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33岁守寡,历尽艰辛将三个儿女抚养成人,却没给儿女尽孝的机会

纪实文学百家谈 2024-06-10 19:46:20

母亲33岁守寡,为了抚养三个儿女,她放弃了寻找幸福的机会。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生活好转时,她却过早地离开了。儿女们在思念母亲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无尽的忧思……

招弟在极度崩溃中度过了今年的大年初一,这天下午,她的母亲突然发病,不到一个小时,就将59岁的人生之路画上了句号。

招弟一提起母亲,她至今仍恸哭不已。“我太愧疚了!母亲的身体其实早就不太好,但我没有当回事,只是自己忙着挣钱,包括我的姐姐和弟弟,我们都没有把母亲的病放在心上,甚至都没有带她去医院做过一次检查!只是当她突然走了,我们才在崩溃中意识到自己究竟错过了什么。”

母亲独自撑起一个家

招弟8岁的时候,父亲死于一场意外,当时姐姐12岁、弟弟6岁,母亲才33岁。招弟惊讶地发现,这正是自己现在的年龄。“母亲像我这个年轻就开始守寡,带着三个孩子,我到现在才能体会到母亲的心情。”

当时读初中的姐姐住校,晚上招弟和母亲在一张大床上分头睡,她听到母亲跟姨妈说,晚上招弟在那头像个小狗一样睡着,自己在这头夜夜流泪到天亮,枕头都打湿了,眼泪也流干了。小小年纪的招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因为她看到的母亲总是面带微笑、对孩子们疼爱有加。

招弟不知道,父亲走时家里欠了很多债,还要供三个孩子读书,家里一切担子都落在母亲的身上,几亩田地是家里唯一的指望,母亲每天要像男人一样犁地干活,但田地因为没钱施肥而越来越贫瘠,收成总是没有别人家的好,卖粮食的钱也总是不够三个孩子的学费。但孩子们并不知道家里的生活面临重重困难,而是充满快乐,因为母亲从不抱怨,更不曾打骂过孩子,从不给自己买衣服,却把孩子们弄得很整齐。招弟一直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上初中的时候,裤子屁股上还仍旧打着补丁,姐姐和弟弟也都差不多,但孩子们都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母亲总是教育他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长大了一定要争气,要像个样子。

母亲把所有的困难都埋在心里,从不让孩子辍学:“只要你们上学,我就一直供你们读书。”为了给孩子们筹学费,她借遍了全村几十户人家,而且经常借新账还旧账,但并不告诉孩子钱是借来的。每到周末,见到住校的孩子们回家,母亲都很高兴,但到了周日就犯愁,因为要给孩子们交下一周的生活费,但家里一分钱也没有,只好有时候卖了鸡蛋筹生活费,但常常还是不够。

招弟读初中时,有一次因交不起学费而被班主任赶出教室,她不敢回家,怕母亲难过,就在教室外不停地溜达,想让老师看到自己、好让自己进去,直到天黑才不得不回家,但那天不是周末,母亲奇怪地问,才开学几天,怎么就回来了?招弟不敢说,但还是说了,母亲挨家挨户借了两天才把钱借齐,然后带着招弟一起去交钱上学。

还有一次,招弟的姐姐需要10元钱交生活费。母亲又出去借钱,但全村人都被她借怕了,她毫无收获,没精打采地拖着脚步,走到一户姓郝的外姓人家附近,她并没有打算到这户人家借钱,但那家人见她愁眉不展,问她有什么事,她顺口说想借10元钱。没想到,郝家竟很快答应了,母亲拿着10元钱,有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她高兴地脚下生风回到家,把钱交给孩子,但还不说这是借的,只说是家里的钱。

后来母亲说出了真相,对女儿说:“以后挣钱了,一定要感谢那户人家。”她一直记得这事,对郝家满怀感恩,常去郝家探望,陪他家的老奶奶聊天。

弟弟读完初中后就执意不肯再读,十几岁的孩子,就开始干农活、扶犁耕地,他说自己学习不如姐姐好,他要帮母亲干活,让姐姐读书。母亲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了,但对儿子总觉得歉疚,时常对两个女儿说,长大后你们一定要报你弟弟的恩。以前伯父、叔叔也在农忙时节帮过忙,她时刻记在心里,要孩子们以后一定报答,当后来她随儿子住到镇上,每当伯父叔叔家的人进镇,她就忙里忙外地殷勤招待。

