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迎来了人口、经济双丰收。
4月7日,郑州市发布了2023年统计公报,其中披露:
2023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00.8万人。
这一人口规模,相较于2022年增加了18万,在已经公布常住人口数据的热点城市中,增量暂居第二。
截至目前,热点城市中仍有深圳、长沙、青岛、东莞、佛山、福州、沈阳、大连、太原、贵阳、哈尔滨尚未披露。
在已公布数据的热点城市,合肥以21.9万的常住人口增量,暂居第一位。郑州以18万常住人口,暂居第二,杭州第三。
重庆则是目前公布人口数据的热点城市中,唯一一个2023年常住人口减少的城市。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合肥在21.9万人口增量助攻下,常住人口规模超越温州,成为长三角人口第四城。
郑州在18万人口增量助攻下,人口规模超越了苏州,成为中国人口第10城,且正在挑战西安的排名。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其中带*的城市未披露2023年数据,延用2022年数据除了人口丰收外,经济也迎来了丰收。
郑州统计局披露:
2023年,郑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6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
7.4%这一增速,大幅跑赢了全国大盘2.2个百分点,稳稳位居26个万亿GDP城市增速第一席位。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相比于本号之前分析过的东莞、厦门、太原、南宁、昆明等水逆城市,郑州算是去年为数不多实现逆袭的城市。
回看数据,2021年,郑州GDP12691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远不及全国平均线8.1%,在24座万亿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
2022年,郑州GDP为12934.7亿元,同比增长1%。相比上年,GDP增量仅为243.68亿元,在万亿城市中排名垫底;GDP名义增速1.9%,排名倒数第一。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郑州在2019年超越长沙,建立的领先优势消耗殆尽。2020年被长沙反超,2022年长沙将差距扩大至近1000亿。
2023年,郑州终于找回了场子。
02 | 郑州虹吸全省郑州何以如此迅猛?主要有两个因素:
第一,强省会战略下的虹吸全省人口。
这一点,与合肥、长沙、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雷同。
中西部省会城市走得基本都是强省会战略,此战略之下,好的交通、医疗、教育、产业资源都会倾斜给省会,由此引发了省会虹吸全省人口现象。
来看几组数据。由于很多城市尚未披露2023年常住人口数据,所以接下来的数据,仍延用2022年的。
2022年长沙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但湖南全省人口减少了18万人,湖南除长沙外的其他城市,全部在减少。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再看安徽,由于大多数城市未披露2022年数据,仍看2022年的数据来看,2022年安徽只有合肥人口增量最显著,滁州、芜湖也尚可,绝大多数城市人口在减少。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陕西亦是如此,西安增量一骑绝尘,其他城市基本都在减少。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再看河南。除了郑州,加上洛阳、商丘等几个微量增长的城市,其余人口都在减少。特别是开封。
开封,这座北宋都城汴京,这些年由于工业失速,产业疲软,人口大量流失。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河南一直都是人口输出大省,2021年的人口减少量就位居全国第一,当年常住人口减少了 58万人。2022年由于疫情导致的人口从东南沿海回流内地,河南人口减少速度放缓,但也减少了11万人。
2023年,人口减少量继续全国第一,减少了57万人。从河南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来看,去年河南省出生人口69.5万人,死亡人口78.7万人,自然人口减少了9.2万人。
以此计算,去年河南省人口净流出47.8万人。
河南省其他城市流出的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一奔赴省会郑州,其余基本流向了东南沿海。
这也是中西部地区推动强省会战略的目的之一,在抵挡不住东南沿海虹吸力量背景下,推动省会强大,抵挡虹吸,人口被省会虹吸走,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总比被东南沿海吸走,为他人作嫁衣裳强。
第二,经济产业大爆发。
除了强省会战略引发的省会虹吸效应外,去年郑州的经济产业强势复苏也是主因之一。
从数据来看,工业是其最大助力。
从三大产业角度来看,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为172.2亿元,同比增长1.0%;第二产业(广义工业)增加值为5373.4亿元,同比增长11.1%;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8072.2亿元,同比增长5.1%。
第二产业增速最猛,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这一增速在重点城市中,同样位居第一位。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郑州第二产业表现强悍背后,是工业表现强悍。
2023年,郑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这一增速在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一位。
所以说,郑州GDP增速抢眼背后,工业当记头功。
从主要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3.6%、67.0%和12.0%。
计算机通信产业是郑州的当家产业,去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增速最猛的还是汽车制造业。去年郑州的汽车生产有多强悍?
