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秦始皇致力于统一六国的那段时期,有一位相当厉害的猛将,此人便是蒙恬。他在战场上那可真是勇猛无比,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无畏的作战精神,一路征战,立下了数不清的赫赫战功呢。而且,蒙恬手中可是掌握着颇为重要的兵权,要知道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兵权可是至关重要的。但即便如此,蒙恬却始终坚定不移地效忠于秦始皇,这份忠心那可真是日月可鉴呐,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
不过呢,他居然被赵高和胡亥篡改过的那份遗诏给骗了,最后选择了自杀,落得这样的结局,实在是让人忍不住叹息,真是太可惜啦。
在他生命即将消逝之际,留下了短短两句话。而这两句话,曹操每次阅读的时候,都对其极为推崇,那种欣赏与赞叹之情溢于言表,仿佛从中看到了极为不凡之处,每每念起,都不禁为之动容呢。
那蒙恬到底说了些什么话语?而且令人疑惑的是,曹操又为什么会对其这般推崇呢?
国之栋梁
蒙恬乃是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之中,在那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之下呢,他心里就一直怀揣着一个大大的梦想,那就是渴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他秉持着闻鸡起舞的精神,每天都坚持刻苦地进行身体锻炼,一心扑在学习武艺这件事上。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都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磨炼着自己的体魄与技艺。而当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他即便身体已经十分疲惫了,也不会就此休息。他会在昏黄的灯光下,全神贯注地研读兵书,沉浸其中,不断汲取着书中的智慧与谋略,一心想要通过这样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有能力。
在跟着家中长辈学习的那段时光里,蒙恬付出了诸多的汗水,不断地去磨练自己的心智。蒙恬心里一直有着这样的想法,他觉得作为一名武将嘛,其实只要老老实实地听从皇帝下达的命令就足够啦。
话说在蒙恬九岁那年,就跟着自己的父亲踏上了出征之路呢。那时候的他,毕竟年纪还小,并没有真正亲自到战场上冲锋陷阵哦。不过呢,当他亲眼目睹两军相互对战的那种宏大且激烈的画面时,心里头,一方面确实是感到有些害怕的,毕竟战争的场面那么残酷、那么震撼人心。但另一方面呢,更多的却是涌起了一股热血沸腾的感觉,仿佛内心深处有一股力量被这战场上的气势给激发出来了呢。
在那个时候,蒙恬的父亲常常会在军帐里头商议战事相关的事宜呢。而小小的蒙恬就站在一旁,特别认真地听着大人们的谈论。要知道,那时的蒙恬也就比那用于模拟作战地形的沙盘高出那么一点点,他得踮起脚尖,才能够看清楚整张沙盘的全貌哦。并且,他在听着的同时,小脑袋也没闲着,正竭尽全力地去分析所听到的那些关于局势的情况呢。
在那个时候,蒙恬偶尔会针对一些情况为相关的人出谋划策呢。不过呢,当时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将们,却并没有把蒙恬所出的这些主意太当回事儿,就觉得好像也没什么特别重要的,没怎么放在心上哦。
然而,蒙恬的父亲在经过一番仔细斟酌考量之后,最终选定了他所制定的策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凭借着这一策略竟然取得了胜利。此事一出,众人纷纷对蒙恬发出由衷的赞叹,都对他的能力钦佩有加。
在十五岁的时候,军营里发生了变故。当时的情况是,敌军悄悄地朝着军营逼近了,随后他们还专门带领了一支队伍,搞起了奇袭行动,其目的就是想要通过这种突然袭击的方式,去扰乱秦军的军心。
话说当时情况危急,可蒙恬却丝毫不乱阵脚,反而表现得极为沉稳冷静。只见他当机立断,主动向各位将领提出请求,希望能调配一支精锐的骑兵队伍来执行一项重要任务。在获得这支骑兵之后,蒙恬紧接着就展开了行动。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仔仔细细地打听清楚了敌军所在的具体位置。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便亲自带领着这支精锐骑兵向着敌军所在之处迅猛杀去。到达预定地点附近后,蒙恬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谋略,巧妙地利用当地的地形优势,指挥骑兵对敌军展开了围堵之势。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蒙恬率领的队伍成功地将敌军全部剿灭,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在这场特定的战争当中,大家可别光盯着蒙恬所取得的战绩,还有他所运用的战术哦,其实和这些比起来呢,倒是其次的啦。