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淮国公马宝,是明清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那个时代的非满洲军事领袖一样,他有着复杂的侧面,但在军事天赋方面,却是毋庸置疑的。李定国、马宝乃至于吴三桂等人的存在,证明满洲人绝非是在军事上不可战胜的;然而,马宝及其身边的种种人物,也可以让我们知道,当时的各非满洲势力是如何在政治上自我瓦解的。
一、早年经历
马宝的早年已经不可考察。钱海岳皇皇数百万字的纪传体《南明史》竟然将其附于《叛臣传》中《李士琏》传之后,将其与割据惠州、反复无常、生平除了出卖明朝宗室外无一可述的李士琏混为一谈,更一举抹杀了他降清以前的所有活动,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值得一提的是,跟马宝经历类似的杜有和、张月、马维兴(一作马惟兴)等人在该书中却均有较好的评价,也未被列入所谓的叛臣传)。清廷国史《逆臣传》对其加入永历朝廷、封安定伯以前的活动,也记载不详。《怀陵流寇始终录》、《庭闻录》、《所知录》等书对其早年有些描写,但多半是传闻逸事之类,对考察其活动轨迹无甚帮助。不过,诸书大多称其为陕西或宁夏人(当时宁夏属于陕西),参加过李自成部农民起义军,在军中有“马三宝”(赞扬其勇猛)、“两张皮”(贬低其人两面三刀、反复无常)等绰号。马宝的字是城璧,号是佩瑗,可能都是后来起的。
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有关部门似乎认定马宝是该县人(可能根据一些口碑或是家谱材料),但是对其早年的记载也不能令人信服:如认为马宝在1643年加入大顺军,1644年即成为所谓“老营副营总”,一片石战败后被吴三桂俘虏却又调入李成栋部等等,均颇为不可思议,也没有提供相关出处,因此这里不加以采信。
以马宝在三藩之乱中的活跃表现来看,他应该是年纪很小就参加了农民军(这也同《庭闻录》记载的轶闻相符)。大顺建国前后,马宝在农民军中已独自领有一小支部队,有一定的名气。但是1645年到1647年间,他却投降了清军李成栋(历任明徐州总兵、清松江总兵、清广东提督等职)部。据推测他降清有这样几种可能性:
1、参加了高杰背叛李自成的活动,后一直追随高杰、李成栋,随李成栋在徐州降清而成为李成栋的嫡系;这种假说在逻辑上最为简便,但问题是高杰叛变时马宝的年龄过小,而且李成栋早期(如在长三角一带)的作战报告中并未出现马宝其人;
2、在大顺军1645年从山西、陕西败走的过程中,马宝或马宝的主将(如平南伯刘忠)投降了清豫亲王多铎,后随多铎到南京,又被多铎或洪承畴调拨给李成栋作为与力;如果是这样,他的经历就类似后来在赣南活跃的清将高进库;
3、随大顺军残部到湖南后,脱离了作为大顺军主力的忠贞营,和郝永忠、王进才、牛万才、张光翠等人一样直接投靠了明湖广总督何腾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马宝就很可能出自革左五营了),后因故被何腾蛟派往肇庆的永历朝廷,于1647年初在肇庆、梧州一带的混乱局面中被迫投降了李成栋;如果是这样,那么他的经历就比较类似于明朝总兵李明忠。
二、东勋军阀
1647年(永历1年)秋,马宝在清军广东提督李成栋麾下担任副将,先后到清远和增城参加了镇压广东义军陈邦彦、张家玉部(岭南三忠之二)的战斗,帮助清廷镇压了岭南乡绅发动的民众起义。这是马宝首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1648年(永历2年)春,马宝随李成栋在广东反正。此后,李成栋封赏向永历朝廷的权奸马吉翔行贿以为手下讨得封赏,马宝被授予总兵、都督同知一职。可见,马宝此时的地位低于杜永和、阎可义、张月、郝尚久、董方策、罗承耀、黄应杰、杨大甫、张道灜等受封伯爵的李成栋侧近嫡系大将,但已可独领营、镇了。
此后马宝加入了永历朝廷东勋集团,但似乎没有参加李成栋反攻赣州等战役,可能被李成栋派去肇庆一带护驾永历帝。
1649年(永历3年)春,李成栋在第二次反攻赣州时被清军击溃,逃跑时落水而死。永历朝廷为了安抚东勋集团,将马宝加爵为安定伯。当时,忠贞营进入广西后,在督师堵胤锡和西勋陈邦傅集团的支持下有进入广东休整的计划,触犯了东勋集团的利益,杜永和、李元胤遂派杨大甫屯梧州府、马宝屯德庆州,等等,占据粤桂边军事要地,准备抗拒忠贞营入粤。此后双方一度爆发军事冲突,但最后忠贞营以大局为重,终止了入粤计划。