见她一个女人独自抚养三个年幼的孩子,还要像男人一样下地干活,村里很多人劝她再嫁,但母亲好像从没想过这一点:“三个孩子怎么办?我不能让他们受一点点委屈,一定要把他们拉扯大。”

我们都是妈的心头肉

长大后,招弟和姐姐弟弟聊天,有时彼此会问,妈妈最喜欢我们三个中的谁?奇怪的是,三个人都说最喜欢的是自己。姐姐说,是她,因为她是长女。弟弟说,是他,因为他是唯一的儿子嘛。招弟则说是自己,因为自己是小女,母亲当然最疼爱。母亲笑眯眯地说:“你们三个妈都喜欢,都是妈的心头肉。”

确实,每个孩子都能说出自己最受疼爱的很多事。相对来说,弟弟在十几岁时是比较淘气的,跟村里的男孩子们一起偷酒喝、到处跑,母亲非常担心他学坏,没少为他流泪:“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但从来都不打他。后来弟弟结婚后外出打工,小侄子出生几个月就丢给母亲带,一直带到上幼儿班。而且母亲还总是要两个姐姐帮助弟弟,因为他为了家庭读书少。而姐姐运气不好,高考时离录取分数线差几分,因此考了二年,母亲也支持她复读,这在农村是很少见的,而且母亲还特别操心,专门去找父亲的一个在教育局工作的熟人,希望姐姐能有机会去读定向或者委培,而为了让自己登门不显得突然,她每年都去这位熟人家走动。

这位“熟人”其实对招弟的父亲没有多大的印象,但却被招弟的母亲感动了,他们对招弟说:“你母亲十多年都来我们家,一直都穿同一件褂子,它怎么不破呢?”如今想起这件褂子,招弟忍不住掉泪,因为这件褂子是母亲出门时才穿的,一回来就脱下洗干净叠起来,下次出门再穿上,它怎么能破呢?招弟记得还有一双袜子,白色带碎花的,母亲每次出门办事总是穿着它,也穿了十几年。“那时已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部分人家的生活都过得很好了,就我们家一直捉襟见肘,现在想起以前的日子,才知道实际上怎么那么苦。但当时我们一点也不觉得苦,因为母亲从来不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对我们总是面带微笑。”

姐姐比招弟年长4岁,对母亲的辛苦以及母亲给孩子的爱,有更多的体会。自从招弟初中住校、弟弟到镇上工厂上班,家里就剩母亲一个人生活,从不吃肉,姐姐读高中时每个月回家一次,母亲就杀鸡给她吃,家里的鸡越杀越少,后来,也只有到年三十家里才能吃到一顿肉。姐姐说,一次过年,母亲破天荒买了一块肉,她建议母亲把肥肉炼一下,母亲说不,肥肉炖好了也是肉,我吃。肉连肥带瘦一起炖好后端上桌,大家闻着香味高兴地拿起筷子,而母亲一开始就抢先吃了最肥的肉,然后放下碗筷说吃好了,你们慢慢吃。她这样做,是想把肉都留给孩子们吃,但却被肥肉油腻得再也吃不下饭了,就说吃好了,其实她也很馋,也很想吃肉的。后来姐姐多次跟招弟提起这件事,总是哽咽。

孩子们在母爱包围下慢慢长大,勤奋而踏实。姐姐放弃了大学梦外出打工,把钱都寄回家,叮嘱母亲把院墙盖起来;之后,母亲又捡来碎砖头、石子,用手一块块铺好院内地坪。她很满意地看着自己亲手做成的这一切,觉得这才像个家,之前她一直很羡慕别人家有家院,而她没有,坐在家里就能看到外面的旷野和大路,很害怕。