真正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在战争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那份无比可贵的勇气,不管面对怎样的危险状况,他都能始终保持镇定自若,丝毫不慌乱的气度呢,而就是这样的特质,给其他将领们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秦始皇二十二年的时候,蒙恬接到了一项重要的命令,那就是率领军队去攻打楚国。而这一场战争,可是让蒙恬就此声名远扬,成为了他的成名之战呢。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蒙恬可没有丝毫的慌乱。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对整个战场的局势展开了极为深刻的分析。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蒙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策,那就是把军队分成两路来行动,以便更好地应对战场上复杂多变的情况。
在当时的战局当中,蒙恬所率领的大军表现十分突出,率先获得了初步的胜利成果。然而,与之同时行动的另一支军队,却未能像蒙恬的军队这般建立功勋,在这场战事里暂未取得什么显著的战功。
就在这个时候,蒙恬得到了一份情报。情报的内容显示,楚国都城那里的守备力量出现了空虚的情况。也就是说,此时楚国都城的防守相对薄弱,正是一个可以趁机发起攻打行动的好时机。
然而,蒙恬并没有选择这么做。要知道,他的军队刚刚经历了一场战斗,这个时候士兵们都处于疲惫的状态。要是在这种情况下就着急忙慌地赶往楚国都城,那将士们带着一身的疲惫去作战,即便最后能够取得胜利,可想必也会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蒙恬可不希望仅仅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功劳,就致使出现毫无意义的人员牺牲情况。在他看来呢,这两支军队可都是属于秦军这个大家庭的。只要最终秦军能够获得胜利,那么这功劳究竟是不是记在自己身上,其实并没有那般至关重要啦。他觉得关键在于秦军整体的胜利,而非个人去争抢那份功劳,没必要为此让士兵们去做无谓的牺牲呢。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蒙恬采取稳扎稳打的作战策略,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当中都成功地取得了胜利。凭借着这些卓越的战功,蒙恬先是被朝廷册封为将军,这已然是极高的军事职位了。而他的仕途并未就此止步,之后又进一步得到晋升,荣升为内史。要知道,内史这一职位可是相当重要的,蒙恬至此可谓是位高权重,在当时的朝堂之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六国实现统一之后,有着雄才大略之称的秦始皇,就把他那锐利的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匈奴人所在之处。要知道,当时的匈奴老是时不时地来侵扰我国的北方边境呢,这可把边境地区搅得是不得安宁,百姓们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整天都提心吊胆的。面对这样的情况,秦始皇果断做出决定,派遣蒙恬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前往北方,去抵御那些不断来犯的匈奴,以此来守护边境的安宁。
蒙恬心里很清楚,游牧民族有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特别擅长骑兵作战。他们的骑兵机动性相当强,一旦到了平坦的地形之上,简直可以说是来去自由,行动极为便捷,这无疑给防御带来了很大的难题。面对这样的情况,蒙恬经过深思熟虑,制定并采取了一种攻守兼备的策略。他先是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向匈奴人发起有力的进攻,成功地将匈奴人从相关地域赶跑,有效地抵御了他们的侵扰。在取得这一阶段性成果之后,蒙恬又着手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那就是修筑长城。他组织人力物力,把原本分散的各段长城精心地连接起来,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边防,形成了一道更为坚固的防线,为守护疆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那之后,蒙恬率领着大军与匈奴作战,其军威之盛,可把匈奴给震慑住啦。匈奴被吓得,根本就不敢再往南来侵扰作乱了呢。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对蒙恬那是极为宠信,特别看重蒙恬,给予了他很多的信任呢。
自杀留言
有句话说得好,“不遭人妒是庸才”。蒙恬就因为备受器重,所以不可避免地招来了小人的嫉妒。而这个心怀嫉妒的小人呢,就是赵高。赵高可算得上是个精明能干的人,他特别擅长观察别人的神色、揣摩别人的心思,就靠着这本事,在宫中那可是混得风生水起,到处都能吃得开呢。
在那个时候,他在法律方面有着极为精深的造诣,对各类律法条文都熟稔于心。也正因如此,秦始皇特意下了命令,让他来承担教导胡亥研习律法知识的重任。
