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病人越来越多,都是冻肉惹的祸?放冰箱做好6事,冻肉不背锅

张老谈养护 2025-04-11 18:04:4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近,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种说法:癌症患者数量上升与人们日益增加的冻肉食用习惯有关。

这种言论引发了不少恐慌,让许多家庭对冰箱里的冻肉望而生畏。究竟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冻肉真的会致癌吗?

实际上,冻肉本身并不会导致癌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研究表明,正确保存和处理的冻肉对健康并无明显危害。

癌症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包括遗传因素、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等,将癌症归咎于单一的冻肉实在是过于简单化的认识。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专家刘教授指出:"将冻肉与癌症直接挂钩缺乏科学依据。实际上,适当食用处理得当的冻肉并不会增加患癌风险。

反而是不当的保存和烹饪方式可能引入健康隐患。"

冻肉为何会背上致癌的黑锅?这与几个常见的误区有关。

首先,部分研究发现长期过量食用经过不当加工的肉制品(如腌制、熏制、高温煎炸等)可能增加结直肠癌风险。然而,这并非冻肉本身的问题,而是加工方式的问题。

其次,冻肉保存不当可能滋生细菌或产生有害物质,进而带来健康风险,但这同样不是冻肉本身的特性导致的。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发表的研究指出,冷冻技术实际上是保存肉类的优良方式之一,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繁殖和酶的活性,延缓肉类的变质速度。

只要冻肉在整个储存、解冻和烹饪过程中得到正确处理,它与新鲜肉在安全性和营养价值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冻肉,确保安全又营养呢?以下六点建议值得每个家庭牢记:

第一,注意购买时间和质量。

选购肉类时应查看生产日期,挑选正规渠道销售的有质量保证的产品。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专家建议,购买时注意肉的色泽、弹性和气味,避免购买颜色异常、有异味或包装破损的肉类。

购买后应尽快将肉类放入冰箱冷冻,避免在常温下长时间搁置。

第二,科学分装冷冻。

大块肉类最好分割成小份再冷冻,既方便取用,又能保证快速冻透。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师张医师推荐使用食品级保鲜袋或密封容器储存肉类,并挤出空气后密封,减少冻伤现象。

对于不同种类的肉,可标记冷冻日期,遵循先进先出原则。

第三,合理设置冷冻温度。

冷冻室温度应保持在零下18摄氏度以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食品安全研究指出,这一温度可有效抑制大多数微生物活动,延长肉类保质期至3-6个月。

家住东北地区的居民冬季存储量可能较大,更应注意冰箱温度稳定性。

第四,科学解冻方法至关重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研究显示,最安全的解冻方式是将冻肉转移至冰箱冷藏室,让其自然缓慢解冻,虽然时间较长(约24小时),但可最大限度保留营养成分并防止细菌滋生。南方地区气温较高的季节尤其要避免室温解冻。

若时间紧迫,可使用流动冷水解冻,但绝不推荐高温水或微波炉直接解冻,这会导致肉质变性并可能滋生细菌。

第五,注意解冻后的处理。

解冻后的肉类应尽快烹饪食用,不宜再次冷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提醒,反复冻融会导致肉类组织结构破坏,不仅影响口感,还会增加微生物繁殖的风险。

如果一次解冻量过大,可将剩余部分煮熟后再冷藏或冷冻保存。

第六,烹饪方式要健康。

烹饪冻肉时应确保完全煮熟,内部温度达到70℃以上可杀灭大多数有害微生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营养科建议,尽量选择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式,减少煎、炸、烧烤等高温烹饪,后者容易产生杂环胺类和多环芳烃等潜在致癌物质。

尤其对于北方居民在寒冬喜欢的火锅和烧烤,应注意控制烹饪温度和时间。

除了正确处理冻肉外,平衡膳食结构同样

重要。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日常饮食应增加蔬果摄入,控制肉类摄入量,成年人每日肉类摄入量控制在50-75克为宜。

特别是中老年人群,更应关注膳食均衡,避免动物性食品过量导致的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超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营养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发现,适当食用全谷物、豆类和深色蔬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减轻肉类中可能存在的某些不利影响。

这对于肉类消费较高的北方地区居民尤为重要。

老话说"事不过三",冻肉也不例外。

专家普遍认为,冻肉连续冷冻时间最好不超过三个月。虽然超过三个月的冻肉不一定不安全,但其营养价值和口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

尤其是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海鲜和肉类组织结构差异,冷冻时间更应严格控制。

长沙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专家补充道:"冻肉并非致癌元凶,关键在于全程科学处理。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居民,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掌握正确的冻肉处理方法才是健康饮食的基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冻肉作为现代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安全食用。不必因为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传言而恐慌,更不应该将癌症简单归因于冻肉。

正确认识冻肉,科学处理冻肉,才能既保证食品安全,又满足味蕾享受。

就如同老舍先生笔下北京人的生活智慧,处理冻肉也需要这样的生活哲学——不慌不忙,讲究方法。冰天雪地里,一顿热腾腾的肉汤面,温暖的不只是胃,还有人心。

只要方法得当,冻肉依然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非健康隐患。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食品冷冻保存技术研究》(2023)

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食品安全与保存研究报告》(2024)

4.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 《肉类解冻方式与营养保留研究》(2023)

5.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

6. 中国科学院营养研究所. 《膳食纤维与肉类消费平衡研究》(2024)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10 阅读:5226

评论列表

用户92xxx93

用户92xxx93

3
2025-04-14 12:13

扯蛋,储备肉的冷冻多长时间。

用户15xxx92

用户15xxx92

2
2025-04-14 12:55

科技狠活原因。食品安全……别让冻肉背黑锅了

张老谈养护

张老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