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抽雪茄,毛主席看到:先念,这么好的烟,咋不早点拿出来呢

秋柳浏览过去 2024-11-03 12:34:51

一九六九年,北京中南海。政治局会议正在进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草香。毛主席正在认真审阅文件,突然,一缕与众不同的烟香飘入他的鼻翼。这烟香清冽醇厚,既不同于普通香烟的呛人,也不似一般雪茄的浓烈。循着香味望去,只见李先念正在静静地抽着一支雪茄。毛主席好奇地看了半天,李先念会意,将雪茄递给了毛主席。"先念,这么好的烟,咋不早点拿出来呢?"毛主席笑着问道。这支雪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李先念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拿出来?而这支雪茄又有着什么样的特别之处?

一、特制雪茄的诞生背景

一九六九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年,毛主席已经年过七旬,但工作依然繁重。每天从早到晚,他都要处理大量的文件、会见各方来客、主持重要会议。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香烟成了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当时的情况是,毛主席每天的吸烟量常常超过四十支。他习惯在思考问题时点上一支烟,往往一支接着一支地抽。有时读着文件就会忘记烟头已经燃到了手指,有时谈话太投入,烟灰掉落在文件上都浑然不觉。这种情况引起了身边工作人员的担忧,特别是李先念同志。

作为多年的老战友,李先念深知毛主席的这个习惯由来已久。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已经养成了工作时吸烟的习惯。那时条件艰苦,常常是一份文件看到深夜,烟就不知不觉地抽了一支又一支。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新中国成立后。

一九六八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李先念去找毛主席汇报工作。当时已是深夜,但毛主席的房间里依然亮着灯。推门进去,屋子里烟雾缭绕,桌上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毛主席正在伏案工作,不时咳嗽几声,但仍然手不释卷。这一幕让李先念十分揪心。

更让李先念担忧的是,毛主席在工作时经常会因为太过专注而忘记了手中的香烟。有几次,未熄灭的烟头差点引燃了桌上的重要文件。此外,频繁地点烟、掐烟不仅浪费,也影响工作效率。有时一支烟还没抽几口,就因为突发事务不得不掐灭,等到事情处理完再重新点上一支。

这些情况促使李先念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既照顾到毛主席的吸烟习惯,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他的吸烟量,同时还要避免烟头引发的安全隐患。在一次下放四川期间,李先念注意到当地一些老烟农制作烟叶的独特方法,这让他受到了启发。

恰好在那时,李先念还了解到四川某些地区流传着一种特殊的烟叶处理工艺,当地人称之为"清醒叶"。这种烟叶不仅具有特殊的香气,而且据说还能提神醒脑。这些发现让李先念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尝试研制一种特制雪茄,既保留传统雪茄的韵味,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就这样,特制雪茄的研发工作在李先念的推动下悄然展开。他先后联系了四川的烟农、中医专家和烟草工艺师,开始了一项旷日持久的研究。这项工作从构想到最终成型,前后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二、雪茄的独特之处

在这支特制雪茄的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突破在于四川特级烟叶的选用。一九六八年深秋,李先念在四川考察时发现,川西地区的烟农们世代相传着一种特殊的烟叶培育方法。这种烟叶生长在海拔八百米以上的山区,年降水量适中,昼夜温差大,这样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烟叶独特的品质。

当地烟农采用"采三留四"的方式采摘烟叶,即在一株烟草上只采摘最佳的三片叶子,留下四片继续生长。采摘下来的烟叶还要经过特殊的晾晒工序,在不同的时段要根据日照强度调整晾晒角度。经过这样精细的处理,烟叶会呈现出独特的金黄色泽,香气醇厚但不刺激。

在选定了合适的烟叶后,李先念又着手解决雪茄的燃烧问题。传统雪茄一旦点燃就会持续燃烧,这显然不适合毛主席的工作习惯。经过反复试验,技术人员发现在烟叶中添加适量的矿物质可以控制燃烧速度。最终确定了一个独特的配方:在每支雪茄的烟丝中都精确添加了零点三克的特制矿物添加剂,这使得雪茄在停止吸食三十秒后会自动熄灭。

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雪茄并非完全熄灭,而是进入一种"休眠状态"。只要轻轻吸一口,它就能立即复燃,不需要重新点火。这样既避免了传统雪茄浪费的问题,也解决了烟头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