然而,赵高一心想着让自己的官位能够顺遂亨通,所以在教导之责方面,他完全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不但如此,他还采取了阿谀奉承的做法,一味地去巴结讨好胡亥。
在那个特定的过程当中,赵高干了不少欺上瞒下的事儿呢。对上呢,他居然敢欺骗秦始皇;对下呢,又去诱骗胡亥。就比如说,每当秦始皇要检查胡亥的功课情况的时候,赵高就会事先把准备好的答案悄悄递给胡亥,好让胡亥能应付过去。还有在现场断案这种场合下,赵高也不安分,他还会偷偷地给胡亥打手势呢,以此来给胡亥提示,帮他应对场面。
就这样,赵高因为种种缘由得到了胡亥的赏识与喜爱。也正因如此,他在朝廷当中的地位就如同那涨潮的江水一般,不断地往上升高呢,越来越显赫起来啦。
赵高不禁回想起曾经自己身处卑贱之时,那些被人肆意羞辱的场景不断在脑海中浮现。每每想到这些,他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愤恨之情,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展开报复行动,让那些曾经羞辱过他的人付出代价。
他在背地里干着勾结官员的勾当。对于那些曾经仗着位高权重而欺负过他的人,他便想尽办法去打压、排挤他们,试图让这些人在权势场上失势。而要是遇到那些人微言轻的,他更是不择手段,居然利用司法程序,凭空捏造各种所谓的证据,硬生生地把这些无辜之人送进大牢,使其遭受不白之冤。
然而,要知道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这不,这件事儿后来就被御史给察觉到了,随后御史便将此事上奏给了秦始皇。那蒙恬向来秉持着严谨的治事态度,为人公正无私,一切皆依照律法行事。在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蒙恬依据律法的相关规定,明确主张应当将赵高斩首处置。
秦始皇认为赵高的能力还是挺不错的,而且当时胡亥还出面替赵高求情呢。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始皇最终并没有下令斩杀赵高。可赵高呢,经过这件事之后,心里就对蒙恬怀恨起来啦,从那以后一直都盘算着要找机会报复蒙恬。
在那个时候,蒙恬可是担任着大将军的要职呢。而且,他的弟弟蒙毅也在朝廷里当官哦,还特别受秦始皇的信任与器重呢,那地位比起赵高可高多啦。就因为这样的情况,赵高心里就算有什么想法,也不敢随便乱动,只能老老实实地先藏起来,就盼着能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出手呢。
许多年过去了,秦始皇的身体变得病重起来,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赵高瞅准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在秦始皇离世的那个时候,蒙毅正身在名山大川之间进行祈福的事宜呢。而蒙恬呢,则是在外面统领着军队,负责镇守抵御匈奴的防线。在这样的一个局面下,当时在秦始皇身边,论起所拥有的权力,最为庞大的两个人那可就要数赵高和李斯啦。
赵高心里十分清楚,一旦秦始皇驾崩,那么继位的肯定会是公子扶苏。要知道,赵高向来就不被扶苏所喜欢,而且还有蒙恬和蒙毅这两个人在呢。扶苏要是登上皇位,以他对自己的厌恶,再加上蒙恬、蒙毅在旁辅佐,到那个时候,赵高觉得自己肯定是性命堪忧,说不定连命都保不住了。所以,赵高琢磨着,要是想保住自己的这条命,那就非得想办法把胡亥推上皇帝的位子不可。
话说在当时那个局势下,赵高起了谋逆的心思,于是呢,他就和胡亥联合到了一块儿,两人开始商量着要干一番谋逆的大事。商量好之后,赵高又找到了李斯,三个人一起干了件篡改遗诏的勾当呢。而且,还凭借着这篡改后的遗诏,赐死了扶苏和蒙恬这两位重要的人物。最后呢,扶苏无奈之下选择了自尽,而胡亥就这么顺顺利利地登上了皇位啦。
话说在那个时候,蒙恬正身处边境之地呢。突然之间接到了一道命令,这可把他给惊到了,心里头满是疑惑与震惊。他左思右想,怎么也弄不明白自己到底是犯了什么样的罪过,而且更是搞不清楚秦始皇为啥要下旨赐死自己呢。在这样的情况下,蒙恬就向前来传达命令的使者提出了请求,希望能让自己回到朝堂之上,也好当面去询问个清楚,弄明白这其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赵高一心想要找出蒙恬的罪证,可经过一番查找后,却惊讶地发现蒙恬那是清清白白,根本就没有什么把柄可抓。这时候赵高又想到一个情况,那就是蒙恬可是手握着重兵呐。要是自己编造一些罪证去诬陷蒙恬,万一让蒙恬察觉到了其中的猫腻,起了疑心,然后带着他的那些重兵直接杀回都城来,那可就不得了啦,到时候肯定会出大乱子,情况可就糟糕透顶了。
于是呢,他就开始在胡亥身边煽风点火,撺掇着胡亥去杀掉蒙毅。他给出的理由是什么呢?说是蒙毅对胡亥继承皇位这件事心里不服气,而且还说出了那种大逆不道、有谋反意图的话语。就借着这个所谓的理由,他又进一步扩大事态,搞起了连坐那一套,把蒙恬也给牵连了进去,让蒙恬也遭受了无妄之灾。
蒙恬心里头其实是存有疑虑的,可他向来对君主忠心不二,所以最后还是决定听从那下达的命令。只见他默默地给自己斟满了一杯毒酒,随后一仰头,便将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在临死之际,满含悲愤地说道:“蒙家三代人一直都忠心耿耿地效命啊,为了大秦可谓是尽心竭力。可谁能想到,如今竟然会落得这般凄惨的下场呢。我手里虽说掌管着大军,可我心里一直秉持着忠义二字,那是绝对、绝对不会做出背叛始皇的事情!”
