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喜欢顺境、憎厌逆境,却不知道世事轮回的道理。
一帆风顺、处处鲜花掌声的时候不能自警自省,对人的危害远甚于处在艰难困苦之中。更重要的是,这时候最容易忽视自身内部的缺陷和外部暗藏的危机。
反过来,身处苦难的人急于挣脱困境,反而会全力克服自身的不足、努力改善外部环境,正是天天向上的时候。
逆境中的人被艰难和困顿包围着,就像整个身体都不停地扎针刮痧、内服汤药外敷膏贴一样,看似满身伤病,实则正处在向好的趋势中,品格和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而顺境中的人被荣誉和享受包围着,那些鲜花掌声、权钱美色,却像兵刃戈矛一样,正不停地放纵你的物欲、增长你的贪念,在不知不觉中折损你的品格、销磨你的意志,最终使你得意忘形、一败涂地、无法善终。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切莫放手。福与祸,就像阳光下身体和影子一样,从来都是紧紧相随、寸步不离的。得到了意外的福报、受到了过多的恩惠,绝不能只顾了庆幸高兴,一定要及时警醒和反省,及时发现和弥补自身的不足,觉察和纠正自身的错误,因为这正是最危险的时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毫无例外是圈套和陷阱。
败与成,本来就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最后一次失败之后,就是成功。所以做事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遭受挫折就灰心丧气、轻易放弃的人,正是标准的失败者。
另外这句话的前半句中,还有一层寓意,就是“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给予他人的帮助和恩情,要因人因事而异,特别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太大太重的帮助和恩惠,往往会因为给对方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让对方时时处处觉得承受不起而背负压力,一旦时间久了,或是施恩都稍有怨词,受恩者就会选择逃离或背叛,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做人处世,就是一个“度”字。相处的艺术,在于把握好距离。该近的时候不要太远,该远的时候切勿太近。
指出人家过失的时候,要在对方心理和颜面上都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心存善意、点到为止,才能达到既规劝了朋友,又增进了情谊的良好结果。切不可以他人的过错炫耀自己,言词尖酸刻薄,让人伤了自尊、扫了面子,这样做的结果,最容易使朋友变成仇敌。
教导别人向善的时候,目标不能要求太高,要根据对方的秉性和学识,判断出他能够接受和听从的范围和界限,才能够达到你的预期。要求太高太严苛,超出了对方的接受能力,对方就会因为做不到而陷入难堪,不仅得不到正向的效果,而且往往会适得其反。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富贵的人尝到了物欲的甜头而沉醉其中,时时处处追求虚荣和奢华,往往贪得无厌。而贪心不足的人,不管有多少财富,本质上就是个乞丐。这种人由于一味纵欲,终有一天会彻底沉沦到大的困境中而无法自拔。
而贫困的人往往能做到勤以持家、俭以度日,虽然与奢华虚荣无缘,却正是能够精打细算,不致于使自己陷入危局和绝境之中,貌似穷困、实则有余。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会走向富裕。
这两种状态,其实都处在世事轮回里,只是一个正从高处往下坠,一个正从低处向上升。而且原本越高的人坠得越深。两者相较,终归是后者好啊!
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条根,是儒释道三家。而佛家文化,对当今的影响又远大于另外的儒道两家。佛家认为,人临终时的贪恋和遗憾,正是拖累着他向下轮回的诱因。临终时带着太重的贪嗔痴三毒,就会沉沦到三恶道中去。
所以古代中国人在佛家文化的影响下,都有“向死而生”的思想倾向。就是为了死后能有个好的结果而活着。因为活着只是很短暂的一个过程,而死后的处境如何,则是事关永久归宿的头等大事。
活着的时候不去过度地沉陷在物欲中,能够看破放下,做人处事风轻云淡、洒脱超然,行善积德、克己修身,死后的灵魂就会向上提升,投生到三善道中。
其实世间的亲情牵挂,都是缘起性空的,缘聚则有、缘散则无,原本就是虚幻不实的,不可能恒久长存。至于财富地位,最好的例子就是皇帝了,在位活着的时候,好像普天之下都是他的,一旦被赶下台或是死去了,江山易主,一切又归了别人。所以世间事都不由己心,能看轻才算高人。
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这一句和“君子慎独”是一个道理。因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想要光明正大、堂堂正正、抬头挺胸地活在世上,不受人指指点点、嘲讽诟病,更不受法律的惩戒与绳困,先决条件只有一个,就是明里暗里都不做丑事、恶事、横事。
尤其是绝对不能"暗室欺心"。天日昭昭,举头三尽有神明。人不知道,鬼神分明啊。
太多的人暗地里老做亏心事,以为别人不知道,得了便宜沾沾自喜,其实这是最大的愚蠢。
而且往往是丑事恶事大白于天下,自身性德的罪过就减轻销帐。丑事恶事埋藏得越深越久,将来的报应就越深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