中药配方的加入是这支雪茄另一个重要特点。李先念请教了四川省中医院的几位老中医,他们根据毛主席的实际情况,精心调配了一个独特的中药方剂。这个方剂主要包含了麦冬、五味子、枇杷叶等药材,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这些中药材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被添加到烟丝中,既不影响雪茄的口感,又能起到养护作用。

在包装工艺上也做了特别改良。传统雪茄的外包烟叶往往较为干燥,容易开裂。技术人员采用了一种改良的定型技术,将外包烟叶在特定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处理,使其既保持柔韧性又不会过于松软。同时在雪茄的头部采用双层包裹工艺,确保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散开。

为了解决保存问题,每支雪茄都配备了特制的铝制保管套。这种保管套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防潮技术,内壁镀有一层特殊的防潮材料。在套筒的底部还设计了一个小型湿度调节器,可以持续释放适量水分,确保雪茄保持在最佳状态。这种保管套的设计让雪茄即使在潮湿的南方地区也能保存数月之久而不会变质。

这些独特之处的完美结合,最终造就了一支既能满足吸烟需求,又能避免浪费和安全隐患的特制雪茄。每一支雪茄从制作到完成都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改良和验证。正是这些精心的设计,使得这支雪茄能够完美地适应毛主席的使用习惯。

三、研发过程中的趣闻轶事

在这支特制雪茄的研发过程中,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李先念同志的亲自试验经历。一九六八年冬天,第一批试制品完成后,李先念坚持要先行试吸。当时的试制品还不够完善,三十秒自动熄灭的功能还不稳定。有一次,李先念正在试吸一支新制作的雪茄,突然接到紧急电话。放下雪茄后,他特意计时观察。这支雪茄燃了将近一分钟才熄灭,与预期的三十秒相差甚远。

为了找出问题所在,李先念带着技术人员专程到四川德阳见到了当地著名的烟农老杨。老杨已经有四十多年制烟经验,他告诉李先念:"烟叶要想燃得慢,关键在发酵。"原来,当地烟农在烟叶发酵时有一套独特的技艺,要在特定的温度下将烟叶缓慢发酵二十天,期间还要定期翻动,确保发酵均匀。这个过程丝毫马虎不得,温度偏差一两度,最终的燃烧时间就会相差很大。

在改进过程中,中医专家的建议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四川省中医院的张老先生建议在烟丝中加入一些中药材。但这个想法在实施时遇到了困难:如何在不影响口感的前提下添加中药?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先将中药材研磨成细粉,再用特殊工艺将粉末均匀地附着在烟丝表面。这样既保证了药效,又不会影响雪茄的口感。

手工制作工匠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在德阳,有一位姓王的老师傅,是当地有名的制烟能手。他发现传统的雪茄卷制方法并不适合这种特制雪茄。经过摸索,他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卷制手法:将烟丝呈螺旋状排列,这样不仅能确保燃烧均匀,还能延长雪茄的保质期。这种技艺后来成为了制作这种特制雪茄的标准工序之一。

研发过程中的失败教训也值得一提。有一次,技术人员为了加快进度,尝试用机器代替手工卷制。结果这批雪茄虽然外形统一,但是燃烧不均匀,有的地方烧得太快,有的地方却迟迟不着。分析后发现,机器卷制无法做到像手工那样精确控制每个部位的松紧度。这个教训让团队明白,在某些关键工序上,传统手工技艺是无法被机器取代的。

还有一次,为了增加雪茄的香气,技术人员在烟丝中加入了过量的香料。这批雪茄刚点燃时确实香气四溢,但李先念试吸后立即否决了这个方案。他指出:"这哪里还是烟味,简直像在抽香水。"这个教训让团队认识到,雪茄最重要的是保持烟叶本身的自然香气。

这些经历表明,一支看似简单的雪茄,其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每一次失败都为最终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经验,每一个改进都让这支特制雪茄更趋完善。正是这些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才最终打造出了一支独具特色的雪茄。

四、制作工艺的推广应用

这支特制雪茄的成功研制,为国产雪茄工业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突破。一九七零年初,李先念指示将这些工艺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第一个受益的是云南省的卷烟厂。当时的云南省烟草公司派出了技术小组,专程到四川学习这套工艺。

