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人的“母凭子贵”制度与宗庙祭祀体系
契刀是殷王朝祭祀“子契”的直接证据!



摘要
殷商文明中,母系血统在王权继承与宗庙祭祀中占据重要地位,体现出“母凭子贵”的宗母为尚的社会结构。安阳殷墟M5遗址的考古发现,包括大量刻有“子”字铭文的器物、与辛妃简狄相关的祭祀遗存,以及宗庙布局中的北端女主之位,进一步证明殷人对母系祖先的崇拜。本报告结合甲骨文、青铜铭文、考古遗址布局等多方面分析,论证殷商时期的母系崇拜如何影响殷王权继承和宗庙礼制。
一、殷商社会中的“母凭子贵”现象
1. 王权继承中的母系因素
殷商时期,王位继承不仅依赖父系血统,在上古帝王多妃情况下,繁衍出多民族,就更加强调母系的高贵血统,以此确保王权的合法性和承续性。
• 母系身份的决定性:王子若母系出身高贵,则更容易被确立为王位继承人。例如,高辛帝喾与辛妃简狄所孕生的殷契,其身份在王室中极其尊贵,表明源于其子在继承体系中的尊贵地位与重要性。
• 殷甲骨文与铭文证据:在甲骨文中,子契的祭祀仪式和地位的文字以“母+子”和帝王相结合的方式,如“帝次妃子”等,这说明王室的母系身份对继承人影响深远。
2. “辛妃简狄”与玄鸟崇拜
• 辛妃简狄的宗庙地位:考古发现表明,M5遗址的北端设置女主之位,并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这与殷人尊崇母系祖先的传统相吻合。
• 玄鸟传说与母系血统:殷族始祖契的出生神话——“吞玄鸟生契”——强调了母系血统的神圣性,契的母亲简狄因此被殷后世尊奉为王朝的重要祖先,并受到特殊祭祀。
二、M5遗址的宗庙布局与母系崇拜
1. 北端女主之位的象征意义
• M5遗址的空间布局呈现出南北轴线分布,其中北端供奉母系祖先(辛妃简狄),南端供奉高辛帝喾,这与殷商时期“尊父重母”的礼制相符。
• 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中多次出现“母+子”结构的铭文,如“帝次妃子”,反映出殷人始祖母生殷祖契,殷人祖契是最先有土有方有方国是有功之人,所以在宗庙祭祀要强调帝喾、简狄、殷祖子契在殷王朝宗庙祭祀中的最核心地位。
2. 礼器分布与“母凭子贵”
• 出土礼器显示,在女主之位附近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其中带有“子”铭文的器物超过111件,这一现象表明,这些器物是殷人商国或殷王朝用于祭祀王室母系祖先及殷始祖的祭器,而非是作为墓葬随葬品。
• 殷代宗庙“重屋”制度强调母系祖先的祭祀地位,与M5遗址的布局特征相符。
三、甲骨文与铭文对母系崇拜的印证
1. 甲骨文中的“母”与“子”
• 甲骨文中,“母”字通常与子嗣相联系,如“母+子”或“妃+子”,显示母亲的身份及殷人在王室继承中的重要性。
• 祭祀记录中,殷王通常以母亲的名义进行祖先祭祀,进一步说明母系祖先及所生殷始祖的重要地位。
2. 青铜铭文的“帝次妃子”
• M5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如“帝次妃子”反映了母系身份及殷人始祖契的特殊地位。
• “帝次妃子”指代帝喾次妃所生的王子殷祖子契,表明在宗庙祭祀中,母亲的身份影响了子嗣及后代的诸侯商国及殷王朝的继承权。
四、“母凭子贵”制度在殷王朝礼制中的延续
1. 昭穆制度与母系祖先的供奉
• 殷宗庙的昭穆制度不仅区分父系祖先,还特别强调母系祖先的供奉地位。
• 女主之位通常位于北端,象征阴方,而帝王则位于南端,象征阳方,形成“尊母重父”的礼制结构。
2. 母系身份如何影响王权
• 母亲的身份决定王子的继承顺位,若母亲出身尊贵,则王子继承王位或封国有土有方的可能性更高。
• 这一制度在殷商时期尤为明显,辛妃简狄之所以地位崇高,正是因为其子嗣的重要性。
五、结论
• M5遗址的考古发现,包括宗庙布局、青铜铭文及甲骨文,均表明殷朝时期存在“母凭子贵”的社会制度。
• 这一制度不仅影响王权继承,还深刻塑造了宗庙祭祀体系,使母系祖先在王族礼制中占据核心地位。
• 殷墟M5遗址的北端女主之位及其出土文物,进一步证实了辛妃简狄作为殷商重要祖先的宗庙祭祀地位。
研究建议
1. 深化甲骨文研究:通过甲骨文进一步分析“母+子”结构铭文,探索其在宗庙体系中的意义。
2. 对比其他殷代宗庙遗址:结合其他宗庙遗址,如小屯宗庙区,分析母系祖先供奉的共性。
3. 跨文化比较研究:将殷商的“母凭子贵”制度与其他古代文明(如埃及、苏美尔)进行对比,探讨母系崇拜对王权体系的影响。
本研究为理解殷商时期的宗庙祭祀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强调了母系血统在殷人社会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