2023年,郑州市汽车产量83万辆、增长61.7%,其中新能源汽车31.6万辆、增长3.5倍。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堪称狂飙。2022年,郑州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才7万辆,2023年猛涨至31.6万辆。
数据:郑州市统计局迅猛背后,是比亚迪成产线正式投产。
根据郑州市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
2023年,郑州市制定了20条重点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形成“一链一专班一研发机构一图八清单”推进机制;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8个,签约额2918.1亿元、新兴产业项目占比78.2%。比亚迪新材料等328个项目开工建设,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上汽乘用车二期等291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投资完成1058.8亿元、增长31.1%。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4.1%、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4.5%,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8%、13.6%。
这么多项目上马,带来两个亮眼数据:
第一,便是汽车产量狂飙。
其中比亚迪生产线投产之后,郑州比亚迪板块当年完成产值334.7亿元,生产整车超20万辆,生产动力电池及储能7GWh。
第二,拉动了固定投资增速。
去年很多城市增速疲软,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固定投资增速下滑。而郑州的固定投资增速逆势飘红。
2023年,郑州固定投资增速高达6.8%。
2021年郑州的投资增速为-6.2%,2022年为-8.5%。2023年相比于2022年反弹了15.3个百分点。
投资加速、项目上马,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量翻了四五倍,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就业,尤其是河南省其他城市的人群。
03 | 人多有何用很多人不明白,城市要这么多人有何用?更不明白,这些年中心城市发起的抢人大战,有何意义。
其实,人口增量显著,可以说明这座城市的人口竞争力强悍,人口竞争力强悍背后,是对城市经济、产业的认可。
反过来,人口不断流入,又会推动一个城市的经济、产业、科技、消费、楼市发展。可以说,人口对于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大有裨益。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的城市发展,政策主导为主,而政策的倾斜和人口直接相关,尤其是城区人口和市区人口。
城区人口是划定超大、特大、I型大城市、II型大城市、中等城市、I型小城市、II型小城市的唯一标准。
同时城区人口还是推动保障房建设、城中村改造的门槛。
去年8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下称14号文件),拉开了中国新一轮房改序幕,也即确立了未来商品房、保障房双轨制的制度。
14号文件明确提到,为了防止出现“大干快上”、盲目建设等现象,“14号文”强调稳慎有序、以需定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支持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率先探索实践,具备条件的城市要加快推进,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做好政策和项目储备。”
也就是说,鼓励城区人口300万以上城市探索,其他城市不作要求。城区人口300万以上城市,也即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I型大城市。
7月份国常会上审议通过的《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强调的新时代新任务。
文件明确进行城中村改造的城市范围,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而市区人口则是各城市理论上能否拥有地铁申报门槛的资格之一。
2018年国务院上调了地铁和轻轨的申报门槛:
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引导轻轨有序发展,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15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15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150万人以上。拟建地铁、轻轨线路初期客运强度分别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0.4万人次,远期客流规模分别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次以上、1万人次以上。
来源:国务院官网此前管理层明确表示,推动公共资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
这意味着未来人口多寡,不但决定了城市可获得住宅建设用地面积,还与城市可以获得的公共资源(如轨道交通、教育、医疗等)、政策红利以及头衔等有直接关系。
此外,人口多少还决定了你是否有国家级都市圈的申报资格。
2022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发文明确强调:
都市圈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优势区域,需要充分考虑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依托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逐步培育。不能跨越发展阶段,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推动都市圈建设。
来源: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这段话的意思是,都市圈不能泛滥,不能超周期发展,一些弱省会与首府城市,就不要凑热闹了。如兰州、银川、西宁、贵阳、南宁、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石家庄等城市的都市圈,大概率就此搁浅。
后续批复只会针对有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超大特大城市或者辐射能力强的大城市。
所以说,人口流入量越多,不仅意味着劳动力、人才储备更丰盛,还能带来更多的消费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帮助城市自身争取到更多的政策资源。
这就是各城市抢人乐此不疲的原因。
屁
引进比亚迪真是一步好棋
现在真的想赶紧把娃供出去,房子卖了回老家,收拾收拾院子种点花花草草,和发小吹牛打屁,过过像人一样的生活,而不是一睁眼就是房贷、学费、物业费等等一张张填不满的嘴[横脸笑]
真不敢想几乎全省地级市告负的情况下 郑州大增600多亿
做为郑州的,想说,都没几个人愿意过来,离国际郑遥遥无期。有能力的最好离开河南省,去沿海,那边福利啥的全方位碾压内地。
国际郑发展才是硬道理!
郑州千万别瞎折腾,区位优势就足够吃了
怪不得咱们穷还生[笑着哭]
看看房地产走势
经济占三分之一,人口占五分之一 才是郑州真正的定位!加油!!
不知为什么要建大城市与超大城市,出行不便,到处拥堵,是多少人背井离乡,把资源综合分配,让大家在家乡就业不好吗?
国际郑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