招弟大学毕业后来到南京,弟弟也离开工厂外出打工,至此,家里的经济慢慢地好转。一直到母亲终于还清了十几年来家里所欠的全部债务,高兴地打电话给招弟,说以后不用汇钱了,你自己攒着吧。虽然无债一身轻,但母亲的日子仍一如既往,种田、养鸡,把鸡蛋拿去换钱买东西,给她寄钱她也不花,全为孩子们存着。

弟弟的一个秘密也在这时揭开。因为学历不高,尽管他的能力获得老板的认可,却总得不到升职的机会,俩姐姐说他:谁叫你以前不好好读书?弟弟这才说出原委。原来一次课间,他从三楼看到远处小路上有一个人,拉着很重的架子车,车上装着稻谷,那人很吃力地拉车,整个人几乎都要趴到地上去了,他心想这人怎么这么可怜,想下去帮着推一把,可是走近了,才看到那拉车的人原来是妈妈!他深受触动,决定不再读书,帮母亲减轻负担。不过他并不后悔,还安慰招弟姐姐:“反正我学习不好。”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哭了,觉得对不起儿子。

生活好转母亲突然离世

母亲几番辛苦没有白付,三个孩子长大了,都过上了不错的日子。姐姐打工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两人后来一起回苏州做生意,房子、车子也都有了,生活得很好。弟弟后来到镇上开了个超市,前年盖起了二层别墅。招弟现在跟丈夫一起在南京经商,宝宝已经上小学了。母亲仍一直独自生活在家乡,并将孙子从几个月带到上幼儿班,总说自己很满足,直到去年,才被弟弟接到镇上一起生活。

但招弟没有想到,就在他们的生活全部走上顺利的轨迹之后,辛劳了一生的母亲还没有享到儿女们的一天福,就突然走了。

今年大年初一上午,招弟在南京给母亲打电话拜年,打算节后把母亲接来南京。因为母亲这两年心情很不愉快,弟媳的性格比较暴躁,弟弟跟她经常打闹,母亲是比较心重的人,为儿子儿媳担心,但也只能独自流泪,她很想单独过,可弟弟不让。因为不放心,招弟想把她接到南京,今年自己的条件好了一些,还可以为母亲检查一下身体,多年的劳累,母亲腰椎突出,盆骨也错位,这几年都不能正常走路了。

初一上午,招弟的姐姐姐夫冒着冰雪天气,从苏州开车赶往苏北老家团聚。一切都好像很正常。但姐妹俩不知道,这平静表面的背后,早已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并且开始咄咄逼人。

下午两点,母亲突然出现心口绞痛,疼得站不住,家人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弟弟赶紧用摩托车送她去医院,母亲痛得趴在车座上,弟媳在一边扶着她。但年初一医院没人,只有一名实习医生值班,开了一大堆化验单,楼上楼下地检查,然而检查还没有做完,人就这样走了,从发病到故去,还不到一个小时。

这期间,在她停止呼吸大约半小时,弟弟在母亲耳边哭着说别走,姐姐在路上还没到,母亲似乎听到了,猛地睁开眼睛,对着病房的门口看了很久很久。她一定很担心姐姐,因为姐姐和姐夫刚学会开车,天又下着雪,她一定很不放心。

招弟接到噩耗,赶回家里已是半夜,一进门,见母亲的遗体按照当地习俗放在堂屋正中的地上,她和姐姐弟弟一样精神崩溃了。上午在电话中母亲还好好的,还有说有笑,怎么转眼间变得冰冷?

母亲是死于心肌梗塞。这时,招弟突然想起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只要把孩子们拉扯大,我就眼睛闭得紧紧的、腿伸得直直的走了。她想起这两年偶尔半开玩笑地问母亲,可想再找个老伴?母亲摇头,还是那句话:“不了,这么些年太累了,等你们成了家,我就走了。”招弟没想到,果真如此,三个孩子立业成了家,母亲就真的走了,一天也没有享福。事实上,母亲才59岁,与招弟一样的个子,而且一点也不显老。招弟记得这句话母亲讲了十几年,她一直不知道她为什么这样说,还曾奇怪地问她:“等我们长大了,你就要享福了,为什么要走?”母亲只是说:“你不理解。”

忽视母亲儿女心愧疚

母亲走得太突然,让招弟和姐姐弟弟都无法接受,这时他们才痛苦地发现,他们对母亲太不在意了,有太多的信号被他们所忽视,可他们却一直错误地觉得母亲的身体还是好好的。

他们意识到,其实母亲早就有了心血管疾病,年轻时过度劳累,没什么营养,加之生活抑郁,导致心血管疾病日益加重。其实这并不是没有先兆的,以前母亲就多次说过心口好疼,但三个孩子都没把这当回事,甚至从来没有带母亲去医院检查过哪怕一次!为母亲的病甚至没有花过一分钱!