1650年(永历4年)二月,永历帝从肇庆行在西逃梧州,此前在德庆州(今广东德庆县)担任镇将的马宝随军护驾。据当事人钱澄之声称,马宝军容整齐、礼遇士大夫,得到了南明君臣的肯定。
1650年(永历4年)四月,马宝与宣国公焦琏入朝营救依附于东勋的楚党官僚金堡等五虎,永历帝不听。随后永历帝调集南阳伯李元胤、安定伯马宝、大学士何吾驺、总兵官郭登第、陈奇策等人分路前去解救广州。马宝、郭登第这一路攻至清远后败归三水,又参加了三水之战。
1650年(永历4年)六月,永历帝又派忠贞营先锋淮侯刘国昌来救广东。但是,以李元胤为首的东勋集团猜忌朝廷和忠贞营联手谋夺各勋镇的地盘(本年五月,忠贞营主帅高必正到行在梧州,献策永历帝采取中央集权政策,使“兵归兵部,财归户部”),遂联合西勋陈邦傅、马吉翔等奇袭刘国昌,消灭了其三分之一的部队,迫使刘国昌逃入粤赣边大山之中。结果,广州失守,李元胤遇害于粤西,马宝也被迫逃入粤桂湘边大山之中。
1650年(永历4年)八月,永历帝将马宝同杜永和、李元胤等东勋诸将一起晋爵为侯,以激励他们继续在广东坚持下去。事见《岭表纪年》。故此后马宝是安定侯,但不知为何诸书仍有称之为安定伯者(详下文)。
这一时期,马宝作为东勋军阀集团的一员东奔西走、奋其私智,不仅一事无成,而且扮演了一个小丑的角色。如果马宝的人生到此止步,那么他的历史评价恐怕将比杜有和、张月还要低。
三、晋王副将
1651年(永历5年),马宝屯于连州境内,又前往罗定八排山招揽瑶族人参军,攻下了威宁堡(见【清】汤彝的《八排兵事考》)。攻阳山,不克。
1652年(永历6年),马宝屯于广东阳山境内(刘国昌亦屯阳山、英德,似有合作)。上述两年间,马宝团结各族各派抗清力量,在粤桂湘边坚持抗清。
1652年(永历6年)秋,明西宁王李定国在桂林击毙了清定南王孔有德,马宝出山,联合忠贞营刘国昌部白毛毡以及南明永国公曹志建旧部汪大捷等在粤西北连战连捷,占领临武、连州、连山、阳山等地,生擒清军连阳副将茅生蕙、游击马泗汗、守备白守富、知县屠洪基等。
值得一提的是,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李天根《爝火录》称此时的马宝为“安定侯”,沈佳《存信录》则称为“安定伯”。以后,马宝的爵位侯、伯互见,其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1652年(永历6年)十月,马宝随李定国到湖南,参加了衡州之战。据钱澄之说,清敬谨亲王尼堪是被他杀死的,但这一故事并不可信(因与明清双方第一手的战报不符)。
1653年(永历7年)正月,因李定国与孙可望分裂,马宝随李定国撤入广西。按,一说马宝转投孙可望,参加了三月的岔路口、周家铺之战,但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爝火录》明确说他在当时已跟李定国一起南下广东进攻肇庆去了。
1653年(永历7年)春,马宝在李定国指挥下,收复梧州,进取肇庆之战。在这次战役中,马宝收取了旧领德庆州,但在进攻肇庆时被老对手尚藩左翼总兵许尔显所阻。随后尚耿二藩主力来援,李定国率马宝等人与之交战失利,退归广西。
1653年(永历7年)秋,马宝在李定国指挥下,从广东回师广西,再打桂林,被孔藩余孽线国安部击退。
1654年(永历8年)春夏,马宝在李定国指挥下,再出广东,占领高州、雷州等地,招降了东勋时期的老同僚、原南明博兴侯张月(广州保卫战后,张月逃到海南岛,后于1652年到雷州挟持提督李明忠降清,成为清廷的高州守将)等。湛江地方志说此战发生在1652年,误。
但是这次战役最终还是以李定国在新会之战中的失败而告终,马宝等人再度退回广西。这一时期,马宝无疑是作为李定国经略广东的副手和先锋活动的。李定国让马宝担任这一角色除了考虑到他能征善战且熟悉地形外,大概还是想借助他跟前东勋集团众将的社会关系。在晋王的调教下,军事天赋本就不错的马宝逐渐从一个心思活络的偏裨斗将成长为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将。
四、深潜者
然而,由于郑成功等人的背信,经略广东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后马宝的动向不明,再次出现时已经是三年后的1657年,地点从两广转到了湘西,阵营则从李定国麾下摇身一变加入到了孙可望的麾下。当时,孙、李已经失和。马宝去李归孙,但又未完全跟李决裂,期间的过程大概无外乎以下几种可能:
1、1655年(永历9年)夏,孙可望派刘文秀同鲁监国军东西呼应,经略长江。李定国可能出于援助这一计划考虑,派遣马宝前往。
2、1656年(永历10年)春,李定国奉明昭宗密诏率主力到安龙迎驾去云南。清军趁广西兵力空虚而大举进攻,南宁等广西大部府州县沦陷。马宝可能在此间不得已窜入贵州境内,投奔了孙可望。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1655年秋,当李定国派高文贵等将前往容县作势出广东接应潮汕郑军时,马宝并不在其列,大约此时已经离开了李定国麾下。否则,李定国应该不会舍弃这位熟悉广东的将领。这样看来,马宝在1654、1655年间去李而就孙的可能性较大。
当马宝再度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他虽然被孙可望视为骁将,但兵力已经颇为有限,甚至不足满员的一营(2500人)。可见,马宝在投奔孙可望之前,应该受到过较大的挫折。
1657年(永历11年)八月,孙可望率军从贵阳出发,内犯昆明。但是,他引以为心腹的马进忠、马维兴和马宝三人(马宝到达孙可望军中后,与马进忠、马维兴叔侄取得了联系,并且拜马维兴为义兄,从而在三人之间结成了拟制血亲关系——当然从后续发展来看,这种关系可谓十分牢固,因此三人是否在早年即有其他的联系仍是一个待考的问题)已经通过白文选跟李定国取得联系,计划倒戈相向。
当时,孙可望任用马进忠为先锋,又派马宝和临潼侯武大定(先为农民军,后降孙传庭、大顺军、清军,又从贺珍、孙守法起义攻西安,继而沦为乱川害民的四川军阀之一,最后被刘文秀所收编)、汉川侯张胜(孙可望亲信)领四千(一说七千)精兵奇袭昆明,准备在保国公王尚礼(大西军都督、孙可望旧部、长期镇守昆明)内应下夺昆明劫永历帝。但是马宝不仅将计划完全告知李定国,还提醒李定国应该在约定的决战日期前奇袭孙可望以免昆明万一在决战前失守影响士气,继而又在“奇袭”过程中到处烧屋以提醒昆明守军注意。不久孙可望在交水决战中因白文选、马进忠、马维兴的倒戈而大败,王尚礼又被留守昆明的黔国公沐天波逮捕,马宝于是在阵后倒戈与守军、李定国回援军一起夹击张胜,全歼其部众。
战后,孙国主(可望)身边的深潜者马宝因功进爵为淮国公。
五、淮国公
1657年(永历11年)冬,马宝和广国公贺九义联手东进,趁广西清军主力调动(清军正在筹备会攻贵州)的机会,收复广西除梧州、桂林、浔州三府以外的全部失地。随后,马宝部屯贺县,贺九义部屯南宁,窥视湖南、广东。此战是南明主力(郑成功部不在内)最后一次战略反攻。虽然此战显示出李定国不明全局形势、一味坚持自己已经过时的部署,从战略上来看属于失败,但是它仍振动清廷,吓得清方广西巡抚于时跃上奏求援,可见马宝的军事才能。
1658年(永历12年)七月,晋王李定国秉黄钺出师贵州,同进军云贵的清军展开决战。马宝也被从广西战线提前召回,至迟十一月已被配属于安顺方面的庆阳王冯双礼军(《庆阳王冯双礼、叙国公马惟兴、淮国公马宝、悬公咸阳侯祁三升、平阳侯靳统武、公安伯李如璧、悬伯刘镇国暨将军督镇等谨启前奉诏谕各军镇大小兵丁不许临阵捉马》,《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影印一档馆馆藏内阁大库档案)。但是由于冯双礼的错误决策,这一路明军在鸡公背断粮而被清军主力多尼部所大败。最终,南明军队在十二月全线溃败回云南。根据《行在阳秋》等书的说法,马宝又成了护驾昭宗的御前总兵。但是,这跟他后来的行动路线是相悖的。
1658年(永历12年)十二月,明昭宗放弃昆明向西撤退。马宝当时也向滇西撤退,但他并未跟随明昭宗撤往永昌(今保山),而是向滇西北的丽江一带撤退,显然仍是和结拜兄弟叙国公马维兴、汉阳王马进忠之子马自德(此时马进忠已病死)等人一起行动。
1659年(永历13年)五月(一作十月),马宝、马维新、马自德等率部六七千人降清。从此结束了他的明将生涯。
六、平西藩下总兵
马宝投降后,并未马上得到清廷的安置。
1660年(永历14年)七月,清廷才准许吴三桂将一年多来收编的南明诸将整编为忠勇五营、义勇五营。上述十营,每营1200人,合计1.2万人。马宝以右都督衔,充忠勇中营总兵。在这十个降将中,他的地位仅次于义兄马维兴(左都督,义勇左营总兵官),而同在川南献庆阳王冯双礼投敌的武功伯王会(右都督、义勇中营总兵官)地位相当。这大体上反应出清廷方面对其地位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马宝没有能够像祁三升那样封侯、白文选那样封公。这可能是清廷认为其在南明朝廷内部缺乏政治影响力,也可能是由于他对投降一事其实并不积极。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马宝为了保存兵权,宁可不要空头爵位,选择了投靠平西王吴三桂而非直接投降清廷。