在推广过程中,四川的技术人员首先介绍了烟叶处理的关键技术。云南的气候条件与四川不同,烟叶的特性也有所差异。为此,技术人员对工艺进行了相应调整。他们发现云南的烟叶含水量较高,需要延长晾晒时间,而且要采用分段晾晒的方法。上午九点到十一点进行第一次晾晒,下午三点到五点进行第二次晾晒,这样可以避免烟叶因暴晒而失去香气。

自动熄灭技术的推广也遇到了新的课题。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矿物添加剂的配比需要重新调整。在广东,由于空气湿度较大,如果仍采用四川的配方,雪茄就会提前熄灭。技术人员通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在广东地区要将矿物添加剂的用量减少百分之十五,才能保证三十秒的准确熄灭时间。

中药材的选用也因地制宜地作了调整。在不同省份推广时,技术人员根据当地的中药材资源,对配方进行了优化。比如在云南,因当地盛产三七,就将原配方中的一些药材替换为三七,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产品的药用价值。在广东,则加入了本地的龙眼干,既保持了润肺功效,又增添了独特的香气。

制作工艺的标准化是推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九七一年,烟草工业部门组织编写了详细的工艺手册,将整个制作流程分解为二十八个具体步骤。每个步骤都配有详细的操作说明和质量要求。这本手册后来成为了各地雪茄厂的重要技术指导文件。

在推广过程中,老工匠们的经验也得到了充分重视。各地都派出技术人员到德阳拜师学艺,学习那些无法用文字完全描述的手工技巧。比如雪茄的卷制技艺,就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掌握。有的工匠甚至要经过三个月的培训,才能完全掌握螺旋式卷制法。

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是推广工作的又一重要内容。各个制作环节都设立了具体的检验标准。从烟叶的选择到成品的验收,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特别是在燃烧时间的控制上,要求误差不得超过三秒。为此,各厂都配备了专门的检测人员和设备。

保管技术的推广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铝制保管套的生产技术首先在上海推广,上海的机械厂采用精密加工技术,使保管套的防潮效果更加可靠。后来,这项技术又推广到了天津、广州等地的工厂。

这些技术的推广为我国雪茄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到一九七二年底,全国已有五个省份掌握了这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年产量达到了十万支。这些技术的推广不仅提升了国产雪茄的整体品质,也为后来雪茄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五、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这支特制雪茄的研制成功,在中国烟草工业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从一九七三年开始,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首先是在军队系统内推广,为高级将领特制了类似的雪茄。这些雪茄采用了同样的自动熄灭技术,但在配方上做了相应调整。

在国防工业领域,这项技术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雪茄中使用的精确控温技术,为某些精密仪器的温度控制提供了借鉴。一九七五年,北京某研究所在研制新型导航设备时,就采用了类似的温度控制原理,使设备在不同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工作。

医药行业也从中受益。雪茄研制过程中开发的中药提取技术,后来被制药企业采用。一九七六年,四川制药厂利用这项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的中药制剂。这种制剂采用了类似的缓释技术,使药效能够持续稳定地释放。

在环保方面,这项技术同样带来了积极影响。自动熄灭功能大大降低了火灾隐患。据统计,在推广这项技术后,全国因雪茄引发的火灾事故显著减少。一九七七年,全国烟草工业会议专门对这一成果进行了表彰。

工艺标准化建设方面的经验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一九七八年,国家轻工业部将这种标准化管理模式推广到其他行业。特别是在手工艺品制作领域,这种将传统工艺标准化的方法获得了普遍认可。

在国际交流方面,这项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九七九年,古巴烟草专家代表团访华期间,对这项技术表示了浓厚兴趣。双方就烟叶培育和加工工艺进行了深入交流。这次交流为后来中古两国在烟草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技术人才培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个项目,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后来在各地烟草企业担任重要职务,为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参与最初研制的几位技术人员,都成为了行业内的技术专家。

在档案管理方面树立了典范。整个研制过程的技术资料被完整保存,形成了详细的技术档案。这些档案不仅记录了技术细节,还包含了大量试验数据和改进过程,为后来的技术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项技术的成功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专门生产雪茄保管套的工厂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生产企业。到一九八零年,全国已有三家专业厂家生产这种保管套,年产量达到二十万个。

这支特制雪茄的研制过程,体现了中国工业技术攻关的能力。从最初的技术突破,到后来的广泛应用,再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这些经验和技术积累,为后来中国烟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0 阅读:27

秋柳浏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