这成了孩子们的伤痛,他们深深地愧疚。这才想起,母亲去年就病得很厉害,她给在南京的招弟打过电话,说心口痛得好厉害,招弟叫她去看一下,母亲说不去了,老毛病。对在苏州的姐姐也说过:“过完年,到你那里检查一下。”姐姐还笑她:“你怎么想主动来了?”竟然也没在意。“我很后悔的是,我怎么没有意识到有问题,没有带她去医院检查一下?好像她天生就是为了我们付出,她年轻时就说心口好疼,是老毛病了,以致大家觉得这是应该的,不用放在心上。假如年前检查一下,有药在身旁,起码可以防范,再发病也可以急救啊!”招弟自责。

弟弟更是自责。一次他见到母亲站在电磁炉旁一动不动,不解地问她在干吗?母亲慢慢说没事,站一会儿、缓口气就好了。弟弟也没放在心上,要是那时就带她去检查一下,多好!要是发病时打120急救而不是用摩托车送她去医院,多好,也就避免了楼上楼下的被折腾……

大家都很愧疚:为什么都没在意?为什么都没有把母亲放在心上?好像一直以来,都习惯了她的付出,自然地接纳着她的爱,却都没想过为她付出?都觉得心口疼是老人的老毛病,无所谓,其实长期的劳累和孤独压抑之下,她能坚持到年初一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才发现,母亲太孤独、太辛苦了。村里有人经过招弟家门口,当时不是农忙季节,天还没有太黑,招弟的母亲却已经关门睡觉了,问她为什么睡这么早?她叹了口气:唉,一个人,无聊,睡吧。“但我们一直不知道母亲有多辛苦、有多寂寞,出来工作后,谁都没想过要接她出来住。她也不让我们回去,怕来回路费花钱,说一年见一次就好,但不要在过年时回家,因为路上好挤,怕我们辛苦。其实她更苦,把我们拉扯大,又帮弟弟带孩子,还要种地,累得甚至不能正常走路,但她也不讲,而我们好像也习惯了她的这种付出,觉得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为什么她不在时才体会到她的苦?她活着的时候为什么不能?”

招弟到了母亲当年的年龄才终于明白,为什么母亲的双眼会深深地陷进去,夜夜流泪到天明又是什么滋味。“她是一个非常坚韧、非常宽容的人,对谁都非常热情,只是把泪都流到自己心里,从不表露,对我们总是面带微笑、无私付出,也因此,我们从不体会她有多苦、多难,对她只有索取,没有回报。”

其实她对自己的身体是很清楚的,还对邻居说过,不知道为什么心跳得这么厉害,咕咚咕咚的,好像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以后要去南京女儿家查一下。但听了邻居的话后,招弟仍然没有警觉,只是对母亲说,南京环境好,很多老人都来南京养老,你也来吧。母亲说:是吗?唉,也不知道能不能去得成?

“我真后悔,她这样讲过几次,为什么我没有多问她一句为何要讲这样的话?为什么我整天只是顾着自己的生意,自己的喜怒哀乐?如果是个细心的人,应该警觉,但我却没在意!一两年才回去一次,住三四天就回来,匆匆忙忙的,都没有让母亲享一天福,总想今年条件好点了,可以把她接来,但没想到……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彻彻底底的无奈。”

招弟站在路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她忍不住想告诉他们,妈妈在的时候一定要关心她,孝敬她,否则就来不及了,孝敬老人真的不能等,你们说是吗?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发,侵权必究】

0 阅读:0

纪实文学百家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