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普普通通的老鼠和猴子,如今居然成了药企眼中的宝贝。
22年4月,靠养老鼠的集萃药康成功上市,才过两个月,市值就突破100亿了;同样在4月,昭衍新药花了18亿,收购广西唯美和云南英茂,就因为这两家公司有将近1.95万只猴子,算下来,一只猴子价值超过9万!
这哪是普通动物,简直就是“会动的黄金”。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让人意想不到。那老鼠和猴子凭什么这么值钱呢?答案就藏在一个“药”字里。
实验动物的价值密码小鼠:实验室里的“万能砖”
在实验室里,小白鼠是最常见的实验动物,没有之一。不管是研究疾病,还是研发药物,几乎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验鼠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就拿药康生物来说,他们拥有的小鼠模型种类超过22000个,其中斑点鼠业务的毛利率超过93%,商品化小鼠的毛利率高达80.44%。利润这么高,难怪药康被市场叫做“鼠茅”。
猴子:人类健康的“试药先锋”
小白鼠虽然好用,但也不是万能的。在研究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时候,因为物种之间的差异太大,从小白鼠身上研发出来的药物,用在人身上效果往往不好。这时候,和人类亲缘关系更近的猴子就派上用场了。实验数据显示,2019年有人用39个单抗对各种动物做实验,兔子、狗和小鼠产生交叉反应的数据不到20%,而实验猴的数据却高达82%,表现堪称最佳。
2001年,中国颁布了《中国实验动物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新药研发、疾病诊断、疗法升级,都必须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得到可靠的结果后,才能进入临床研究。有了这个硬性规定,实验猴在医药研发领域的地位就更重要了。
疯狂涨价背后的供需不平衡实验猴:身价暴涨的珍稀宝贝
实验用猴主要是食蟹猴和恒河猴,它们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繁殖和交易都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审批流程很复杂,这从源头上限制了实验猴的供应,也为猴价的暴涨埋下了隐患。
以前,国内猴子数量多,供大于求,价格比较便宜,也就刚过1万元。但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2015年,中国实验用猴的总存栏量大约有30万只,到2021年,这个数字就降到了24万只。年纪小的猴子不能卖,用来繁殖的猴子也不能卖,去掉已经被预定和批发的猴子,实际能在市场上流通的猴子只有大约3万只。
再看看需求方面,2019年国内实验猴的使用量将近3万只,其中新药临床试验消耗了大约2.5万只,基础研究用了差不多5000只。实际上,因为国内实验猴的消耗一直在加快,这个数字很可能已经超过5万只了,3万只的存量根本不够用。再加上疫情的影响,进口实验猴变得很困难,实验猴的价格就从过去的几千元一路涨到了现在的几十万元。
实验鼠:供应稳定下的潜在危机
和实验猴价格疯狂上涨不一样,实验鼠的供应相对稳定。它们繁殖速度快,一次能生一窝,所以成了大量实验的首选。不过,随着医药研发的不断深入,对实验鼠模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特殊的小鼠模型,研发难度大,花费的时间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实验鼠的供应。
疯狂囤猴背后的行业隐患药企垄断与资源浪费
现在,药企囤猴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药明康德买下广东春盛猴场,拥有2万多只食蟹猴;康龙化成在2021年通过收购得到了1万只猴;再加上昭衍新药的近2万只猴子,这三家企业就掌控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实验猴市场。
药企收购猴场,虽然掌握了供应链,但也有垄断资源的嫌疑。这就让一些没有提前布局的药企,在购买实验猴的时候困难重重,只能找有猴子的药企合作。这样一来,市场上流通的猴子就更少了,以后还可能被当成打压对手的手段。
另外,科研院校也受到了实验猴高价的影响。科研基金一般都有限,一只猴子动不动就10万的价格,让原本用来买药品、设备的钱,在买完猴子后所剩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
市场秩序崩溃与资源消耗
以前猴子是长期养殖,现在到了药企手里,却变成了一次性使用。做过实验的猴子就被消耗掉了,而且猴子价格暴涨,大家都不愿意长期养猴繁殖后代,原来的市场秩序彻底乱套了。
资源消耗要讲究开源节流,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的指导原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创新药行业降了温,减少了实验猴的消耗,但我们更需要开源。作为使用实验猴最多的国家,中国应该考虑建设科研机构专用的猴场,适当进口新猴子,更新种群,防止猴群老龄化,为国内医药研究提供保障。
实验猴短缺,本来是国内制药行业快速发展的结果。但要是整个行业都盲目地消耗这些宝贵的实验资源,国内肯定承受不了。以后要是创新药研发遇到阻碍,猴子价格暴跌,多余的猴子怎么处理就成了大问题,还会造成其他资源的浪费。
发展是好事,但不能太着急,不能过度消耗未来的资源,不然,不仅猴子受不了,人也受不了。只有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才能让医药研发和实验动物资源实现可持续的平衡。
文章来源@科工力量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