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妈妈,我不想写作业!"8岁的小明把铅笔一扔,赌气地趴在桌子上。我深吸一口气,这已经是今天第三次"作业危机"了。
"这道题我昨天才教过你啊!"不知不觉中,我的音量提高了,孩子眼圈泛红,手中的笔越握越紧,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再玩十分钟嘛..."孩子拖拉着不肯开始写作业,看着时钟,我感到焦虑感如潮水般涌来。
这些场景是不是超级熟悉?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根据调查,78%的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经常感到焦虑和无力,超过65%的家庭因为作业问题会爆发冲突。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位妈妈朋友聊天,大家都在抱怨辅导作业有多痛苦。突然一位朋友问:"我们到底在辅导什么?是作业本身,还是孩子的学习能力?"
这个问题让我茅塞顿开!
我开始意识到,作业不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更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时间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绝佳机会。每一次作业都是孩子成长的一小步。
"以前我总认为辅导作业就是确保孩子把题目做对,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儿子虽然作业全对,考试却频频失误。后来我明白,我的目标应该是教会他如何思考,而不仅仅是得到正确答案。"
当我把焦点从"完成作业"转向"培养能力",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焦虑了,反而能更耐心地陪伴孩子。我开始关注:
• 孩子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 他会思考问题的先后顺序吗?
• 遇到困难时,他会用什么方法解决?
小问题:你认为小学阶段作业的最重要目的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我们一起讨论!
原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口味"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孩子看一遍就记住了,有些则需要听好几遍?就像我家孩子,给他讲解数学题时,画个图他秒懂,但纯讲解他就一脸茫然。
后来我才知道,这叫"学习风格",就像有人喜欢吃辣,有人喜欢吃甜一样,每个孩子在学习时也有自己的"口味偏好"。
简单分享一下常见的几种类型:
学习类型我家孩子是这样的吗?可以这样辅导视觉型喜欢看书、看图表、用不同颜色标记重点、对视觉细节敏感用思维导图、图表、视频辅助学习;用彩色笔标记重点听觉型喜欢听讲解、讨论、朗读,可能会自言自语读出题目、讨论问题、用语音记忆口诀动觉型喜欢动手做、难以长时间静坐、喜欢边动边学增加实验、手工、角色扮演等活动;允许适当走动读写型喜欢阅读和做笔记、用自己的话总结信息鼓励做笔记、写概要、用自己的话复述知识点观察你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然后顺着他的"口味"来辅导,效果会好很多!我家孩子是典型的视觉型+动觉型,所以我们经常用画图和小游戏的方式来学习,进步特别明显。
这时从信心接收方面的洞察,也有从认知和行动的洞察:有的孩子更倾向于整体型,他们喜欢先看到大局观再深入细节;而另一些孩子则偏好具体型学习,更注重具体事实和细节。有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主动推进学习任务,属于推动型,而另一些孩子可能更喜欢拖延,到了deadline效率会非常高。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我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家的"五步作业法",分享给大家:
1. 热身五分钟
每天放学回家,我会先和孩子一起看看今天有哪些作业,一起规划完成顺序和时间。比如:"今天有数学、语文和英语,你想先做哪一科?每科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我还准备了一个简单的"作业计划表",孩子自己填写,慢慢培养规划意识。这个小习惯坚持下来,孩子的时间观念明显增强了!
2. 独立尝试时间
计划定好后,我会让孩子先独立完成他能做的部分,这时我通常会在旁边做自己的事,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
有一次,我发现每次我坐在孩子旁边,他就会频繁提问或依赖我的提示。后来我尝试了"若即若离"策略——在他开始作业后,我会在同一空间做自己的事,保持可见但不直接监督。没想到,孩子的独立性提高了不少!
3. 遇到困难怎么办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尽量不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他思考:
孩子:"妈妈,这道应用题我不会做。"
以前的我:"看,这里是单价,这里是数量,两个相乘就行了。"
现在的我:"这道题目中给了我们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你能想到用什么方法解决吗?"
虽然这样可能会花更多时间,但孩子真的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得到答案。
4. 及时鼓励很重要
我发现,具体的鼓励比笼统的"真棒"效果好多了。比如:
• "我注意到你今天遇到困难时没有立刻放弃,而是尝试了不同方法"
• "你的这个解题思路很有创意"
• "你今天的专注力比昨天提高了很多"
这样的反馈让孩子感受到我关注的是他的努力和进步,而不仅仅是结果。
5. 小小总结大收获
作业完成后,我们会花5分钟简单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情况。我家有个"今日之星"小活动,每天讨论"今天最大的进步是什么"和"明天可以怎么做得更好",并记录下来。
刚开始孩子不太愿意参与,但坚持一个月后,他开始期待这个环节,也更愿意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说实话,作为家长,我们最终的目标不是永远辅导孩子的作业,而是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以下是我在实践中发现特别有效的几个方法:
1. 教会孩子"想一想":经常问孩子"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答案的?",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思考过程。
2. 错误也是宝:当孩子做错题时,我不再急着纠正,而是引导他找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这样他不仅改正了错误,还学会了分析问题。
3. 自我检查很重要:教孩子在完成作业后自己检查,比如数学题算两遍,作文读一遍找错别字等。
4. 学会找资源:当遇到不会的问题,教孩子如何查字典、使用学习软件或向同学请教,而不是第一时间求助于我。
5. 连接兴趣和学习:尽量把学习内容与孩子的兴趣联系起来。比如我家孩子喜欢恐龙,我们就用恐龙做数学应用题的主角,他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随着这些能力的培养,我发现自己的角色正在悄悄变化——从"监工"变成了"教练",再变成"啦啦队员"。而孩子也从"被迫学习"变成了"主动探索",这种变化真的很奇妙!
写在最后:陪伴,才是最好的辅导回想这些年的作业辅导经历,我最大的感悟是:辅导作业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珍贵时光。
有时候,我们太关注作业是否完成、是否正确,反而忽略了这段时间里我们与孩子建立的连接。当我调整心态,掌握一些方法后,作业时间从家庭冲突的导火索变成了亲子连接的桥梁。
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一个"听话完成作业"的孩子,而是培养一个"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终身学习者。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但每一步的进步都值得庆祝。
今天分享的这些小方法,都是我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最适合的方法还需要你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去调整和发现。
让我们一起努力,陪伴孩子度过这段珍贵的学习时光,见证他们的成长与蜕变!
你有什么辅导作业的心得或困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我们一起探讨更多实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