1661年(永历15年),吴三桂遣马宝剿马乃(今贵州兴仁县)土司龙兆吉,杀之。
1661年(永历15年)八月,清平西王吴三桂出师入缅搜捕明昭宗。其中马宝与祁三升、高启隆、马维兴等降将一起,在十一月随平西藩下援剿总兵马宁、副都统石国柱由姚关推进到了木邦。随后,马宝等人同南明巩昌王白文选遭遇,遂追击白文选到孟养。马宝孤身进入白文选营中,带吴三桂的书信招降了白文选。白文选投降后,马宝等人护送白部在十二月返回昆明。
戴笠的《行在阳秋》编造出一个惊悚的间谍故事,说马宝受吴三桂委派到阿瓦去游说缅甸国王莽孟白出卖昭宗,又潜伏到昭宗左右骗取其信任进而充当内应,最后更是将昭宗骗到了吴三桂营中,云云。其实不值一驳。不仅把马宝的身份、莽孟白当上国王的时间(他是五月底弑君篡位的,而不是作为国王杀了反对自己出卖永历帝的哥哥),而且将马宝在那一时间段的行动都完全搞错了。永历帝被俘时,马宝正在遥远的孟养劝说白文选降清,根本不可能潜伏到永历身边去。其实,诱骗永历帝入清营的是上述的义勇中营总兵官(原南明武功伯)王会。这个故事之所以会产生,可能是由于马宝先前在孙可望那里做深潜者给人留下了过深的印象。
1664年,马宝随吴三桂讨伐水西土司安坤。
1666年,清廷为了削弱吴三桂的实力,进一步对忠勇五营和义勇五营进行改编,将马宝的忠勇中营改编为开化镇,而调原忠勇左营总兵高启隆担任该镇总兵。而马宝则被调往曲靖,担任曲寻武霑镇总兵,从此离开了自己统带了至少20年的老部队。
到了1667年,大清国玄烨汗实行亲政。吴三桂上书试探,要求辞去云贵总管的职务,玄烨汗马上加以批准。可见,玄烨汗年轻燥进,已有削藩之意。但吴三桂却在数十年里养成了苟安一时的积习,并不敢于跟清廷较量。因此,双方相安无事数年。期间,马宝驻军于曲靖。而义兄马维兴则在1672年被调往福建沿海担任兴化总兵,对抗台湾的延平藩,从此离开了云南;但是,他在1673年开始的三藩之乱中同马宝一样,毅然“剪发起兵”,投入耿藩军队,却被猜忌旁系的耿精忠调出仙霞关,到浙江前线充当炮灰(结果兴化被盟友郑经背刺而丢失),最终战败而不知所终。
七、周国铁骑总管将军
马宝不能为明朝死节,再度沦为大清国的走狗。表面上看,他在曲靖结交士大夫,又让子弟学文,俨然转型为太平时代的军事贵族;但实际上,他仍心存故国,在平西藩下与吴三桂的女婿胡国柱、夏国相、提督李本深(高杰外甥,1645年在江北降清,1654年以后曾担任经略洪承畴的左标提督,率部同大西军作战,后历任云南提督、贵州提督)、张国柱(辽东都司铁岭卫人,明末任副将,后仕鲁监国为定海总兵,1646年鲁藩崩溃时挟鲁监国妻女降清,随续顺公沈永忠到湖南任总兵,屡败何腾蛟,1652年大顺军入湖南时几乎被李定国击毙,后担任过云南提督)等结交,秘密组织反清运动。事见《旅滇闻见录》。
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马宝即与其事。
1673年十二月,吴三桂出滇北伐,授马宝为(亲军)骁骑前将军。在吴军嫡系中,马宝的地位仅次于吴氏的宗室和亲族。
案,《庭闻录》记载马宝在吴三桂起兵时就任骁骑前将军,《平吴录》则记载马宝就任铁骑总管将军。这里根据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一份开列于1674年冬的名单,认定马宝在吴周起兵时担任的是骁骑前将军。但根据吴三桂所部军制,在某一战区节制多名将军时会任命总统将军、总管将军、左右翼将军等名色,因此马宝最迟在1676年率王绪、陶继志东征时应已升为总管(或总统)将军。再加上吉安前任守将高得捷的官职是铁骑左翼将军,估计马宝是在东征时升任铁骑总管将军,后又在吴三桂称帝后晋升铁骑总管大将军。
据《平滇始末》说,马宝曾自请出师两广。但是,吴三桂考虑到统战定南、平南两藩的需要,决定和平解决两广问题,遂未应允。此记载也足证马宝是长期在两广作战的南明将领。
随后,吴三桂任用马宝为先锋,在十二月二十八日之前即驰入贵阳。贵州提督李本深早已加入吴三桂阵营,遂开城迎降,被授予贵州总管将军一职。
