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6日深夜,诗人兼共和国元帅陈毅逝世。按规定,其葬礼规格应高,但鉴于当时特殊环境,高规格葬礼并不现实。
此外,陈毅的追悼词亦遭缩减。作为陈毅最亲密的战友之一,周恩来总理现唯一能做的,是竭力为老友争取一个公正的评价。
陈毅追悼词初稿写“有功有过”,周恩来阅后含泪改为“功大于过”。但毛主席批示:去掉此句。
中国人传统上重视“盖棺定论”,对于毛主席的行为动机,人们或许会问,他为何采取那样的做法?
1901年,陈毅生于四川乐至县。少年时,他展现出卓越聪慧与毅力,读私塾时对晦涩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记忆力超群,且深刻理解老师释义。
岁月流转,陈毅被誉为“小神童”。1911年,辛亥革命在湖北爆发,千里之外的陈毅心灵受震,这场革命者领导的运动,在他心中引发长久共鸣。
年龄渐长,陈毅四处求学,逐渐领悟家国情怀。虽有“科学救国”“工业救国”之说,但他觉其遥远,更爱文学,这为他成为伟大诗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四川军阀持续混战,促使陈毅的视野超越四川,不再局限于一隅。
少年时期,人最无畏,青春正盛,常言志不言愁。目睹山河破碎,陈毅未曾沮丧,他认为,既不满现状,就应设法改变,抱怨无用,无法解困。
1919年“五四运动”深刻影响了陈毅,他意识到救国刻不容缓。陈毅认同鲁迅之言:青年应摆脱消极,积极行动,各尽其能,即使如萤火虫,也能在黑暗中发光。
陈毅频繁参与爱国运动后,同年获赴法勤工俭学机会,此行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期间结识了众多日后的重要人物,诸如蔡和森、周恩来等。
1921年,法国共产党人的活动触怒当局,陈毅被迫遭武装遣返中国。回国后的他,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天地,正如“天高鸟自飞,海阔鱼能跃”。
陈毅成为《新蜀报》主笔后,信仰马克思主义,用笔启迪民众。1923年,22岁的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一批党员。
陈毅毕生致力于革命事业,先后参与南昌起义与湘南起义等重要活动,将一生全然奉献给了这一崇高理想。
南昌起义后,陈毅与朱德带领队伍继续斗争,保护了革命力量。在湘南起义中,两人再度合作,成功击溃敌军5个团,以少胜多,取得重大胜利。
“朱毛会师”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篇章,陈毅虽未直接提及,却无疑是紧随朱德、毛泽东之后的关键人物。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有“三驾马车”:毛主席、朱德、陈毅。陈毅在红军早期虽有失误,但功劳亦显著。
1934年长征时,陈毅留守,面对艰险环境,坚持三年游击战,其苦难不亚于长征。他在南方牵制敌人,保留重要武装力量,抗战初期,南方游击队组建为新四军。
陈毅后任新四军军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指挥多场关键战役。上海解放后,他首任市长,对稳定上海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毅严令战士不得入民居,禁止随意开枪开炮。上海解放后,解放军战士宁睡大街,不打扰百姓,这一幕成为经典。
毛主席高度赞扬陈毅的做法,连道“好”,这是他对陈毅表达的最大赞许。
陈毅在红军、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均立下卓著功劳,因此,在1955年授衔时,他顺理成章地成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授衔后,陈毅专注外交,任共和国第二任外长,以铁血风格著称。他言辞果断,打破帝国主义垄断话语权,使中国迅速以伟岸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1967年,陈毅因参与“二月逆流”人生转折,身体垮塌,后患结肠癌。他看淡人生无常,周恩来却十分关心,安排其入住北京日坛医院,并要求全力救治。
1971年12月26日,陈毅在昏迷中苏醒,即刻道:“今天是主席诞辰,我想吃碗面庆祝。”此言一出,在场家属皆默默垂泪。
1月6日深夜,陈毅离世,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人们及深爱的土地。
陈毅逝世后,其追悼会规格成难题。因生前受牵连被剥夺政治权利,无职位,不符高规格葬礼。周恩来遂决定以中央军委名义举办,由李德生负责。
李德生迅速呈上陈毅悼词至周恩来案头,周发现其中述陈毅“有功有过”,认为不符实情,遂更正为“功大于过”。
毛主席未采纳周恩来对陈毅功过的修改建议,认为不宜在追悼会上发表,遂批示删除。周恩来及陈毅家人闻讯后松懈下来,对此批示深感感激。
1972年1月10日,陈毅追悼会按计划进行之际,毛主席身着睡衣意外现身。
见到陈毅妻儿,毛主席含泪言:“陈毅是好同志,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有大贡献,此早有定论。”
追悼会上,毛主席向党旗下的陈毅骨灰盒深鞠三躬,凝视其微笑遗像,沉思后缓缓离开。在毛主席心中,陈毅既是好诗友,也是生死与共的老战友。
结束后,毛主席勉励了陈毅子女,随后缓缓离去。此次参加陈毅追悼会,是毛主席人生中最后一次出席他人的追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