话说蒙恬自尽以后,那赵高可就趁机掌控住了胡亥。从此,在朝堂之上,赵高可谓是一手遮天,肆意妄为,想怎样就怎样,简直是呼风唤雨般的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堂被奸臣所把持,那些奸臣们只想着自己如何谋权谋利,根本不顾及百姓的死活。百姓们的日子可就苦不堪言啦,生活极度艰难,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真的是处于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就这么过了几年的时间,由于朝政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各地的农民实在忍受不了这样的状况,纷纷揭竿而起发动起义。而曾经强大的秦朝呢,就在这汹涌的农民起义浪潮之中,一步步走向了灭亡,曾经的辉煌也就此消散了。
惺惺相惜
秦朝已然走向灭亡,不过蒙恬那份忠心耿耿的事迹以及他的临终遗言却留存了下来,并得以流传后世。时光流转到三国时期,曹操偶然间看到了蒙恬留下的这两句话,读过之后,对其甚是喜爱,颇为赞赏其中所蕴含的意味呢。
话说有那么一天,曹操在战场上吃了败仗呢。这本来就够郁闷的了,结果还受到了其他人的猛烈攻击和指责。有人直接就破口大骂起来,说他是在祸乱整个国家,一心就想着要把汉室给颠覆掉,还给他扣上了一个“窃国贼”的大帽子。面对这样的诋毁和辱骂,曹操呢,并没有去和那些人争辩什么,就这么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府中。回到府里之后,他更是一句话都不说,整个人就沉浸在那种沉闷的氛围里了。
之后,曹操的随从在一旁忽然听到曹操发出了哈哈大笑的声音,于是赶忙将身子侧过去查看情况。
瞧啊,就见曹操正捧着一卷史书,在那儿认真地阅读着呢。他身边的随从心里觉得挺纳闷儿的,忍不住就问道:“主公啊,您刚刚还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呢,怎么这会儿却开怀大笑起来了?”
曹操瞧见随从一脸疑惑的样子,就把手里的书递到了随从跟前。随从接过书仔细一看,发现书中所讲述的乃是蒙恬尽忠之后以身赴死的故事。就在这时候,只听曹操喃喃自语起来,说道:“这世上的人都不了解我,不过即便如此,我也没什么可惧怕的。”
其实呢,曹操一直都觉得自己是那个一心想要匡扶汉室的忠臣。他满心都是为了汉室的安稳兴盛在努力着,可结果呢,世人根本就不理解他的这份心思,还一个劲儿地对他进行谩骂指责,这可让曹操心里特别苦闷呢。就在这时候,当他偶然间看到了蒙恬曾经留下的那些话语,一下子就好像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个能和自己并肩同行的知音一样,那种感觉,就好像终于有个人能懂自己内心的委屈和坚持了呢。
然而,在后人的印象里,曹操仿佛就被视作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呢。就拿戏台上来说吧,一直以来,他所对应的脸谱都是代表着奸恶的白色脸谱哦。不过呢,大家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受到了话本小说以及民间故事的影响。
话说曾经有那么一回,曹操去行刺董卓,结果这事儿没成,只能慌乱地拼命逃窜。之后呢,在经过一处地方的时候,曹操碰到了以前就认识的人。这位故人一瞧曹操这般落魄的模样,而且又许久都没见着了,心里觉得挺不是滋味儿的,于是就热情地把曹操邀请到自己家里头去,就想着要和曹操好好地唠唠嗑,叙一叙往日的旧情。
曹操点头表示同意,随后就跟着故人一同回到了其家中。不过呢,曹操心里头始终都没有放松警惕,一直保持着一份戒备的状态。过了一会儿,故人琢磨着得进城去买些东西回来好好招待曹操呢,于是就跟曹操打了个招呼,告知他自己要出去一趟,之后便起身离开了。
就在这个时候,曹操心里不禁泛起了疑惑。他想到,自己和那个人相遇的地点,就在城外不远的地方。按常理来说,如果只是正常的买卖交易,当时对方完全可以直接就把东西卖给自己,可为什么当时并没有这样做呢?这让曹操不禁猜测起来,难道说那个人其实早就已经知道自己是被通缉的状态了,所以才没有当场把东西卖给自己,而是打算去官府报官,来领赏或者是出于别的什么目的呢?曹操越想越觉得可疑,心里的疑团也越来越大了。