十二月二十九日,当吴三桂刚刚率主力抵达贵阳时,马宝已马不停蹄,经镇远攻入湖南,夺取重镇沅州(今湖南芷江),擒清军总兵崔世录。
1674年(周1年)正月,吴三桂正式建立周国,自称周王。马宝仍留在湖南作战。
1674年(周1年)七月,清军贝勒察尼等率众从荆州来犯岳州,吴应期(一作吴应麒)统率吴国柱、马宝等将领兵七万迎战。其中,马宝和高启隆负责在澧州一线布阵迎击清军。清方《圣祖实录》自吹在这次会战中击败周军,斩杀万人,但实质上还是撤回了荆州,可见没有占特别大的便宜。
这之后,马宝大约还是在岳州一带布阵,或被用为救火队员一般的机动兵团指挥官。
1676年(周3年)二月,大清国安亲王岳乐率领江西清军在击败了驻守萍乡的夏国相之后,从江西进逼湖南。当时攻打岳州的大清国顺承郡王勒尔锦、贝勒尚善在松滋等地被周军击败,因此原定同湖北清军一起夹击长沙的江西清军只得单独向长沙进发。但是,从岳州去救援萍乡的马宝因在长沙耽搁,在半路上就被从萍乡溃散下来的夏国相部裹挟而走,而周国湖南巡抚方光琛(字廷献、号云鹤,明末辽东巡抚方一藻的儿子,系吴三桂多年好友,周国建立后曾任吏曹尚书,1676年改调湖南巡抚)、布政使李子受、长沙守将高启隆等闻讯也放弃长沙而逃,举城军民逃尽。可是到了二月十八日夜间,马宝发现清军并未接近长沙,遂引夏国相等人返回长沙据城防守。二十二日清军赶到,围攻长沙三天,不能攻克。马宝亲自登城,率彝族士兵反击,手杀清军三等男一名,并断清军云梯。清军为之夺气,周军趁势反击,杀数百人。江西清军遂溃败到七里山阿弥岭,挖掘工事固守不出。马宝乃取得第一次长沙大捷的胜利。事见《广阳杂记》(但误植为1675年事),另参《平滇始末》(但误植为1677年事),《庭闻录》则将此战同1677年三月清方岳乐、穆占发动的第二次长沙之战混为一谈。
同月,定南藩将领马雄进逼广州,平南藩尚之信举兵响应,广东纳入反清阵营版图。至此,三藩反清达到最高潮。
1676年(周3年)九月,吴三桂即遣马宝督率陶继志、王绪二将(按照《广阳杂记》,王绪所部改编自南明悬公咸阳侯祁三升的大西军龙骧营旧部),领兵九千人反攻江西。最初的战役意图可能是包抄岳乐军团后路,配合吴三桂部主力歼灭之,因此马宝率部击败驻袁州防御岳乐军团后路的副都统扬古岱部,收复醴陵,同来援的清军副都统锡三、总兵赵应奎等激战于萍乡等地。但是由于福建靖南藩(耿精忠)在十月投降,清军得以调动江西东部各地的守军前来救援,原定的战役企图已经无法实现。(事见《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六、二十七。)
1677年(周4年)正月,马宝等人放弃原定的战役意图,转而利用江西清军忙于确保岳乐军团退路却放松了对吉安包围的机会,声东(南昌)击南(吉安),穿越清军各部之间的空隙,前去救援吴军在江西的最后一个重要据点吉安。当时,吉安被清军简亲王喇布、江西总督董卫国领兵十万包围,而城内守将韩大任(原为周国兵曹尚书,继而参赞高得捷军,靠行贿胡国柱取得亲军扬威将军一职,令高得捷郁闷而死,之后接管了吉安的周军)又消极应对,处境十分困难。马宝等帅军抵达吉水河畔时,派人约韩大任里应外合,共破清军;谁知韩大任却对马宝充满怀疑,更不敢赴援。马宝不得渡河,由江宁将军额楚指挥的清军打援部队则趁机发动反击,攻入王绪营中。马宝率军增援,不但救出王绪,而且三度大破清军打援部队。(事见《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八。)但马宝也知道自己无力再独力打破吉安之围,遂收兵退回湖南。
这次救援失败后,韩大任精疲力竭,率数万守军突围东走宁都大山中,势穷降清。至此清军完全控制江西,周军同靖南、平南两藩的直接联系被切断了。稍早于此,王辅臣于1676年六月在平凉投降清将图海,耿精忠于同年十月投降清康亲王杰书。这样一来,反清势力在西北和东南均遭到了挫败,从战略相持转入了战略防御的被动态势。
1677年(周4年)三月,清廷在王辅臣覆灭之后,将穆占部从陕西调来湖南。岳乐遂与穆占合兵一处,进犯长沙,在官山列阵。而吴三桂亦调精兵强将,悉至长沙,列阵于岳麓山,同清军决战。起初清军攻势如潮,合围周军王绪部。然而不久王绪以交枪(一种越南仿制的葡萄牙火绳枪,明末传入中国南方各省,据称其枪机比中国之前仿制的鸟铳更加先进)齐射大破清军,同周军诸将里应外合,实现了中心开花。继而周将吴应正(应系吴三桂宗族成员)所领的“宿卫兵”恃勇轻进,被清军击败;吴应正也负伤落马,被夏国相救回本阵(后医治无效而死)。清军骑兵趁机反攻,却被周军老将吴国贵布置的大象所伏击,大败而逃。此时,马宝所率领的游击部队也大破清军,清军遂全线崩溃,逃回官山大营。周军继续反攻,欲灭此朝食,却不幸因下雨而被迫收兵。《庭闻录》等书多将此战同上一年二月底马宝作为总指挥的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混淆。
