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余秋雨和他的代表作文化苦旅,许多人都会首先想到那个著名的段子:在上海的一次扫黄行动中,警方从某失足妇女的手袋里查出了三件物品——口红、安全套和《文化苦旅》。
由此可见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已经影响到上至官员学者,下至贩夫走卒的各个群体了。
赞扬者有之,批判者有之,甚至还有专家专门挑出《文化苦旅》中的126处错误,出版《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辩》一书。
在书中,作者指出余秋雨的若干常识性错误,比如:
余秋雨把吕洞宾当做是道家的始祖;
把苏轼所写的柳侯祠中的《荔子碑》误认为是柳宗元手书。
还有余秋雨写范仲淹在岳阳楼上写下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其实范仲淹当时正在邓州任知州,是在邓州所写。
诸如此类差错问题,列了一百余处。
余秋雨后来回应了八个字“马走千里,不洗泥沙。”
中国文人都爱旅游,旅游后也都爱写游记,但是中国太大了,极少有人能游遍全国,有能旅游的,但是写不出优美的作品。
余秋雨刚好是具备了二者,他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出名的散文大家,也是极少的能旅游遍全国的旅行家。
所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经出版,就击中了改革开放后国人想旅行,想写/看游记的刚需,在全国正处于文化荒漠的状态下,《文化苦旅》的横空出世不亚于一场甘霖。
可以说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出现,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当时老百姓需要文化的滋润,市场需要这样的散文,而余秋雨的文笔的确上佳。在这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文化苦旅》毫无疑问地获得了全国各个阶层人士的全力追捧。
而且余秋雨之后更是乘热打铁,开始了全球之旅,随后更是写出来了《中国文脉》、《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多部重部头散文集。
在余秋雨的笔下,厚重的文化和轻松的旅行无间地结合在一起。
余秋雨说旅行:
路,就是书。
余秋雨说历史:
还历史以真相,还生命以过程;
历史不只是印刷在课本上,而是掩埋在大地深处。
余秋雨说美景:
斜躺着,看白云,听蝉鸣,传闲话。
登高一呼,山鸣谷应;举目四望,海阔天空。
余秋雨说人生:
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余秋雨说文化: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
是天地,给了我们生存基座,因此也给了我们文化基座。
读到这样的文字,其实不论网上如何非议,余秋雨在文学上注定要载入中国文学史的。
当时华语圈的众多著名作家,比如金庸、余光中、白先勇、贾平凹等都对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给予非常高的评价。
白先勇说余秋雨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贾平凹说余秋雨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
余光中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又出了余秋雨。
金庸将余秋雨和鲁迅相提并论……
普通人也用自己的双手投出来了自己的选择,《文化苦旅》问世以来,20年销量千万余册!可以说这本书影响三代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可谓有华人处即有此书!
推荐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