就在曹操满心疑神疑鬼的时候,忽然门外传来了一些动静。曹操呢,努力去听,可也没办法听得特别清楚。不过呢,还是隐隐约约听到了像“绑着”,“一定要快”啦,还有“拿着刀”以及“杀了”这样的一些字眼呢。
曹操心里觉得,那些人是打算要把自己给绑起来,或者干脆就杀掉自己呢。这想法一冒出来,可把曹操吓得够呛,心里直发毛。当下,他毫不犹豫地就举起手中的宝剑,一下子冲了出去。然后呢,也不管面前是男是女,就那么一通猛砍猛杀,最后把那些人全都给杀得一个不剩,干干脆脆地解决了个干净。
话说曹操当时不知怎的就动了手,一番杀戳之后,才猛然惊觉,眼前这些被他杀害的人啊,竟然都是昔日故人的家人呐。原来,人家当时正打算把家中养的猪宰杀了,好用来热情招待他曹操呢。可这下可好,曹操意识到自己铸下了大错,心中那叫一个追悔莫及。但事情都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没办法,曹操只好灰溜溜地骑上自己的马,黯然离开了这个让他满心懊悔的地方。
事情是这样的,在曹操逃跑的途中,恰好碰到了一位从城中回来的老朋友。这老朋友眼瞅着曹操行色匆匆地就要离开,心里挺纳闷儿的,就开口询问曹操为啥走得这么急。曹操呢,只是回应说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必须得抓紧赶路才行。老朋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明白他确实有急事,便也不再执意挽留他了。
话说在两人相互错身的那个瞬间,曹操竟然出手把故人给杀害了。他为啥要这么做呢?其实就是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呢。不过呢,得说明一下哦,这件事儿实际上只是存在于小说里面的情节啦,并不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哟。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当董卓掌控朝政大权,并且所作所为完全是倒行逆施的时候,曹操是压根就瞧不上董卓这般行径的,根本不愿意和他同流合污成为一路人呢。在这种情况下,曹操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积极地去集结各路义兵,同时向天下的英雄豪杰们发出号召,呼吁大家一同起来去征讨董卓,以此来对抗董卓的专横跋扈以及他那些违背正道的所作所为。
在历史的进程中,曹操的势力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而当他拥有强大的势力之后,做出了很有影响力的举措,那就是打破了一直以来存在的门阀界限。以往门阀世家对人才的选用有着很大的限制,曹操却不管这些,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他都予以任用,秉持着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不仅如此,曹操还十分崇尚礼义,同时也重视法治。对于那些仗势欺人、为非作歹的豪强势力,他坚决予以惩办,绝不姑息。而在诸多行为表现当中,最为关键、也最值得一提的是,曹操自始至终都未曾称帝。或许正是因为他有着这样的选择和表现,才会把秦朝时期的蒙恬引为知己吧。毕竟蒙恬也是一位有着诸多闪光点且忠心耿耿的人物,曹操在某些方面与他有着相似的心境或者理念,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共鸣,将其视为知己。
一般来说,人要是拥有了权力,常常就容易迷失掉自己最初的本心呢。不过呢,有个叫蒙恬的人就不一样啦,他心里总是牵挂着天下的大事,那份对国家的忠诚、为人的忠义品质特别难得。而他的这些特质呢,居然还引起了曹操的共鸣呢,就好像曹操在蒙恬身上看到了和自己内心某些相通的地方似的。
历史上人物的功过,向来都是由后人去评判的。就拿赵高来说吧,他在历史上可是落得了个被众人责骂的名声。而与之相对的蒙恬呢,他临终前留下的话语,历经岁月流转,却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也正应了那句老话,善恶到头终究是会有报应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