1677年(周4年)五月,清军自赣南突入广东,平南王尚之信迎降。不久马雄去世,定南藩主孙延龄又在广西构变,两广局面有瓦解之虞。
1677年(周4年)七月,吴三桂急命马宝、胡国柱等七将,领兵三万人,陷江西南安府(今江西大余)、广东乐昌,围攻清军镇南将军莽依图、都统穆成格等于韶州,试图重新夺回广东。围攻二月,不能下。胡国柱等乃分兵万余人渡至北江以西的莲花山、帽峰山,设置炮台,以火力封锁城市。危急时刻,清军额楚部及时赶到,同城内守军里应外合,大破北江西岸的周军诸营垒。其余周军亦被迫解围而去。
1677年(周4年)十一月,为了挽救日益困难的局面,吴三桂用重兵于广西,派马宝南取富川(二十年前,他也曾随贺九义东征到此),孙子吴世琮到桂林诱杀孙延龄。此后,周军在平乐大败清军,广西(除梧州外)遂被周军确保。
八、大周大将军
1678年(周5年/昭武1年)三月初一,吴三桂在定天府(衡阳)登基称大周皇帝,年号昭武,即周太祖或周昭武帝。吴三桂遂大封群臣诸将,马宝与胡国柱、吴应期、吴国贵、吴世琮等人晋授大将军,封国公。
此时,清将穆占已自长沙南下,沿湘赣边先后收取了郴州府所属各县,从东南方向迂回,威胁大周国都定天府。
1678年(昭武1年)六月初,马宝、胡国柱领兵数万南下,向穆占发起反攻。当时,穆占派都统宜里布(另有副都统数人)领八旗大兵万人自永兴北上,进犯耒阳。马宝伏兵永兴城北六十里的盐沙岭,击杀都统宜里布,几乎全歼清军。清军残部,在几名副都统率领下,逃回永兴城中死守。正在郴州的穆占闻之,大惊失色,连忙派前锋统领硕岱、护军统领哈克三等从郴州带本军精锐组成的机动兵团驰援永兴,列阵于永兴城外河南岸。马宝见状,仅以少数兵力牵制永兴城守敌,又派胡国柱领别动队威胁郴州、招降各县守军(多为周军叛将),然后集中兵力攻打援军大营,将其大破,击杀哈克三。清军残部或从硕岱逃入永兴,或仓皇逃回郴州。马宝旬日之间,两歼满洲大军,尤其是歼灭了大清国号称最为精锐的前锋营(系由各旗精锐护军中再选精锐组成,名义上是八旗全军的先锋部队,穆占在晋升为征南将军之前就是前锋统领),令大清国上下皆万分震惊。穆占枯坐郴州,喇布株守赣边,每日移文互相攻讦,几乎闭目待死。从八月初二到八月二十日,马宝趁穆占、喇布等人束手无策、无力援救之机,集中力量猛攻永兴,几乎将其攻克。然而就在此时,得到吴三桂于八月十八日驾崩的消息,马宝只得放弃攻打永兴回师衡州。
永兴一战,马宝创造了李定国衡州大捷、郑成功厦门大捷以来所未有的辉煌胜利。永兴大捷,马宝在胡国柱配合下,率部歼灭以满洲人为主的上万八旗大军,击杀都统、护军统领以下高级将领数十人,尤其是给予八旗军队号称最精锐的前锋营以歼灭性的打击。在东亚、中亚地区的反清势力中,下一次如此大规模的胜利,要到五十多年以后的由伟大的卫拉特蒙古族军事家噶尔丹策凌指挥的和通泊战役(1731年)。永兴大捷充分证明,当时非满洲的反清武装,只要指挥得当,足以歼灭最精锐的八旗部队。
然而,吴三桂的去世,让永兴大捷丧失了其可能具有的战略意义。周军本来有望收复郴州,彻底歼灭穆占兵团,南通两广、东下江西。随着吴三桂的去世,一切也就化为泡影了。
九、因剑而亡
1678年(昭武1年)八月,大周总理军务吴国贵在定天府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提出全军冒险北上、直取中原的作战计划。马宝率先表示反对,于是吴国贵的建议被否决。马宝此举或是着眼于军事,认为该计划成功率很低;或是驽马恋栈,留恋云南的富贵,认为大周可以像国主孙可望时期的南明那样长期坚守云贵。然而,此举暴露出他战略上的极端短视:孙可望时期,云南兵粮足备、士腾马饱,而清方控制区则千里无人烟,是故大西军能够以云贵川桂四省之地同大清国争衡天下。可是,在吴三桂治理下,云南人口比孙可望时期减半;且由于吴三桂和诸将一起复辟落后的农奴制军事贵族庄园,农业生产力比起孙可望时期也倒退了。反之,清国控制的中原、江南各地却恢复了生产,国力远远超过了大周。当时,大周统治下的云南已经发生了粮食危机,粮价暴涨数十倍之多,可以说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以这样的国力,如何能够同大清国在云贵长期相持下去呢?
