟饮食有关,忍不住问:“我这油炸的东西不会有啥问题吧?”医生一看老王带来的油炸花生,皱了眉:“你这油用了几次?”

老王挠挠头:“能用就用呗,扔了多浪费。”医生叹了口气,讲起了BHA和BHT,这两种常见的抗氧化剂,广泛用在油炸食品和油脂里,能防止油变质。可问题是,BHA在动物实验中被发现可能致癌,尤其是肝癌。虽然人体摄入量通常在安全范围内,但高温反复煎炸的油,本身就容易产生致癌物,再加上BHA,风险就更高了。

老王听完,默默决定以后少炸点东西,油也得勤换。

色素的“美丽陷阱”

最后一个故事主角是小红的女儿,20岁的大学生小美。她是个“颜值控”,爱吃彩虹糖、果冻这些五颜六色的小零食。她总说:“吃东西不光要好吃,还要好看!”可她不知道,这些鲜艳的颜色多半来自合成色素,比如柠檬黄。

柠檬黄能让食物看起来更诱人,但过量摄入可能引发过敏,甚至有研究怀疑它跟儿童多动症有关。虽然直接证据不足,但长期吃这些“彩色食品”,对肝肾负担不小。小美听完妈妈转述的医生建议,嘀咕着:“那我以后吃啥啊?白开水配白米饭?”

医生总结:这5种添加剂要少碰

通过老张、小李、小红、老王和小美的故事,我们看到了食品添加剂的双面性。它让生活更便利,却也可能埋下健康隐患。以下是医生总结的5种需警惕的添加剂:

亚硝酸盐:常见于加工肉制品,可能生成致癌物亚硝胺,少吃培根、火腿。苯甲酸钠:饮料、酱料里的防腐剂,潜在致苯风险,尽量选天然饮品。糖精钠:人工甜味剂,果脯、饮料常见,疑与膀胱癌有关,选天然糖源更安全。BHA/BHT:油脂抗氧化剂,油炸食品常有,高温油炸时风险加倍,少吃煎炸。柠檬黄:合成色素,彩色零食里的“颜值担当”,过量伤肝肾,少碰为妙。

尾声:健康从餐桌开始

老张出院后,烧烤摊去的少了,家里多了新鲜蔬菜。小李把饮料换成了白水,小红开始爱上水果,老王买了个空气炸锅,小美也试着接受“素颜”食物。他们发现,少点添加剂,生活照样有滋有味。

癌症高发,食品添加剂不是唯一“凶手”,但它确实可能推波助澜。少吃加工食品,多选天然食材,或许是我们能给身体的最好礼物。你呢,准备从哪一口开始改变?

参考文献世界卫生组织(WHO):《加工肉类与癌症风险报告》,2015年。中国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食品化学与毒理学》,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数据,2020年。《癌症研究》期刊:亚硝胺与胃癌相关性研究,2021年。



0 阅读:217
诗槐聊健康

诗槐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