1679年(洪化1年)正月,由于长期缺乏粮食,外加援军迟迟不到,吴应期放弃岳州。清军大举涌入湖南,周军在湖南苦心经营五年的防御体系遂完全崩溃。
1679年(洪化1年)三月,马宝同夏国相等人一道放弃国都定天府,先逃奔到永州,然后又被穆占部清军驱赶到新宁,最后逃到了武冈。可是,败退到辰州、武冈一带的周军缺乏粮饷,军心浮动,逃亡日多。
1679年(洪化1年)七月,清军大举进攻武冈,大周总理军务吴国贵战死。与此同时,广西、四川的周军也相继崩溃。周军残部全都溃退入云、贵境内。
1680年(洪化2年)春,周廷似乎吸取了明昭宗的教训,派胡国柱、马宝、王会、高启隆、夏国相等人,率领自湖南败还之兵,从遵义北上,反攻四川。马宝连克叙州、泸州、永宁、建昌等川南重镇,已经降清的周将谭洪、彭时亨等也在川东的夔州等地反正,同马宝等遥相呼应。
1680年(洪化2年)十月,清军兵临贵阳。周帝吴世璠急招夏国相、高启隆、王会等回救,而马宝等仍负责四川方面的战事。
1681年(洪化3年)二月,马宝放弃川南泸州、叙州等地,南救昆明。
1681年(洪化3年)五月,马宝回师云南,抵达楚雄。大清国玄烨汗再度降旨招降马宝,又被马宝拒绝。不久,马宝部被清军都统希福击溃于乌木山。马宝为保全部属性命,偕将军巴养元等到姚安府的清军提督桑格营中交印投降。马宝慷慨地宣称:“我不出,必有许多人受连累。我不惜一死,是为了一方百姓。”如同后来的翼王石达开一般。
1681年(洪化3年)九月,马宝被押解到京师,受到凌迟酷刑,不屈而死。
1681年(洪化3年)十月,昆明沦陷,周帝吴世璠自刺殉国,大周灭亡。
马宝有次子马自援,号盘什,学文史,好声韵,作有《马氏等韵》一书,在音韵学上有一定的历史地位。这样一个语言学家,也终于受到他父亲的牵连,惨遭清廷杀害。
十、历史评价
马宝最初俯身降清,镇压岭南三忠,不过是一个无耻的汉奸。后来虽然追随李成栋反正,但碌碌无为,除了内斗、护驾以外,一事无成,和其他东勋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他能够被忠臣烈士所激发。当清军占领两广几乎灭亡南明之时,没有再度屈膝降清,而是在山中茹毛饮血,坚持斗争,可以说已经有质的变化。
大西军出师云贵之后,马宝立刻响应,追随李定国纵横两广、湖南,长达数年之久。在晋王的熏陶之下,马宝终于完成了一个无能鼠辈到杰出将才的蜕变。他不惜被人骂成“吕布”,深潜在国主孙可望身边,尽最大可能减少了大西内战的损失。
南明彻底失败后,马宝未能守节。但是,跟其他剃头之人相比,他无疑心怀故国,因此选择加入吴三桂的平西藩以保存抗清实力。当时机成熟时,他便应时而起,像一颗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空,留下两次长沙大捷、永兴大捷等赫赫战例,让满洲统治者认识到非满洲的各族军事力量不仅不亚于满洲,而且已有超越八旗之势。马宝等人的抗争不是徒劳无益的,他们的斗争迫使大清国自我转型,采取改革措施,进步的历史方向迈进。
毋庸讳言,马宝在人格上也有诸多的缺陷。他前期毫无原则的倒戈,让他后期的忍辱负重也背上了“两张皮”、“反复”的骂名。东勋时期,他体现出了南明军阀唯利是图、唯己是图的阴暗面。吴三桂去世之后,他驽马恋栈、贪恋云贵的基业,暴露出其战略思维高度不够的致命缺陷,最终害人害己。尽管如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明末并没有圣人、完人,也正因为如此,一大群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才会互相掣肘,最终让大清国征服了东亚。相比之下,至少后期的马宝已经是其中知大局、成大器的人物了。
南明党争酷烈,各个集团之间互相攻讦毫无底线;甚至出现了遁入山中偷生做“遗民”之人反而掌握话语权,可以任意批评、诋毁已殉国诸公的怪现象(比如黄宗羲之大肆诋毁马士英,王夫之之任意品评忠贞营)。马宝在南明诸勋中人品并非最佳,但他巧妙接近士大夫,反而收到较好评价。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一积弊到了大周时期依旧不改。方光琛、韩大任等文官同吴应期、夏国相、马宝等勋戚之间彼此内斗,几成骑虎之势,以至于亲方光琛的“周遗民”文人编出《平滇始末录》一类全盘吹捧方光琛、抹黑马宝等人的书籍。该书大谈马宝是“流贼”、“吕布”,因而反复无常、不可信任;诋毁马宝在吉安、韶州两次战役中皆不发一矢,坐视友军被害。当不得不提起长沙大捷时,该书就无视马宝并非主帅、也非守臣(真正该以长沙为汛地的乃是逃跑的巡抚方光琛),大谈马宝只是“被王总兵拉住”才守城立功。至于永兴大捷,该书干脆完全抹去,编造了一个故事,说马宝从“永宁”败还后到处烧杀,甚至讳疾忌医到擅杀在安民告示上宣布他“败还”的县令。如此颠倒错谬,无非是为了吹捧方光琛、贬低马宝而已。然而,同明遗民不一样,沦落为满洲站丁的“周遗民”并无学术话语权可言,而大清国自己的战报又不会跟随他们的立场起舞。于是乎,马宝的功绩遂被载入清朝官史,难以抹杀了。
(完)
【备考】高谦《中州战略》中的马宝
明末河南抚标游击、榆林人高谦在1641年河南农民大起义爆发时出仕了明廷河南巡抚李仙风,在他下野后蛰居南京时写作的回忆录《中州战略》(成书于1644年,出版于顺治初)里提到了一位明军中下级军官马宝。此人是高谦的心腹爱将,绰号“猴将军”,官居守备,指挥五百骑(当时高谦总兵力仅为步骑兵三千人),深受高谦的信赖。虽然身材矮小、貌不惊人,但这个守备马宝轻功十分惊人,可以在奔驰交战的骑兵头上穿行,还能用类似评书中“铁板桥”的绝技躲避飞箭,武艺可以说十分出色。高谦率部“收复”洛阳时,此马宝曾率部接应诈败诱敌的高谦,立下战功。高谦在回忆录中表示自己的战绩有很大一部分应该归功于此马宝。但高谦在第一次开封之战后就因同河南巡按高名谦、推官黄澍等人(后来主导决堤的集团)发生矛盾,被迫下野(后来在弘光朝被重新启用为副将,1645年随张天禄倒戈降清,渡江攻入南京,因功授苏松副将、延绥镇定边副将,升都督佥事、封二等轻车都尉,调为镇江副将,1659年在镇江投降郑成功的北伐军)离开了部队,所以他手下的这位“猴将军”马宝是否就是淮国公马宝也就不得而知了。
【河南马宝的后续】
高谦离职后,所部抚标被河南镇总兵(原为副将)陈永福吞并,交给了儿子陈德管带。在第二、第三次开封战役中,河南马宝在一手史料《汴围湿襟录》等笔记中均有登场,作为陈德麾下的武将确有骁勇表现(虽然具体战果应该是夸大的),并且曾同河南镇陈永福麾下的参游级将领李成栋有所交集。之后守汴官绅掘河淹没汴梁时,陈永福父子率部突围,李成栋一度带后卫千人被困西关遭到同来避难的民军围攻。而按照《如梦录》的记载,马宝则随以升为副将的陈德安然抵达豫北地区,自己也晋升为参游级别的“马将官”。1643年,陈永福率部在郏县之战后降顺;1644年二月,陈德也在豫北地区绑明朝巡按苏京降顺,根据《如梦录》记载则出手逮捕苏京(逮捕前还摆官架子要求马宝下马参见)的正是马宝。1644年五月,陈德在开封府境内跟刘洪起率领的南明军交战失败后撤往黄河以北,1645年三月降清,后被派往陕西担任总兵。马宝则未随行,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加入了李成栋的队伍。